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杰

孙国杰,男,汉族,1938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全国知名针灸学家、曾任湖北中医学院副院长。现任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针灸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13年11月被评为武汉市中医大师。

1956年至1958年就读于武昌医学专科学校,1958年至1964年就读于湖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六年制本科。1964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1964年10月至1965年8月在北京中医学院援外针灸进修班进修,并从师著名针灸学家程莘农、杨甲三、贺普仁、单玉堂等学者。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在中国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任针灸科主任。1978年晋升为讲师,1983年晋升为副教授,1987年10月晋升为教授,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80年任教务处副处长,1981年任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医疗等业务工作,直至1999年,61岁时退出行政工作岗位,在担任行政工作期间,一直未脱离专业业务工作。

主要兼任:中国针灸学会名誉副会长、湖北省针灸学会名誉理事长、湖北省科协五届常委、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教育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针灸学会学科与学术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针灸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顾问、国际针灸考试委员会委员、国际东方医药基金会顾问、全国临床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6年、2007年、2009年、2010年、2011年五个973针灸专项计划的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现还被聘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重中之重”(针灸推拿学)建设学术顾问、广东省针灸学会顾问、武汉市江汉大学医学院名誉院长、湖南中医学院博物馆顾问、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中医院客座教授、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美国东方医药基金会顾问、《中国针灸》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时珍国医国药》杂志顾问、《湖北中医学院学报》顾问、《湖北中医杂志》特约编委、《中国中医药年鉴》编委、《欧洲中医药杂志》《美国针灸临床杂志》顾问。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针灸学》(6版)主编等。

幼年的他随父母转战南北。军人家庭的严格与纪律,造就了他严谨与进取的性格。1956年,他离开了江南水乡来到九省通衢的武汉,进入武昌医学专科学校学习。2年之后,湖北中医学院创建,他和部分同学作为首届学员被选送至湖北中医学院学习中医,自此开始了他在中医道路上的求索。中医学院创建初期,条件简陋,但他并不在意这些,却被祖国医学这个神秘而富有的医学宝库深深吸引。课堂上老师们的讲授、临床上医生们的妙手,更让他大开眼界。6年之后,他毕业留校任教,走向了三尺讲台,一站就是近50年。

毕业后刚开始教学时,没有统一的教案,他就四处求教,多方收集资料,听老教师的讲课,汲取他们授课的精华。每次上课尽管只有短短的50分钟,他总要花上很长的时间准备,不停地思考如何讲授学生才能更有兴趣。功夫不负有心人,工作不久,他就以授课生动风趣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至今,众多学生只要一提起他,记忆最深的就是他广征博引、风趣幽默的授课。而今,每年学院都会邀请他为刚刚踏入校门的新生做第一场入学讲座。

除了将精力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以外,他也从未中断过对针灸临床医术的追求。北京中医学院援外针灸进修班进修,使他的医术日臻精湛。在援阿医疗队与科室同志一道尽心为当地人民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每天都要接待300多人的治疗,深受阿国患者的好评。阿国农业部长身患痼疾,长期治疗未效,在接受了他的针灸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中国神针”被阿电台、报刊多次进行报道。他本人也被驻阿使馆评为“先进工作者”,卫生部还颁发了“援外光荣证书”。近年来,他多次受邀到美国、俄罗斯、法国、澳大利亚、韩国、乌克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讲学和针术演示,为弘扬祖国医学做出了贡献。

他走上学院的领导岗位,作为分管教学工作的主要领导,他常说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振兴中医的后备力量,如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中医就会后继无人,分管教学,责任重大。他和其他领导一起,严抓教学管理,采取多种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里形成了教师重教,学生重学的良好氛围。不仅如此,在治学上,他也同样身体力行。作为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针灸学》的主编,在定稿会的一次外出中,他腰部扭伤,行走困难,不得不卧床休息,可就是这样,他仍然在病榻上坚持着逐字逐句的审阅完了全部书稿。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他那严谨的态度和严肃的精神。

1982年,他率先提出创办湖北中医学院针灸专业,承担了相关筹备工作。当时全国只有几所中医院校成立了针灸专业,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在学院党委领导下,他多次向国家卫生部中医司、省教委、省卫生厅汇报,组织调查论证,终于得到批准。随后,他就带领同事们四处求教,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确定开课课目、学时,安排相关教师进修学习。针灸专业终于在1983年招进了第一批新生,使湖北中医学院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成立针灸专业的几所中医院校之一。他的这些努力为日后学校针灸学科被确立批准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点、湖北省先进重点学科、湖北省高校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奠定了基础。

1986年以后,作为硕士生导师,他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0年,他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第二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至今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50余名,其中博士研究生49名。在研究生的培养上,他十分注重严肃的科研精神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选择科研方向时,他并不是马上就给学生确定具体的课题,而是在学生充分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前沿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兴趣,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设想,然后再加以引导。至今他培养的研究生们不仅在业务上独当一面,更有很多已成长为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学校长、副校长、医院院长、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常委,而且还有不少境外研究生在英、美、法、加、澳、韩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有着良好的事业发展。他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中有5名获得省级优秀博士论文奖,多名硕士生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02届博士研究生张雪朝在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中发现了五条相关基因片段,经InternetGenbank确定为新基因片段,取得了针灸研究的开创性突破,令世界针灸学界甚至生命科学界为之关注。

对待学生,在学业上他是严格要求的,可在生活中,他却又像个慈祥的父亲。每当学生外出开会或学习,他总是再三嘱咐,要一切小心,安全第一。每当学生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他总是热心帮助,提供无私的支持。如今早已是桃李满天下。

传统的子午流注针法在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但对其的机理研究却几近空白。早在1956年,名老中医吴棹仙先生向毛泽东主席呈献的就是一幅《子午流注环周图》,20世经70年代末,他和课题组成员通过对4个不同病种(面神经麻痹、胃脘痛、高血压病、中风偏瘫)共320例患者的系统临床观察,发现子午流注针法不仅具有一般传统针法的治疗作用,并有着取穴少,见效快的特点。同时还发现,纳甲法和纳子法联合应用,子午流注针法配上特定穴,均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自此,他从心功能到脑循环、从肢体循环到甲皱微循环、从血液流变学到脂代谢等不同角度开始对子午流注针法进行系列的基础研究,共获得原始数据10万余个。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子午流注针法在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每搏输出量,改善红细胞聚集,降低血黏度、血脂,恢复动脉弹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良性调节作用。经过8年的积累,由他主持的“子午流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又带领研究生团队陆续开展了“择时针刺治疗糖尿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时间因素对艾灸免疫功效影响的研究”等,这些都进一步拓宽了时间针灸学的研究领域,极大地丰富了时间针灸学的内容。在1992年,由他领衔发明的“XZD-袖珍电脑”,获37届布鲁塞尔尤里卡博览会银奖。

在理论方面,20世纪80年代初,他首次提出“比较针灸学”这一概念。临床上常有针灸医师面对众多的针灸治疗方案不知所措,亦每因针灸方案取舍不当而影响临床疗效。此类问题的解决很难从以往的针灸理论中找到切实可行的答案,只有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并不断摸索、总结,才能逐步解决,如此重复循环势必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因此,能否在已有针灸研究的基础上,对各种针灸疗法进行客观比较,筛选出最佳治疗方案,加强针对性以提高疗效,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为此他经过多年的思考和观察探究,创造性地提出“比较针灸学”这一新理论,并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首肯。随后,在他的指导下,陆续开展了“针刺、艾灸、针加灸降压作用的比较研究”,“不同灸法对阳虚病人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不同穴位对糖尿病患者降糖作用的研究”,“针刺、艾灸、针加灸治疗糖尿病的比较研究”,“不同针灸干预方法对老年痴呆大鼠海马信号转导机制的影响”等,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2年由他主持的“针刺与艾灸效应的比较研究”获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随着针灸疗效评定标准的日益客观化,这些研究都为比较针灸学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在系统总结自己数十年来对脑病治疗的临床经验基础上,他发现中风的各中医证型,运用电针水沟、内关、足三里为主进行治疗以后,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为此,他又引导课题组紧跟现代科技发展,从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及基因水平,系统深入的开展针灸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理研究。采用以肾血管性高血压动物模型为基础,结合胶原酶加肝素脑内注射诱发高血压性脑出血,经针灸治疗后取得了与临床一致的效果,此项研究“电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大鼠海马信号转导机制的影响”获首届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其他系列研究包括:“电针抗大鼠尾壳核出血后脑缺血性损伤的实验研究”,“清毒通络法电针抗脑出血后炎性反应的研究”,“电针对脑出血大鼠海马G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的影响”等。在进一步总结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又提炼出“荣脑开窍”法治疗脑血管疾病这一指导思想。在有关医院实施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疗效,促进了卒中后遗症的恢复,而且也进一步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应,带动了一定规模的经济效应增长。

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及教学、科研工作50年来,他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他共发表学术论文172篇、主编专著10部。在2008年,他被评为湖北省第四届优秀科技工作者。2010年,被评为湖北中医名师。

(沈峰 杜艳军 莫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