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与制度保障
- 王雅霖
- 5320字
- 2025-02-23 17:02:23
1.4 可能的创新
对于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有研究和实践少有提及生态化发展方向,也未见到具体方法和路径的探讨。本书提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应实现生态化发展,并研究了其理论框架、实现路径以及制度保障,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和思路。
本书可能的创新如下。
(1)以多学科交叉视角研究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有对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研究多是单纯从经济学或文化学的角度进行,本书以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在生态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系统科学、生态学、产业生态学、文化学、民族学、法学等多学科相关理论,提出通过生态化发展路径实现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从产业自身发展、民族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保护、自然资源与自然生态保护三者的关系上加以论证,拓展了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视野。
(2)构建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框架
现有对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研究少有关于生态化发展方向的探讨,只有个别文献论及文化产业系统的某些问题,也少有针对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共性的理论阐述。本书从运行基础、运行规律、运行机理、内涵与本质、优势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框架,丰富了民族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
(3)探讨了实现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两条具体路径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书运用系统论、协同论、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论证了实现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两条具体路径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协同发展路径的研究,尝试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了定量分析,构建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的协同进化模型,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构建了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并以五个自治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对构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系统路径的研究,则主要从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系统、区域民族文化生态产业链的自组织结构与功能以及特性与优势等方面加以论证,并对甘南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进行了实例分析。这两条具体路径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理论服务于实践提供了可行有效的途径。
(4)分析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制度保障
由于目前学界尚未出现对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研究,对其制度保障的相关研究自然也缺失。本书在论证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与路径基础上,从产业政策的引导推动与法律法规的有效保障两个方面对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制度保障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5)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传承机理及其本质属性角度研究了民族文化资源与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现有对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大多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本书运用了文化学相关知识,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传承机理角度,论证了作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核心资源禀赋的民族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相似性与差异,并基于民族文化的本质属性分析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对生态化发展的内在需求。
[1]本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www.stats.gov.cn/tisi/zxfb/201810/t20181010_1626867. 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0月11日。
[2]〔加拿大〕斯图亚特·麦克法蒂因:《开放型经济中的文化发展问题》,李惠斌、薛晓源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前沿发展报告(2003~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76页。
[3]胡惠林:《构建具有目标导向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标体系》,《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年第2期。
[4]欧阳友权:《文化产业通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第9~11页;邵培仁:《文化产业经营通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第27~33页。
[5]王克岭:《微观视角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第15页。
[6]F.A.Robert.“N.E.Gallopoulos. 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Scientific American,1989,189(3):152-156.
[7]格雷德尔、阿伦比:《产业生态学》,施涵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第37页;Gradel,T.E. B.R. Allenby,P.B.Linhart.“Implementing Industrial Ecology”,IEE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Magazine,1993,5.
[8]Tibbs H.B.C.“Integrating the Supply Chai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1992,19(8):3.
[9]张艳辉:《基于生态学视角的产业经济理论新阐释》,《学术研究》2005年第10期。
[10]Hardin Tibbs. Industrial Ecology:An Environmental Agenda for Industry,Published by Arthur D.Little,Inc,1995,3.
[11]ERKMAN. S. “Industrial Ecology:An Historical View”,Cleaner Prod,1997,(122):15.
[12]Lowenthal. MD. Kastenberg. WE.“Industrial Ecology and Energy Systems:A First Step”,Resources,Conversation and Recycling,1998,24(1):51-63.
[13]Cabezash.“Simulated Experiments with Complex Sustainable Systems:Ecology and Technology”,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5,(44):279-291.
[14]M. Solow R,Tobin J,Weizsacker V,etal.“Neoclassical Growth with Fixed Factor Proportion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6,33(2):79-115.
[15]Rees WE.“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1992,4(2):121-130.
[16]Basu.A J,Vanzyl J.A. “Industrial Ecology Framework for Achieving Cleaner Production in the Mining and Minerals Industry”,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6 (14):299.
[17]Thermoshare. Integrated Eco-industrial Park with Cogeneration,Energy Cascading and Recycling,a Report prepared for environment Canada,Industry Canada and Natural Resources Canada. Ottawa,1997.
[18]Carolyn Eve Nobel.A Model for Industrial Water Reuse: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Approach to Industrial Ecology,The 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1998. http//:www.usc. eduPsppdP research PNCEID.
[19]Ernest AL.“Eco-Industrial Park Handbook”,Accessed at 6,10,2004. http//:www.Indigodev.com.
[20]Research Triangle Institute.Eco-industrial Park:A Case Study and Analysis of Economic,Environmental,Technical and Regulatory Issues,Final Report for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Research Triangle Park (RC),1994.123.
[21]金元浦:《定义大众文化》,《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25日,第20版。
[22]王克岭:《微观视角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第17~19页。
[23]孙信茹:《广告与民族文化产业》,人民出版社,2011。
[24]施惟达:《文化与经济:民族文化与产业化发展》,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25]徐晶:《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层驱动》,《理论月刊》2012年第12期。
[26]贾银忠:《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概论》,民族出版社,2012。
[27]刘涛:《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年第2期。
[28]孟航:《机理·类型·模式: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论纲》,《理论月刊》2013年第4期。
[29]王洪涛、丁智才:《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特色文化保护互动机制研究》,《文化产业研究》2014年第1期。
[30]陈庆德、郑宇、潘春梅:《民族文化产业论纲》,人民出版社,2014。
[31]晏雄:《丽江民族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32]王平:《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则及路径探析》,《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33]王艳秀:《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云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34]覃萍、梁培林:《突破人才瓶颈:西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10期。
[35]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产业与文化传承机制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
[36]罗昌勤:《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探析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生态缺失及对策——以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为例》,《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10期。
[37]王克岭:《微观视角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38]晏雄:《文化自觉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以云南丽江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9期。
[39]李海央、朱明月、唐璞:《促进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思考》,《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0期。
[40]覃玉荣:《中国—东盟跨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合作——基于文化距离的探究》,《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41]杨福泉:《探寻文化资源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平衡——以云南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42]王晓君、邓志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策略——以贵州省为例》,《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43]唐孝辉:《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立法体系构建》,《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年第4期。
[44]刘则渊、戴锦:《产业生态化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第12期。
[45]王如松:《产业生态学和生态产业转型》,《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年第5期。
[46]李孔岳:《对产业生态化理论的思考》,《生态经济》2001年第9期。
[47]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4期。
[48]戴锦:《产业生态化理论与政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49]陈柳钦:《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趋势——产业生态化》,《未来与发展》2006年第5期。
[50]朱红伟:《产业生态化理论的演化和发展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51]李慧明、左晓利:《破解“生态”隐喻的困境——基于环境禀赋的产业生态化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第3期。
[52]张宏武、时临云:《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53]刘红玉、彭福扬:《马克思的产业思想与当代产业发展》,《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第2期。
[54]鲁雁:《产业生态化动因机制及其模型构建》,《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4期。
[55]张文龙、邓伟根、余锦龙:《产业生态化的外部性及其内部化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56]吴巨培、彭福扬:《产业生态化发展及其实现路径》,《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57]袁增伟、毕军、张炳、刘文英:《传统产业生态化模式研究及应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2期。
[58]虞震:《我国产业生态化路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
[59]厉无畏:《中国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实现途径》,《绿叶》2008年第12期。
[60]孟祥林:《产业生态化:从基础条件与发展误区论平衡理念下的创新策略》,《学海》2009年第4期。
[61]张文龙、邓伟根:《产业生态化: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选择》,《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7期。
[62]王国印:《论产业生态化的两种形式及其耦合》,《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11期。
[63]尹坚:《工业园产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升级路径研究——以镇江新区为例》,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64]刘传江、吴晗晗、胡威:《中国产业生态化转型的IOOE模型分析——基于工业部门2003~2012年数据的实证》,《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2期。
[65]胡芬:《可持续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66]明庆忠、陈英、李庆雷:《低碳旅游: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战略选择》,《人文地理》2010年第5期。
[67]兰新萍:《煤炭城市产业生态化转型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68]田昕加:《基于循环经济的林业资源型城市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69]李德智:《房地产业生态化及其在我国的实现》,《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70]张雅:《钢铁产业的生态化设计与政策选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7期。
[71]方忠、张华荣:《创意产业生态化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现代经济探讨》2014年第5期。
[72]姜仁良:《会展产业生态化:特征、价值及对策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6期。
[73]陈航、王海鹰、张春雨:《我国海洋产业生态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算》,《统计与决策》2015年第10期。
[74]汪桥红:《基于超网络模型的互联网金融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75]张文龙、余锦龙:《基于产业共生网络的区域产业生态化路径选择》,《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12期。
[76]左晓利:《基于区域差异的产业生态化路径选择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77]张福庆、胡海胜:《区域产业生态化耦合度评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78]何景熙:《产业生态化,人力资本投资与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和建议》,《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5期。
[79]杨凯:《上海第三产业生态化建设的调控激励机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第3期。
[80]张建勇、宋书巧、宁常郁:《桂东经济区产业生态化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第5期。
[81]陈祖海:《西部循环经济战略:产业生态化重组与政策选择》,《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82]程春生:《产业生态化与福建可持续发展》,《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83]张雪梅:《中国西部地区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84]邱跃华:《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我国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85]王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86]明庆忠:《基于生态文明的云南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87]陈晓雪、潘海芹:《江苏省产业生态化水平的动态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88]施本植、许树华:《产业生态化改造及转型:云南走向绿色发展的思考》,《云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89]马勇、刘军:《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生态化效率研究》,《经济地理》2015年第6期。
[90]胡惠林:《构建具有目标导向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标体系》,《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年第2期。
[91]邢志勤:《文化产业生态化系统的实现路径》,《重庆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92]屈峰:《湄洲岛妈祖文化产业生态化开发路径探析》,《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93]王贵生、三月:《甘肃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的“生态化”战略》,《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94]王凯宏:《中国北方冰雪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探究》,《学术交流》2013年第7期。
[95]曹秀玲:《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限制因子及生态化策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96]李百晓:《生态化创作 人文性关怀——四川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创新模式研究》,《黄河之声》2016年第6期。
[97]王雅霖、贾登勋:《论民族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及其制度保障》,《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98]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及其方法论》,《自然杂志》1990年第1期。
[99]顾基发、王浣尘、唐锡晋:《综合集成方法体系与系统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第2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