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络社会研究报告2014
- 刘少杰 王建民
- 3414字
- 2020-08-30 00:43:27
二、网络化时代的社会认同分化
超越结构论研究方式最有效的办法是从对社会现象的静态分析转向实践论的动态考察。结构论和实践论同属于社会学创建以来一直延续的两大传统,如果说结构论因注重对事物构成结构的分析而容易走向静态观察,那么实践论则因对人们社会行动的考察而注重事物的运行变化及动态趋势。并且,正是因为实践论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去认识人类社会,坚持实践论立场就能从本质上把握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演化趋势,其中道理如马克思所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所说的实践,既包括处理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物质生产实践,也包括处理人与人矛盾关系的交往实践。因此,齐美尔论述的人类交互行动,韦伯和帕森斯论述的社会行动,以及福柯和利奥塔论述的话语实践,哈贝马斯论述的交往行为,布迪厄和吉登斯等人论述的感性实践等思想观念,都能在马克思那里找到根源和影响。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之所以能在社会学领域保持广泛影响和持续承继,其根本原因在于实践观点符合社会生活的本质,立足实践就能在人们同自然和他人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在动态的社会行动中,看到一个由无数个体和群体展开的现实的社会。
由信息技术革命推动而成的网络社会,其基本内容是人们的信息交往实践,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活跃、最复杂、最广阔的实践场域或社会空间。因此,理解网络社会的问题就更应当从实践观点出发,只有用实践的眼光或实践的思维方式才能从本质上把握网络社会的矛盾及其展开形式。实际上,卡斯特也受到了马克思实践观点的影响,他在论述网络社会的核心问题即社会认同时,不仅论述了由社会认同凝聚的各种对抗全球化冲击的社会运动——各种文化传统中的社会运动本身就是社会实践,并且还论述了网络社会作为社会认同发生的语境和存在的基础,其本质就是社会实践。卡斯特指出,网络社会展开了流动空间,“流动空间乃是通过流动而运作的共享时间之社会实践的物质基础”。
把社会认同与网络化时代的社会运动和流动空间联系起来,或者说把社会认同研究置于网络社会基础之上,既能认清社会认同的现实形式,也能发现社会认同的强大力量。从社会认同的现实形式上看,个体认同与群体认同都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认同,因为个体和群体不过是社会的构成要素,他们只有超越自身的边界,实现没有边界限制的社会联系,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认同。社会认同的主体是社会,而不是个体和群体。社会主体是通过个体和群体的交往联系而形成的,所以个体和群体只有进入交往过程、形成交往联系,他们的认同才能会聚为社会认同。因此,不仅只有在交往关系中才能认清社会,而且也只有在交往关系中才能把握社会认同。
网络社会的崛起,既为个体和群体提供了可以超越自身界限的有效机制,也为他们的认同能够汇集为社会认同提供了便捷途径。在传统社会中,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受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制度环境的直接限制,所以传统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讨论社会认同时,或者努力阐明个体因所处经济条件、生活状况和职业区别的限制而产生的身份认同,或者具体分析在不同群体构成、组织结构和制度关系中发生的群体认同。而到了网络化时代,个体获得了相对自由地表达意愿和评价的灵活手段,微博、飞信、QQ和视频通话(facetime)等形式多样的网络设置,使个体乃至他们身处其中的群体脱离周围环境的限制,进入广阔的网络空间开展信息沟通,形成千百万个体以及无数群体共有的社会认同。
网络社会中的社会认同,是在社会空间分化的条件下生成的。在网络社会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的Web 1.0时代,人们把BBS和聊天室等早期网络设置展开的社会空间称为虚拟空间;而到了Web 2.0时代,网络社会迅速扩展,不仅网络交往形式更加灵活,而且交往空间也迅速扩大,涌入的人数也爆炸性地增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网络社会已经不是虚拟空间,而是同传统社会在存在空间上明显分化了的新社会形态。网络社会崛起引发的社会空间分化有三种基本形式:
其一,传统社会的在场空间。虽然网络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推进,但至今没有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网络交往的人仍然占人类总量的2/3,特别是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网络技术和人们的信息交往能力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处于农业社会或工业社会初期阶段,可以称之为未网络化的传统社会的在场空间。
其二,在场的网络空间。与日俱增的个体和企业组织、社会团体、行政机构开展了活跃程度不断提高的网络活动,他们“脚踏实地”地进入了网络空间,也就是说他们以真实的身份、在特定环境中为了追求现实的利益目标而展开了网络交往。可以称这种网络行为展开的网络空间为在场的网络空间,亦即个人或群体在特定场所中的网络活动所展开的空间。
其三,缺场的网络空间,即由数量急剧上升的个体和很多群体隐匿自己的身份和实际存在形式,参与不受地方性条件和制度规定限制的网络活动而形成的网络空间。这种被吉登斯称为“脱嵌空间”和被卡斯特称为“缺场空间”或“流动空间”的网络空间,是网民信息交流比较自由,思想观点容易汇集起来并形成共识的开放空间。
于是,当代人类社会在网络化推动下起码形成了三种空间状态:传统的尚未进入网络的在场空间,已经进入网络交往的在场空间,匿名的脱离了地方条件限制的缺场空间。三种空间状态的关系是:在场的非网络空间与缺场的网络空间是一种空间外延不重合的分离关系,前者具有相对确定性,而后者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前者具有地方局域性,而后者具有空间扩散性;前者具有个体和群体的边界性,而后者具有社会交往的互动性;前者具有实名性和公开性,而后者具有匿名性和隐蔽性。介于二者中间状态的是在场的网络空间,它同其余两者的外延是交叉关系,更明确地说,处于在场的网络空间中的个体和群体,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大规模地进入网络社会空间,是以其在场的存在开展了缺场的活动。在场的网络空间的这种中间性,使其具有了传统社会的在场空间和缺场网络空间的综合性特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为三种社会空间的同时并存,当代社会认同也呈现了一种层级分化状态。在传统社会的在场空间中,认同主要是个体的身份认同和群体的集体认同;在缺场的网络空间中,认同主要是超越了个体和群体边界的社会认同;而在介于二者中间的在场的网络社会中,认同主要是从个体和群体认同向社会认同提升的过程。简言之,在传统社会的在场空间中,社会认同是以个体和群体的初级形式存在的;在在场的网络空间中,社会认同是从个体认同和群体认同向社会认同提升和扩展的过程;只有到了缺场的网络空间中,社会认同才超越了个体和群体的界限而进入到了无边界、不确定、分延扩散的高级层次。
从当代人类社会三种空间并存的状态,可见社会生活网络化是一种如图海纳所论的“断裂式发展”。从网络技术的功能上看,网络化应当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但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一些人对网络技术认识与使用的滞后性,直到目前为止,全球仍有2/3的人口没有直接进入网络活动。虽然不能说他们完全处于网络化过程之外,但其中确有相当规模的人口过着对网络化发展和网络交往活动不了解、不参与,甚至反感和排斥的生活。这些处在网络化进程之外的人,如果不能接受网络化的影响而改变外在于网络社会的状态,就是图海纳所说的那部分被当代社会快速发展而甩到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的生活和观念都会成为断裂于当代社会的构成。并且,这些人的生活是被动地受到地方条件、制度环境和文化传统限制的构成,他们的认同通常只能处于个体身份认同至多是群体环境认同的层次。
与外在于网络社会的人截然不同的是那些已经敏感地进入缺场的网络空间的网民。这些在全球人口中已近1/3、在中国人口中已超2/5的网民,他们或者以完全匿名的形式进入全球性的缺场网络空间,或者以前台匿名而后台实名的形式进入全国性的缺场网络空间,而无论哪种形式都表明他们已经超越了个别位置、特定条件的限制,并因此而不必再去专注自己属于社会的何种身份、何种地位与何种归属,甚至不必在意所在群体的关系制约和制度规范,而是从社会的一般原则、普遍意志和共同价值去表达自己的认同。缺场网络空间中的社会认同已经不能用身份认同和群体认同的内涵去理解,在作用于各种社会运动和重大群体事件的网络认同中,认同的主体是由网络交往连接而成的社会,认同的性质不是为个体判定身份归属,而是表达对社会的要求,是反对与赞成、否定与承认等有强烈价值要求和明确价值取向的建构性的意义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