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康 我是一个态度非常好的服务员

“写小说就是个人兴趣,别想着赢利。编剧却不一样,你必须提供公共兴趣,你要服务社会。小说有严肃小说和商业小说两种,现在90%的小说可以说都是寻求商业回报的,越是严肃的东西离大众就越远。”

石康生于1968年,北京人,作家,编剧。著有长篇小说《晃晃悠悠》《支离破碎》《一塌糊涂》(合称“青春三部曲”);影视剧本《大腕》《奋斗》等。采访他时,他编剧的《奋斗》正火得一塌糊涂。

石康的电话一拨就通。“现在方便接受采访吗?”“可以!”电话那端的声音温和、醇厚。接下来有问必答,间或,会听到一两声嚼崩豆或是爆米花的声音。这真是一次轻松又异常顺利的访问。

“写《奋斗》我拿的收入是单集2万5, 《奋斗2》我可以拿到单集10万。”石康告诉记者。这是什么概念?国内金牌编剧邹静之写《倾城之恋》一集拿的是六七万元,这已经是一线编剧的身价了。

身为《奋斗》的编剧,显然石康已经尝到了影视剧的甜头,未来十年内,作家石康准备不写小说了,最重要的任务是做好编剧,“挣到足够的钱,同时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待遇:“满意是一个极简主义的回答,乐观的时候我会很满意,悲观的时候我会很不满意”

和石康聊天,当然第一个提到的是编剧的待遇问题。这个话题来自美国编剧罢工事件,石康已经就这个问题一连发了十多篇分析文章。“如果你是来和我聊这个问题,我看还是算了,短时间里说不清楚。有个记者找我聊,我和他说了4个小时才说清楚,后来我索性把这个问题写到博客里,你们自己去看吧。”

“我能否代表读者请你简单地说说这个事?毕竟大众还是喜欢好理解的东西。”我这样提议。

“现在的文化都提倡极简主义,喜欢简单地说一件事,认为这样大众好理解。但什么事情都能这么简单地来分析么?”石康在电话里温和地反问。

“那我就问问你对现在的待遇满意吗?”“满意!当然满意也是一个极简主义的回答,乐观的时候我会很满意,悲观的时候我会很不满意。其实中国人很不愿意为智力产品付费,不把思想产品当作物质产品来对待,像网络文章随便可以看,MP3可以随便下载,影片可以看盗版……”

大学学的是软件,研究生学的是哈工大技术经济管理,石康却做起了编剧,“因为写作比较容易,是个人都会写,当然写得好的还是少数。我可能尽全力会做个好作家,但如果干数学的话,连个边都沾不上。有几个人能够发明数学定理?所以我还是选容易的,文科非常简单,写作相对于搞数学来说,容易多了。”

写作:“我就是大众娱乐提供者,别人喜欢吃什么就卖什么”

石康自言比较喜欢创造性的劳动,但创作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得费好多脑子。目前在写根据黑泽明电影《七武士》改编的电视剧,断断续续写了一年多,是压在我手上的一个大活。”他说自己写字不算很快,今年才写了8万来字,属于慢工出细活的那种。

石康一开始写小说,也是比较理想主义,“写一些书,和世界上喜欢我的人分享,谁喜欢谁买”。但是写书有段时间让他的生活过得很狼狈,于是干起了编剧。“其实写小说就是个人兴趣,别想着赢利。编剧却不一样,你必须提供公共兴趣,你要服务社会。小说有严肃小说和商业小说两种,现在90%的小说可以说都是寻求商业回报的,越是严肃的东西离大众就越远。你看优秀作品都是非常独特的,像获诺贝尔奖的小说有几个能看得懂?电视剧却只有一种,它永远追求商业回报。”

石康不讳言做编剧是什么挣钱多就写什么,“我就是大众娱乐提供者,别人喜欢吃什么就卖什么,是一个态度非常好的服务员,自己的兴趣爱好放一边去。你能让人家买汉堡包时却扔给他一个麦香鱼,说自己对汉堡包没兴趣吗?”他笑着打了一个比喻。

选择做编剧,石康目的也很明确,就是挣够未来十年的钱,然后再回去好好写小说,“那时,就是自己爱写什么就写什么”。

《奋斗》:“这部剧能火是意料之中的”

《奋斗》那么火,石康说在写的时候就想到了。为了写这部剧,他光分析就做了一年多,买了一大堆碟回家分析观众喜欢看什么。“其实观众永远是被动接受的,他们在50多个频道里选自己爱看的,就像在一大堆的菜里选他爱吃的,吸引他的就是一种新鲜感。”

《奋斗》被认为是写活了80后,但石康却称自己从来不去区分什么70后80后,“这部剧就是写年轻人,哪个时代的年轻人不是这样有热情有梦想的呢?都说现在的孩子叛逆,其实他们一天到晚喜欢坐在电脑边,和以前的年轻人比起来,不知道要乖多少倍!”

很多人在期待着《奋斗2》,石康却是慢悠悠的,“《奋斗》原来的故事我就没写完,接下来会放到第二部里,写写得有两年,然后拍需要半年多,制作要一年,《奋斗2》得在2010年或2011年才看得到(实际情况是2014年才播出)”。这样的进度石康认为是必须的,《奋斗》也是花了三四年的时间。第二部里,他会写30岁人的传奇故事,第一部里的三个男人陆涛、向南、华子不会换,但女的会换,“《奋斗》本来就是主要说男人的故事,第二部会加进大量社会的内容,在形式上接近美剧”。

生活:“喜欢高智商的姑娘,这样可以和她分享智慧”

《奋斗》让石康意识到自己写了部成功的剧,但他并没有觉得自己的生活从此走上了正轨,“生活中本来就没有什么正轨,任何人的生活都是他经过抉择的想过的生活”。

他说自己想要的,只是更自由的生活,这种自由感和物质有关,“你只有拥有足够的物质后才能产生自由感。如果足不出户写作,一年两三万也就够了。如果要到世界各地旅游,比如到威尼斯看到豪华的酒店就想推门进去住,那一年花个200万也是有可能的。我需要的正是这样的自由”。

“我的趣味和常人不大一样,分子生物学、量子力学、宗教……所有人类创造出来的知识和观念,我都有兴趣,因为它们对我有启示;食色、感情等的基本需求却是退而求其次的。”石康把下馆子吃顿好饭,和漂亮姑娘一起睡个好觉比作是一种简单又重复的享受,“相对于食色,更多的快乐是知识带给我的。30岁左右时我也和大多数男人一样喜欢好看的姑娘,但40岁左右我发现自己在慢慢发生变化,现在我更喜欢找高智商的姑娘,像居里夫人这样的(超常智商)。”(那如果她不漂亮呢?)“还是智商更重要吧,因为我喜欢和她分享知识。大众眼里的美貌姑娘我生活中不缺乏,80后的女朋友我也有过一些,但智力超常的姑娘还真难遇到”。

“基本我是对家庭需求比较少的人,家庭的麻烦多于乐趣,还是单身比较合适我。”(以后会否结婚?)“还是看缘分吧。”石康如此形容自己的生活方式:“勤奋乐观、积极主动。一天阅读和写作10个小时以上,7个小时的睡眠,两个小时的打网球跑步等有氧运动,还有几个小时空出来可以吃饭,散步,出外会友。”

这真是典型的钻石王老五式的快乐单身生活。

问与答Q&A

·你觉得成功在你那一代人和《奋斗》中这一群年轻人之间,有什么差别?

差别挺大的,我们这一代人的成功,就是获取传统意义上的名声、地位、财富、个人自由度。而新一代人,比如陆涛的成功,他是发现和认识自我,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真正的欲望是什么,我如何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欲望?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成功定义。这代年轻人都很纯粹,我是什么就是什么样的人,不会掩饰。而我们这一代人还是有些双重人格的,有点掩饰的。

·你怎么理解“奋斗”这两个字?

之所以叫这么一个名字,是因为以前大家说起来都是“艰苦奋斗”,我认为你对现实满意不满意,好或不好,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人的心态。比如奋斗也可以是“快乐地奋斗”,干嘛非要苦巴巴的。而且比较激烈的叛逆是因为我看完赵宝刚前一个戏,叫《夜雨》,特苦,我看完以后闷了三天,一个字没写出来。我就说我一定要写一个快乐的戏。选演员我就跟赵宝刚说,他脸上没笑模样你看都不要看他,赶紧让他走,我要找的演员是看起来就喜庆的人。我觉得我们工作的本质是“大众娱乐提供者”,有一拨大众娱乐提供者是让观众临睡前跟着电视那苦情戏哭一场,发泄一下睡了;我想让观众笑一下,然后他也睡了,这样他睡得比较开心,也会做个很甜的梦。

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