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社会认同变迁在中国的特殊意义

随着社会生活网络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社会成员的社会认同也发生了深刻变迁,并且因为人口大国、社会分化严重、感性文化传统以及民主集中制的政治体制等一些特殊条件,网络化推动的社会认同变迁在中国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意义。

漫长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新中国建国后极端化的“左”倾政治,严重地限制了社会成员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形成,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积极的建构性社会认同更是难以生成。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成员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迅速觉醒并逐渐提高,人们日益清楚地认识到那种逆来顺受的封建伦理和强制服从的“左”倾政治的消极性。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不再被动地接受某种规矩和律令,不再消极地认可自己的劣势位置和不利条件,而是主动地在网络交往行为中对与己相关甚至间接相关的政策、制度、方案、机构和权利提出要求,发表评价和表达赞成与反对,亦即网络社会认同在中国已经形成和提升。

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没有边界限制的网络社会认同不仅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精神力量,而且还是可以对社会生活发生重要影响的社会权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互联网调查报告,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手机网民规模为5亿。尤为重要的是,占中国总人口2/5以上的网民,70%以上是中青年人,他们是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各方面问题最关心、最敏感和最有参与能力的群体。因此,中国网民是中国社会的主体构成,他们通过微博和其他网络形式表达的对社会生活各方面问题的拒斥与赞成,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社会成员的社会认同。

敏感而活跃的网民可以利用便捷的网络技术,把他们的社会认同传递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形成社会共识甚至一致行动,在社会动员、行动参与,特别是群体事件中显示了网络社会认同的强大力量。“性侵女童案”、“什邡事件”和“黄浦江漂猪事件”等网络事件中,能够清楚看到数以百万计的网民通过抨击、赞同或支持等方式表达的社会认同的重要社会作用。也有学者对网民通过微博等形式表达的社会认同予以较低的评价,认为网民不过是乌合之众,其评价性认同不过是一些缺乏思考的浅薄之见。事实上,成千上万网民对一些事情表达的共同评价,虽然其中难免有些简单评判、过激言辞或不当之说,但毕竟是人民群众心声的真实表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形成的网络社会认同,一定有其值得认真对待的现实根据,理应得到权力机构的高度重视。

尤为重要的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虽然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这种发展进步呈现为严重的不平衡状态。不仅东部、中部和西部等区域发展的差距十分明显,而且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以及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分化也十分严重。发展失衡基础上的社会分化,特别是贫富两极分化,特殊群体分割财富与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引发了大量社会矛盾甚至社会冲突,对社会秩序稳定和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要清醒地认识和符合实际地把握严重社会分化引发的社会矛盾和潜在的社会危机,一个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对网络社会认同的跟踪与分析,实现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心态、利益诉求和社会评价等方面社会心理问题的清楚了解。

在社会生活网络化的新形势下,分化了的社会心理却能在网络交往中发生整合,这为把握社会心理和社会认同的变迁提供了重要途径。虽然社会分化已经导致社会心理发生了复杂分化,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和不同生活条件中的人们的社会认同也因此发生分化,但在网络交往中,因为信息沟通和经验传递的流动性作用,已经分化了的社会心理可以在网络中实现沟通互动、交往整合。这不仅使社会认同蕴含的内容和反映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而且也有助于清楚地把握反映了社会分化的社会认同。很多网络事件都已表明,人们在脱域的流动空间中可以超越特定位置或特定环境的特殊限制,面对共同的社会问题而形成共有的社会认同。了解网络交往中这些超越群体界限的社会认同,对于在已经严重分化的现实条件下把握具有全局性、普遍性的社会心理问题,是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

与中国社会复杂分化同时出现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一部分官员的腐化堕落。一些官员在市场交易行为和利益获取面前利欲熏心,不择手段地攫取财富和贪占财色。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和执政能力,威胁到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虽然有关机构在监督官员廉洁执政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相比还具有很大局限性。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对官员廉洁执政的监督,特别是对那些遭到网民检举揭发和搜索围观的贪腐官员实行严厉的查办和惩戒,既说明了网络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又表现了利用网络认同监督和抵制贪污腐败的有效性。

网络社会认同在中国的特殊意义还与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传统直接相关。先秦以来以儒家伦理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教化,一个最明显的社会结果是形成了重视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稳定传统,而这一传统在网络化时代得到了如鱼得水般的发挥。迅速进行的大规模网络化发展,不仅扩展了广大中国社会成员的交往空间,而且各种便捷的网络交往形式也使亿万群众的感性交往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所谓感性交往能力,指由感性意识活动支配的注重具体形象性和直接现实性的交往能力,这是相对于由逻辑推论和数学计算等理性思维活动支配的理性交往能力而言的。

虽然注重感性形象、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的感性交流自古有之,但在网络技术发展起来之前,感性交流通常只能发生在街坊邻里、酒店茶馆或田间地头等狭小而难以扩散的空间中,其中表达的对时事政治、社会事件、风俗时尚乃至公正邪恶等问题的评价认同,至多能称为由个体认同汇集而成的群体认同,其社会的普遍意义很难传播开来。但在网络交往中,虽然140字的微博表达限制了逻辑推理的长篇大论,却为人们的感性表达大开方便之门。尽管在文学艺术中感性表达也能形成鸿篇巨制,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以感性意识活动为基础的赞成与否定、接受与排斥、褒奖与抨击等认同,通常是临场即兴、三言两语、简要述说,这些具有明确指向的感性表达,是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生动而充满活力的社会认同。

中国的政治体制是民主集中制,而无论是民主还是集中,都能在活跃的网络社会认同中获得支持。在13亿人口的大国实行民主集中制,一个难题是如何能真实地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诉求,然后在人民群众民主诉求基础上实现有牢固社会根基的集中。5亿多网民在网络交往中积极表达自己的社会认同,灵活而生动地反映了群众的民主要求,为中央高层超越层层中间环节的限制而及时倾听群众心声提供了方便条件,为制定重要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社会依据。虽然开展实地调查去了解民间实际生活状况和倾听百姓民主要求是不可缺少的,但在特定地点了解到的实地情况难免受到时空条件的限制,其普遍性和代表性总会因为种种因素的制约而不够充分。网络交往中生成的社会认同,可以在更加广阔的视野里了解民情民意,进而保证党和政府制定与实施的方针政策能够真实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