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心理学研究报告中的“研究方法”部分通常不包括(  )。[2017年统考]

A.被试分配

B.研究假设

C.材料选择

D.实验设计

【答案】B

【解析】研究假设部分不属于研究方法部分,一般属于前言部分。

2.下列关于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优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2017年统考]

A.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

B.有大量成像参数供实验者选择

C.信号直接来自脑组织结构功能性的变化

D.可以同时提供结构和功能的图像

【答案】A

【解析】fMRI具有无创性,能够同时提供机能性和结构性图像,成像速度快,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实验者可选择所需要的成像参数进行分析。但是fMRI不是直接检测神经活动,而是监测滞后于神经活动5~8秒的氧信号,因此,在时间分辨率上低于EEG和MEG。

3.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缩写是(  )。[2016年统考]

A.PET

B.fMRI

C.MEG

D.ERPs

【答案】B

【解析】正电子发射层析照相术,英文全称为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缩写为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英文为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缩写为fMRI。事件相关电位,英文全称Event-Related Potentials,缩写为ERPs。MEG称为脑磁图。

4.首先提出“实验心理学”一词的学者是(  )。[2016年统考]

A.笛卡儿

B.冯特

C.铁钦纳

D.赫尔姆霍茨

【答案】B

【解析】实验心理学一词,是1862年由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先驱之一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他的《感官知觉理论贡献》论文集的导言里最早提出来的。

5.通常用来测量个体距离判断水平的仪器是(  )。[2015年统考]

A.深度知觉仪

B.面积估计仪

C.似动仪

D.棒框仪

【答案】A

【解析】个体距离水平的判断与深度知觉有关系,深度知觉一般通过深度知觉仪来测定,深度知觉仪可以测量深度知觉的准确性,也可以测定人的深度视锐,测量和比较单、双眼深度知觉差异。

6.最先将物理学的方法引进心理学研究,并对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进行系统探索的学者是(  )。[2014年统考]

A.韦伯

B.费希纳

C.缪勒

D.赫尔姆霍茨

【答案】B

【解析】1860年,费希纳出版的《心理物理学纲要》,是最早系统地阐述感觉测量方法的著作,为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7.在心理学研究报告中,阐明研究所使用的被试、仪器设备和实验程序等情况的部分属于(  )。[2014年统考]

A.引言

B.方法

C.结果

D.讨论

【答案】B

【解析】实验报告在方法部分主要阐述:被试数目、选择方式、年龄、性别以及分组等情况;仪器和材料;实验程序,包括指导语、控制条件、实验步骤及统计设计等。

8.第一位用实验法研究人类高级心理现象的学者是(  )。[2013年统考]

A.冯特

B.艾宾浩斯

C.铁饮纳

D.巴甫洛夫

【答案】B

【解析】艾宾浩斯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使他成为了第一位对人类高级心理过程进行科学定量研究的心理学家。

9.根据波普尔(K.R.Popper)的证伪观点,在心理学研究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13年统考]

A.一个理论如能被实验结果证实,则该理论一定是正确的

B.一个理论如能被实验结果证伪,该理论也不一定是正确的

C.一个理论导出的预测结果如未被实验支持,则该理论一定是错误的

D.一个理论导出的预测结果如未被实验支持,该理论也不一定是错误的

【答案】C

【解析】证伪理论认为,一个真正的科学理论应该是可证伪的。因此选C项。

10.霍尔瓦-多尔曼(Howard-Dolman)仪常用来测定(  )。[2012年统考]

A.深度知觉

B.时间知觉

C.诱动知觉

D.似动知觉

【答案】A

【解析】对深度视锐的测定一般使用深度知觉仪,它由霍尔瓦-多尔曼设计,因此也称霍尔瓦-多尔曼知觉仪。

11.闪光融合仪通常用来考察(  )。[2011年统考]

A.闪光灯效应

B.联觉现象

C.似动现象

D.诱动现象

【答案】C

【解析】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光刺激作用于我们眼睛时,会产生一亮一暗的闪烁感觉,而当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是一个完全稳定的或连续的光,这一现象叫闪光融合。似动现象是有一定距离的两个闪光,因为产生闪光融合而使人形成的运动错觉,常用闪光融合仪进行研究。

12.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眼动分析指标不包括(  )。[2011年统考]

A.注视

B.眼跳

C.回视

D.眨眼

【答案】D

【解析】通过眼动仪,可以记录和分析眼睛注意次数、注视点持续时间、眼跳潜伏期、回视次数、注视广度和频率。

13.注重对单个被试进行严格控制条件下的实验研究,并由此形成了小样本研究范式的学者是(  )。[2010年统考]

A.费希纳

B.赫尔姆霍茨

C.斯金纳

D.韦伯

【答案】C

【解析】费希纳提出了用以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的费希纳定律;赫尔姆霍茨是用反应时法对神经的传导速率提供经验测量的第一人;韦伯提出了著名的韦伯定律,而斯金纳则开创了单被试研究的范式。

14.动作稳定测验仪(九洞仪)可用于考察(  )。

A.情绪特性

B.记忆特性

C.思维特征

D.需要特征

【答案】A

【解析】动作稳定测验仪(九洞仪)用于运动感觉能力与情绪稳定性的心理实验,也适用于职业人员手的动作稳定程度的测试和培训。

15.实验心理学中,挑选被试时最应注意(  )。

A.被试数量最好达到30个

B.被试要具有代表性

C.随机选取被试

D.最好选择有经验的被试

【答案】B

【解析】选定什么样的被试样本,要依据研究的问题和据此而推论的全体大小而定。选定被试的多少,依研究的问题总体、人力物力条件、实验对象所供选择的可能、处理结果时使用何种统计方法、实验设计的类型、推论的可靠性程度来确定。

16.在心理学史上,第一次用实验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心理学家是(  )。

A.冯特

B.费希纳

C.艾宾浩斯

D.韦伯

【答案】C

【解析】艾宾浩斯对记忆的里程碑式的研究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第一次用实验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记忆,对记忆进行了定量分析,绘制了著名的记忆曲线,发现了遗忘规律。

17.在实验心理学史上,著名的“人差方程式”涉及的问题是(  )。

A.个性差异

B.反应时

C.记忆

D.认知风格差异

【答案】B

【解析】1850年,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利用人差方程原理,来测量实验者的反应时间,再根据反应时间推算神经冲动的速度。

18.心理学的实验法较之观察法的最大优势是(  )。

A.能够使用较复杂的统计方法

B.能够探究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C.具有可重复性

D.更人工化

【答案】B

【解析】实验者可以在他愿意时使事件产生,所以他可以充分地作精确观察的准备;可以系统地变更条件,观察结果中的差异,研究与系统变更的条件相伴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这些特点是自然观察法所不具有,也决定了实验法可以探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19.1838年,约翰内斯·缪勒出版了专著《人类生理学纲要》,正式发布了(  )。在该学说中,缪勒将神经纤维分为五类,五种感官各对应一类神经纤维,每种神经纤维具有不同的能量,并被不同神经纤维感知。

A.脑功能定位学说

B.神经特殊能量学说

C.三色论

D.感觉圆周说

【答案】B

【解析】约翰内斯·缪勒(Moiler,1826)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说(the theory of specific sense energies),并于1838年出版了专著《人类生理学纲要》,正式发布了这个学说。

20.1850年,生理学家(  )利用人差方程原理,来测量实验者的反应时间,再根据反应时间推算神经冲动的速度。他是最早用反应时技术进行生理与心理指标测量的人。

A.约翰内斯·缪勒

B.普肯野

C.韦伯

D.赫尔姆霍茨

【答案】D

【解析】赫尔姆霍茨(Helmholtz,1850)最早进行了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测量。

21.1860年,(  )出版了第一部系统的心理物理学专著《心理物理学纲要》。这本书的出版对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和心理学的诞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A.冯特

B.费希纳

C.艾宾浩斯

D.韦伯

【答案】B

【解析】费希纳在l860年出版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中,提出了三种心理物理学方法;提出了感觉“阈限”的概念和费希纳定律;提出了“负感觉”概念。

22.冯特的学生(  )主张用联想、系统的实验内省法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心理过程,并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思维。他还建立了著名的符茨堡学派。

A.屈尔佩

B.铁钦纳

C.卡特尔

D.安吉尔

【答案】A

【解析】屈尔佩建立的符茨堡学派以研究思维著称,它关于无意象思维的实验研究成果,打破了传统的意识心理学的禁锢,促进了思维心理学的发展和行为主义的诞生。

23.1967年出版的标志着认知心理学诞生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作者是(  )。

A.纽厄尔

B.奈塞尔

C.乔姆斯基

D.西蒙

【答案】B

【解析】奈塞尔的《认知心理学》于1967年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24.下面情况中,(  )是随机化的一个实例。

A.号码为奇数的被试参加自变量的一个水平,号码为偶数的参加另一个水平

B.被试上午接受自变量中的一种处理,下午接受另一种处理

C.两组被试在各个特征上完全匹配

D.被试能加入哪一组是抛硬币决定的

【答案】D

【解析】随机化法是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随机化分配被试,利用数学概率原理,从理论上使各个处理条件下的情况相似,达到平衡误差的目的。抛硬币决定被试分组就是随机化的实例。

25.下列选项中,(  )不属于涉及人类被试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伦理道德。

A.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

B.保障被试的退出自由

C.保密原则

D.给被试一定的被试费用

【答案】D

【解析】涉及人类被试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以下伦理原则: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保护被试免遭伤害;保密原则。

26.冯特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

A.对感觉元素的描述

B.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C.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D.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

【答案】B

【解析】1879年,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这是冯特对心理学最深远的贡献。

27.对于撰写研究报告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要把实验使用的被试、刺激材料、实验材料等都描述清晰,以便其他研究者重复验证

B.在前言中只需要写研究者赞同的理论观点

C.实验结果要用图、表等形式表示出来

D.要将实验结果和研究者的解释明确分开

【答案】B

【解析】前言中应写出与文章研究主题有关的理论观点的综述,要包括与本研究假设一致或不一致的研究。

28.心理学史上最早对人的记忆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

A.詹姆斯

B.冯特

C.艾宾浩斯

D.铁钦纳

【答案】C

【解析】艾宾浩斯最早用无意义音节研究了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提出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开展以动物为被试的研究时,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2011年统考]

A.给动物以人道对待

B.为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动物解剖时可以不使用麻醉剂

C.获取、照料、使用和处理动物以符合实验设计要求为主

D.当动物的生命应当结束时,需要快速且无痛

【答案】AD

【解析】在做实验时,无论是用动物还是人,都要考虑到伦理问题,尽量避免和减少被试的痛苦。

2.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A.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

B.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是可以测量的

C.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是可以推测的

D.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是可以得到共证的

【答案】ABD

【解析】研究人的心理行为应具备的条件: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是有目共睹,得到共识的;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测量的,即可以被科学的观察和记录;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得到共证的。

3.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在心理学独立之前的17~19世纪,对实验心理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几个主要哲学流派有(  )。

A.唯理论

B.经验主义

C.联想主义

D.存在主义

【答案】ABC

【解析】在心理学独立之前,心理学主要属于哲学的研究范畴。l7~19世纪对心理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哲学流派有唯理论(rationalism)、经验主义(empiricism)和联想主义(associationism)。

4.冯特被称为“心理学之父”。以下著作中,(  )是冯特的作品。

A.《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

B.《人与动物的心理讲义》

C.《生理心理学原理》

D.《民族心理学》

【答案】ABCD

【解析】冯特的重要著作有《对于感知觉的贡献》(1862)、《人与动物的心理讲义》(1863)、《生理心理学原理》(1867)、《心理学大纲》(1896)、《民族心理学》等。

5.费希纳在其巨著《心理物理学纲要》中提出的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有(  )。

A.极限法

B.对偶比较法

C.恒定刺激法

D.平均差误法

【答案】ACD

【解析】费希纳提出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心理物理学方法:最小变化法(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

6.1913年,华生在其论文《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中,正式提出了他的行为主义学说,后来发展成了行为主义。华生行为主义的主要特点有(  )。

A.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

B.反对内省,主张应该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

C.否定遗传和神经中枢对心理发展的作用,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获得的

D.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操作性条件对刺激-反应关系建立的影响,提出了R=f(S,A)的刺激-反应模式

【答案】ABC

【解析】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建立了刺激-反应的研究模式(S-R模式),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人的外显行为,进而推断个体的心理过程。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操作性条件对刺激-反应关系建立的影响,提出了R=f(S,A)的刺激-反应模式。

三、简答题。

1.简述一篇心理学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2015年统考]

答:一篇完整的心理学研究报告一般包括:题目、关键词、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以及参考文献等。

(1)题目

题目应该简洁明了,要反映研究的主要问题,说明研究的主要变量和范围。

(2)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简短而全面的概括,能够让读者迅速总览论文的内容。是对研究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和结论做一简短的叙述。在摘要后应该列出3~5个最能说明研究主旨和领域的关键词。根据要求增添相应的英文摘要与关键词。

(3)前言

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并说明该研究的价值。前言中要对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给出问题的背景材料并明确所要验证的假设,还要给出该假设背后的理论基础,即指出所要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

(4)方法

该部分详细介绍实验者的操作过程,必须保证含有足够的信息以便于其他的实验者能够重复该研究。主要包括:

被试

要说明被试的数目、选择方式、年龄、性别以及怎样分组等有关情况。

仪器和材料

介绍实验中所用仪器及材料名称,必要时需注明仪器的型号,因为有时同类的仪器,型号不同,结果也可能不同。当使用量表、问卷等手段测量被试时,这部分就称为材料。

实验程序

实验程序是指实验具体怎么进行,包括指导语、控制条件、实验步骤及统计处理等。

(5)结果

呈现收集到的数据及统计分析结果,但不必对结果的意义进行解释和讨论。呈现时可以使用表格和图形,以直观地表达数据结果。

(6)分析与讨论

这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是论文中最富有创造性的内容,与前言相呼应。内容主要包括:

对统计结果进行解释;

对前言中所提出的假设做确定的回答,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

与其他同类研究作比较,并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综合和推论,建立或验证理论;

指出研究结果的理论与应用价值,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7)结论

结论是研究报告正文中最后一部分,概括了研究的全部结果,使读者对于研究发现有简明而全面的认识。结论应该具有客观性和恰当的概括性。

(8)参考文献

在撰写论文时,参考过的文献资料应列于实验报告的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中只能列出被引用过的文章,并写明作者、文献名称、出版单位、地点和时间以及页码等。

2.简述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2014年统考]

答: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主要有:

(1)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

(2)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

(3)实验设计与实施;

(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研究结果的讨论;

(6)研究报告的撰写。

3.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作出过哪些贡献?

答:对于艾宾浩斯的贡献,主要有无意义音节、节省法、遗忘曲线三个方面。

(1)实验材料——无意义音节

艾宾浩斯认为人对文字已形成大量的联想,用既有的文字研究记忆,干扰很大,因此,他采用德文字母的一个元音和两个辅音制造出2300个无意义音节,如gij、dax、nov等,这样既便于控制学习材料的数量,又可使学习少受个人有关经验的影响。

(2)测量方法——节省法

艾宾浩斯采用节省法(saving method)来测量记忆的效果。在学习阶段,艾宾浩斯用稳定的速度大声反复阅读无意义音节,直到能把它们完全准确无误地回忆出来为止。然后记录下学习这个音节表所需的时间和遍数。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后(如一个月),他会采用同样的方式重新学习这个音节表,直到正确回忆出来为止。这样,他就能测量出重新学习该音节表所需的时间和遍数;而重新学会该音节表所需的时间总是比原来学习的时间要短一些,这种学习时间和遍数的节省就可以作为记忆效果的量化指标。更具体地说,节省量指重新学习时所节省的时间或遍数与初次学习的时间或遍数的比值。

(3)发现的规律——遗忘曲线

在研究中,艾宾浩斯所关心的是时间因素如何影响遗忘过程,即学习后经过的时间与记忆保持数量之间的关系。多次重复研究后,他得出著名的遗忘曲线,发现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4.请简要阐述行为主义对实验心理学研究产生的影响。

答: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华生(J.Waston)和斯金纳(B.F.Skinner)。

华生对实验心理学的重要贡献是,强调心理学研究应当研究可观测的客观事实,即个体的行为,并建立了刺激-反应的研究模式(S-R模式),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的外显行为,进而推断个体的心理过程。

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强调操作性强化对刺激反应关系建立(即学习)的影响,并提出了R=f(S,A)的刺激反应模式,其中A为中间变量,即改变刺激-反应关系的条件。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设计了很多通过刺激-反应模式研究行为的实验,如桑代克设计了迷笼实验装置,并进行了大量的尝试错误学习实验。斯金纳设计了斯金纳箱,用来研究白鼠的习得行为。

总之,行为主义主张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客观的、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完全把人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归结为刺激-反应,并建立了刺激反应的研究模式,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的外显行为,进而推断个体的心理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研究思想、方法和手段上对实验方法和实验器材的重视,对行为与反应之间关系的重视,使心理学从主观的唯心主义向客观的唯物主义的科学发展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对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请简要阐述认知心理学对实验心理学研究产生的影响。

答: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不是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地、积极地对环境信息进行加工,个体的这个加工过程就是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个体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推理、概念形成、问题解决等大脑内在的心理加工过程,并用计算机模拟人脑来研究大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和加工机制。

认知心理学反对局限于研究孤立的、外观的、可观察的反应,而致力于了解心理活动的过程。这种活动就是传统心理学中称之为认识活动的东西,也就是全部的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活动。认知心理学把研究的重点转到内部心理过程上去了。在研究方法上,认知心理学则既注重实验室研究,又重视主观经验的报告。

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成为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它打破了行为主义外周论和精神分析非理性主义的禁锢,提出了一种研究人的认识过程内部心理机制的新范式,开拓了研究心理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心理学的理论内涵,改变了整个心理学的面貌。目前,认知心理学已经成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潮流。心理实验方法发展的第二阶段,前期主要受到行为主义的影响,后期主要受到认知心理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