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唐关中自然灾害的政府应对策略研究
- 潘明娟
- 1357字
- 2025-02-25 08:37:02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和意义
对于灾害的定义,国内外不同领域的学者给出了不尽相同的概括和阐述。其中,澳大利亚学者W.尼克·卡特认为:“灾害是一种突发的或逐渐积累的自然或人为事件。它的侵害如此之严重,以至于受影响的社会必须对它采取专门的对策。”[1]究其内涵有两点:其一,灾害是由自然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其二,灾害对社会的影响非常严重,社会应该有专门应对灾害的机制以减轻其危害。
目前全球自然灾害严重,我国也进入自然灾害频发期,雪、震、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与财产损失,亟待学界提供预防灾害、减灾救灾的历史借鉴。
我国地广人丰,历史悠久,自然灾害的发生在时空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从古至今,防灾、救灾、减灾一直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之一,是历史上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先民们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应对自然灾害的制度。因此研究历史时期自然灾害发生的时空规律和应对策略,不但可以还原历史,还可以为现实灾害的研究和现实灾害应对政策的制定提供历史借鉴,能够提高人们对灾害的认识水平,增强整个社会防御、救援灾害的能力和主动性、自觉性,服务于现实。
汉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较为兴盛的阶段,关中又是汉唐的都城所在地,政府非常重视防灾救灾,荒政较为完善,因此,具有标本研究的价值。研究关中地区汉唐时期的自然灾害,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历史上重大灾害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对各级官府与民间社会历次救灾实践的总结,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演变规律,深入了解汉唐时期防灾、减灾、救灾的经验教训,为现代政府防灾、减灾、救灾提供借鉴与帮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汉唐关中自然灾害的政府应对策略研究”这个选题,其价值主要体现在:
第一,汉代和唐代在中国灾害史上是两个很有特点的时期。汉代是继大禹之后我国历史上第二大灾害多发群发期,唐代自然灾害也很严重。从气候波动的角度看,汉与唐是气候较为温暖湿润的时期,其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气候相对寒冷干燥的时期,这种温暖—寒冷—温暖的气候波动节律为研究特定地域自然灾害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较长时间的标尺,具有时段上的典型性。
第二,关中地区是一个环境敏感区域,自然灾害较为频繁。据统计,关中地区古代共发生特大旱灾326次,占全国旱灾总数的39%。同时,关中平原作为汉唐时期的首都所在地,各级政府对灾荒非常重视,荒政较为完善,由灾前预防、减灾抗灾和救灾救荒组成的减灾救荒体系比较系统化和全面化,因而又具有地域上的典型性。
第三,本选题以灾害与政府应对策略的互动关系和汉唐荒政制度的对比研究为主要内容,弥补了过去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自然灾害与荒政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动态关系,即灾害促使政府采取应对措施,而应对措施会对灾害产生消减作用。一些应对措施会发展为稳定的制度设置,如仓储制度、兴修水利等;当然也有短期行为,如“异地就食”、减免税役、发放物资、鼓励救济等。而通过对汉、唐荒政的对比,可以体现救灾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完善。
自然灾害与政府应对策略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动态关系,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应灾措施不断建立、发展和完善的直接诱因,而应灾措施的建立、实施或破坏反过来会对灾害的发生频次、规模及其危害程度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有关汉唐时期自然灾害与政府应对策略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还寥寥无几,因此本选题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