看油砂山油砂

走进局史展览馆,一下就扑入我眼帘的,是油砂山那块一人多高的硕大油砂。据解说员徐玉红说,这块油砂从油砂山运来时重13吨,根本进不了大门,只好把它切割成现在这样。我问:现在有多重?答:6.1吨。

我的心不由一沉,这6.1吨的沉重,不正诉说着自1947年周宗浚他们发现油砂山至今已整整六十一年的历史吗?时间总是与年龄并肩,但当油砂山与我们在柴达木风云际会时,人类用自己的年龄却如何也衡量不出油砂山那远古而久远的年龄。这时,时间是如此的沉重……

敦煌市局史展览馆内,现存一块一人多高、重达6.1吨的硕大油砂。图为作者参观局史展览馆

我们不会也不应忘记周宗浚,就像提起大庆,不会忘记黄汲青,说起玉门,人们就会想起牵着骆驼闯进石油河谷的孙键初一样。

我一直没见过周宗浚先生,但我却亲耳聆听过先生那“激情燃烧”的话语。1992年我去中国石油作协写《中国石油时代》一书,老报人樊廉欣给我拿来一摞录音带说:“这是我采访周宗浚的全部录音,有勘探油砂山的全过程。”我一鼓作气连听了四五个小时。

先生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那一年,这所名牌大学的地质系仅毕业四名大学生。1947年,先生骑着毛驴进了延长油矿,又牵着骆驼去了玉门,上了祁连。站在大坂上,任风雪交加,漫天皆白,望着手中的地质图竟为俄国人所绘,先生的心在颤抖。

极目祁连之西,俄国人普列热瓦尔斯基竟先后四次不屈不挠地勇闯柴达木探险勘探,而我泱泱中华竟无一地质家涉足?他一支烟接一支烟疯狂地猛吸,仿佛只有烟能倾听他那被山风吹得暴怒的心。

他去找孙键初,孙键初也正好找他,两人一拍即合。当年三月由周宗浚为队长的勘探队从兰州出发,艰难行进一个多月,五月底到达敦煌。

他说:“当时的敦煌真是兵荒马乱,车上挤满残兵败将和大批难民,哈萨克趁火打劫烧杀抢掠,金河谷随处可见尸体和遗弃的衣物。勘探队本打算在敦煌修整一段时间,便直赴柴达木,可战火烧得大家坐卧不安,不知此行还有没有归路……”

队伍在敦煌分道扬镳了,一部分打道回府,一部分(大约14人)继续西行。先走祁连山,土匪劫道,部落封堵,只好改道走阿尔金山。艰难行进近五个月,50峰骆驼倒毙17峰,10匹马也累死1匹,队伍终于抵达昆仑山……(那一天,来了一队骑骆驼的人,他们把你从头到脚仔细端详,你那油气袭人的石头使他们狂欢——摘自李季1954年冬写的诗《油砂山》)以后发现油砂山的故事,已有多文记述,但先生说:“看过来自青海写得一篇文章,多与史实不符了。”

究竟有哪些不符?我本想探个究竟,可当时关于这段的记载多是一笔带过,很是无奈。人思想疏忽的一闪念,时光便飞驰过十六年。先生那“激情燃烧”的话语在我的记忆里已所剩无几了,而保存这些珍贵磁带的樊老也于去年(2007年)溘然长逝了。

人啊,总是淡忘的比记忆的快。面对眼前这油砂山的油砂,我无语,但我坚信,油砂山是有灵性的。她会记住——当孙建初得知,他们发现的油砂山仍未被外国人发现时,他立即兴奋地、含着泪给周宗浚拍来那封电报:“你们是第一批进入柴达木盆地的队员,你们的事业后人不会忘记!”

解说员对我说:“现在油砂山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里立了一个碑,写着周宗浚的名字。”

是啊,地质家应该永远与大地齐名。

面对油砂山的油砂,我心中有两件事不吐不快。一是先生五十知天命之年闯进柴达木发现油砂山命名油砂山,按孙建初的话“后人不会忘记”,可直至先生八十三岁过世,先生竟再也没有来过油砂山,这是先生心中永久的痛。

离开油砂山的这三十三年间,先生所遭遇的坎坷与磨难要比闯进柴达木时多得多,大自然无论如何,终极都是“天人合一”,然而先生最终未能再看一眼油砂山。油砂山在追问着历史,然而历史的余音只能萦绕在有尊严的油砂山上了。

记得“文革”后期,被打倒的先生被安排到长庆油田的一个分部当副指挥,到了春节,部里给领导分烟,每人两条“中华”,视烟如命的先生自然兴奋无比,可秘书给他拿来的烟却是两条随处可以买到的“兰州”。先生狠狠吸了两口烟,愤愤捻灭了手中的最后一支烟,平静又威严地说:“你把烟拿走吧,我戒烟了。”

从此,先生至死再也没吸一口烟。这就是刚正不阿的地质家的本性吧。

1997年,我随一作家采风团来到油砂山,那年是先生逝世十周年,我没忘记给先生带去一包中华烟放在油砂山的心里,敬先生一支中华烟,如烟的岁月如烟一样不灭、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