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网络反腐的社会意义

网络反腐改变了传统权力运行上下脱节的困局,使民众和政府充分联系起来,有助于整合民众的智慧和意见,使信息流通更加顺畅,进而有利于减少腐败现象,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社会环境。网络反腐的公开性、透明性、快捷性、保密性、公共性、互动性、广泛性等特点,使其成为我国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有力因素。具体来说,新时期的网络反腐具有如下社会意义:有利于平衡利益格局、有利于释放社会不满情绪、有利于重建社会公信力、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有利于平衡利益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交换性特征,促使我国由单一同质的社会向多元异质的社会转变,加速了社会分化为不同的阶层。这些社会阶层占有不同的社会资源、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形成不同的利益结构。多元的利益阶层、多样的利益结构,使不同的网络主体往往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而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公民必须通过利益表达去争取和实现利益诉求。表达利益诉求的渴望推动了对反腐行动的参与,而现实生活中利益表达方式的缺乏又促使公民通过网络反腐来实现利益诉求,推动网络反腐的开展。

政治腐败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少数人占有和垄断大量社会资源,造成社会利益结构失衡。为了调节利益结构,实现利益均衡,需要更新政治理念、健全和完善反腐机制,使民众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表达合理的利益诉求。这就需要使民众对公共事务特别是关系到其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享有充分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网络内在的公开性、平等性,使公民在难以表达和实现其利益诉求或发现官员的腐败行为时,可以选择通过互联网得到更多的维护和表达自身利益的机会。这样一来,网络反腐有利于改变社会资源垄断的现状,建立较为平衡的利益格局。

网络反腐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精英话语霸权、弱势群体话语权缺失的局面,体现了话语权的平民化和多元化。在传统的反腐话语权分配中,政府官员的职业性质、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本优势,决定了他们在公共媒体上处于主导地位,这样广大民众的反腐话语权空间就受到较大的限制。随着博客、微博、即时通信、社交网站的快速发展,这些社会化媒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无限宽广的话语平台,任何一个拥有联网电子设备的人都可以顺利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并把这些意见和看法传播出去。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反腐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府所处的舆论环境,众多个体聚集而成的信息和舆论力量挑战了公共权力膨胀所造成的话语和资源垄断的局面。

有利于释放社会不满情绪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脱节、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的不适应,带来了众多社会问题,腐败问题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长期存在的腐败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容易点燃民众的不满情绪。很多身处社会底层的网民“背负着制度与结构变迁的代价,却没有真正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成为一个沉默无助的群体。而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给了这些人以表达自己利益诉求,乃至怨愤和不满情绪的场所,由于现实生活中共同的遭遇、境况和情绪淤积,只要网络上出现相同或相似境况的事件,虽然与自己没有本质性的直接或间接利益冲突,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共振”喻国明主编:《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0)》,258~259页,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怀有不满情绪的个体民众,有时难以通过制度化方式表达利益、释放不满,只有借助于大规模的舆论压力,才能触动既有的腐败问题,引起权力机关的重视和回应。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正好适应了民众的这一需要,网络舆论凭借其开放性、互动性、广泛性等先天优势,逐渐成为强有力的反腐监督力量。同时,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互动性、隐蔽性等特点,使得民众在其中的表达欲望非常强烈,表达行为非常活跃。网络反腐折射出社会公众对公平正义的集体渴望,互联网营造的社会舆论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社会渴望。因此,网络空间成为民众情绪宣泄的空间,促成了网络反腐潮流的涌动。

互联网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平民舆论或草根舆论的兴起,平民舆论或草根舆论最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心理和社会情绪,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较为充分的表达自由,不仅有利于激活公民的政治参与活动,对偏离正常渠道的权力运作发挥监督警示作用,对某些不良社会现象发挥谴责威慑作用,而且有利于释放社会中的不满情绪,消除不稳定因素。一言以蔽之,互联网既是反腐的利器,又是民众释放不满情绪的“安全阀”。

有利于重建社会公信力

所谓社会公信力,是指国家机关或公共服务部门在处理社会公共事务时所具备的为社会公众所认同和信任的影响能力,也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组织体系、社会政策实施以及其他社会性活动的普遍认同感、信任度和满意程度。然而,在我国的某些地区或领域,政治决策过程封闭、暗箱操作的情况时有发生,社会不公正现象屡见不鲜,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滑,公众利益得不到及时保障。在一些具体的社会事件中,权力部门监督缺位,社会监督受阻,使人们担心事件的处理会受到权力和财富的影响,造成结果的不公平。对政府信任的减少以及利益保障机制的缺失,造成人们在生活中缺少安全感,甚至产生了内心的挫折感和焦虑情绪。因此,在网络反腐的背后,实际上潜存着公共权力信任缺失所带来的不安的焦虑情绪。

目前,官员个体、群体腐败现象泛滥,廉政建设刻不容缓,而制度反腐的局限、官员公信力的下降,使政府合法性面临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反腐作为一种新生力量,以其方便快捷、低成本、交互性强、公开透明等优势实现了强大的反腐成效,为监督政治权力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完善反腐制度拓宽了新的思路。这样一种客观上承载了官员队伍肃清功能与制度建设范本功能的公众实践,获得了来自中央决策层的包容性接纳和各级政府机构的支持与配合。

坚持网络反腐可以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一方面,网络动员、宣传、教育的广泛性,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能够比较有效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以反腐倡廉为己任,并以主人翁的精神和态度投身于反腐倡廉建设中;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交流和网络操作的便利性,广大人民群众可以通过最简便的上网等形式参政、议政,尤其是及时地揭露、批评各类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使他们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这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群策群力之势,有效地预防和惩治腐败现象。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传递原生态的群众情绪和民意的重要公共场所,网民已成为举足轻重的社会群体,网络舆情也已成为重要的社情民意。因而,近些年来,互联网也自然成为民众和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它一头牵动各级党政机关,一头连接近6亿网民,使政府与民众的距离不再遥远,能够推动官民之间的直接对话,减少隔阂和误判,提高民意在政府运作中的分量。当前,我国公民主要通过充分利用网络问政平台、积极参与网络“微博问政”、加强与人大代表网络互动等方式来推进公民的网络参政议政,民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完善了自下而上的权力监督体系,也凸显了我国民主形式的日益多样化。

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也累积了很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如企业改制、房屋拆迁、土地征用、教育改革、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诸多问题,并没有随着改革的推进而得到圆满的解决。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存在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如乱收费、征地拆迁补偿不合理、司法不公正、执法粗暴等,都大大增加了“官民冲突”的可能性。政府的错误决策、不当作为,加重了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加剧了“官”与“民”的紧张关系,往往成为“官民冲突”的导火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原本深埋的社会矛盾逐渐浮出水面,并集中表现为官民矛盾、贫富群体之间的敌意、社会公德的缺失等。长期积累的官民矛盾的严重后果是,民众对政府机构所公布的信息持强烈的怀疑态度,产生对政府官员和政府机构的不满甚至仇视情绪,并最终引发官民冲突。可以说,官民矛盾是当前中国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源,其本质是政府公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冲突。无论从主要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看,官民矛盾都与制度性的利益冲突相关,这种冲突的存在及其日益凸显,成为网民关注的核心话题,并逐渐演变成网络反腐行动。

在一定程度上,网络反腐彰显了网络空间中官民在信息权力上的“平等”。也就是说,在网络空间中,官民身份的不同、地位的区别相对淡化,这种差别主要表现为占有信息的不同。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公众,都可以直面腐败现象。在传统的制度反腐中,为什么人们对一些腐败现象敢怒不敢言?是因为权力高高在上,令普通民众望而生畏,或者监督公权力的代价是高昂的,处于弱势地位的人,鉴于成本收益,不敢举报和揭发官员的贪腐行为。网络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互联网空间中,“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在这个平台上,权力被分散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统一的称呼——网民。普通民众可能在获得平等地位之后,减少对权力的怯意,敢于畅所欲言。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公开性等特点,网民可以自由地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言论。网络这个平台可以将所有网民的评论在短时间内聚集起来,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正是这种强大的舆论压力,对政府官员和腐败分子起到了警告和震慑作用,同时也促使反腐职能部门介入到相关案件的调查当中,并快速开展反腐工作。这既充分调动了公民参政议政的主动意识,也使网民掌握了反腐的信息主动权,使网络反腐成为我国反腐行动的一种重要途径和形式,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从而更加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而言之,互联网为民众的表达权、知情权、监督权的实现提供了重要场所。民众在网上可以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泄自己的情绪,对自己关心的事情包括政府部门或者领导干部的腐败现象进行发帖、跟帖、转载或评论。在网上,网民对很多事情可以做到“E网无限”,也可以“E网打尽”。民众的网络表达和网络反腐,有利于推动利益格局的平衡,有利于释放不满情绪,有利于重建社会公信力,进而在根本上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推动和谐社会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