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纪技术经济学(2016年卷)
- 李平 宣烨主编
- 1243字
- 2025-04-08 14:13:57
三 数据来源及变量分析
本文研究分析中国八大经济区域的能源效率问题。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方法,八大经济区域包括东北地区、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地区和大西北地区。其中,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北部沿海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份;东部沿海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省份;南部沿海包括福建、广东两省;黄河中游包括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四省份;长江中游包括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省;西南地区包括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四省份;大西北地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份。由于数据缺失,南部沿海的海南省以及大西北地区的西藏未被列出;将西南地区的重庆并入四川。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部分缺失数据由地方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中的数据补充。本文所用的中国八大经济区域的分类情况如表1所示。
建立合理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是运用模型合理评估我国各省份能源效率的前提。在选取指标时,投入指标应选取人力、财力、能源等投入变量,产出指标应选取有待研究的非合意产出——能源消耗量,并且由于研究能源消耗的投入变量是越小越好,产出变量是越大越好,因此在投入一定的前提下,选取以产出为导向的DEA模型。
表1 中国八大经济区域分类

1.投入变量
本文构建的能源效率模型选取的投入变量为:实际资本存量(zbcl)、就业人口(jyrk)、总能耗(znh)。其中,实际资本存量是根据总投资、资本形成额和定基CPI计算得到的。实际资本存量的测算公式为:K(t)=ΔK(t)+(1-δ)K(t-1),K(t)为当年的实际资本存量,δ是折旧率,为5%,实际资本存量的单位为亿元。就业人口用年末从业人员数衡量,单位是万人。总能耗用万吨标准煤衡量。
2.产出变量
国内外学者在度量能源效率时,通常使用物理产出或经济产出。其中,物理产出只指消耗能源后所产出的产品或服务,如单位能耗产品;经济产出指以市场价格衡量的服务。由于物理产出会因为产品的不同形式而难以被度量和核算,缺乏横向比较的基础,在衡量时可能会造成偏差。而经济产出对国家或区域来说,是指国民生产总值;对行业或企业来讲,指工业增加值,可以更方便地用于不同行业间能源消耗的比较。因此,本文的产出变量使用经济产出:单位能耗GDP(egdp),即实际GDP/总能耗,以1990年为基期进行调整,单位是亿元/吨标准煤,其含义是消耗1单位标准煤可以获得的实际GDP产出。本文选取的中国八大经济区域能源投入产出指标数据及原始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八大经济区域的能源投入产出数据

由表2可知,我国八大经济区域之间的能源投入产出差异较大。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在能源投入产出方面均具有较强的优势;而大西北地区、黄河中游和东北地区在能源投入产出方面明显不具有优势。这反映了我国经济区域间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同时其能源的消耗和供给也存在巨大差异。那么在投入产出表现好的区域是否具有较高的能源效率,能源投入产出表现较差的区域是否就能源效率低下,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