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辈子:1920-2020外婆回忆录
- 高彩云口述 赵丽君笔录 杨扬整理
- 876字
- 2025-02-18 08:08:12
“高东泰”药房,院里草药香
我家靠街的门面房是曾祖父当年开的药房,字号是“同仁堂”,不过,和北京的那家百年老店没什么关系。
我对这个药房印象很深。几个巨大的药柜占满了三间屋的北面墙。药柜上装着一个个小抽屉,每只抽屉里都有不同的药材,抽屉外面贴着剪裁得大小一致的白纸,上面用黑字写着药材的名字。药材有粗细、生熟之分。粗药指的是当地可以收到的草药;细药是本地没有或者罕见的草药,有的很珍贵,需要派行家专门到外地采购。生药是经过晾晒和简单加工之后直接能用的药材;熟药在入屉之前,要经过切、晒、炒、熬等工序才能制成。
阳光好的时候,我家院子里常常晒满草药,有的干枯,有的鲜活。整个庭院中都飘荡着清苦的药香。
在药店里,我常看到伙计们娴熟地抓药、称量、打包。年深日久,伙计们的手都又快又准,有的店员练就“一抓准”的功夫,让我十分佩服。伙计们必须知道药理,人都说,在药店做学徒三年,出了店门都会给人看病。阴天涝雨,生意清淡的时候,伙计们加工药材,他们每个人负责不同的活,切、碾、捣、剁、炒、熬……我记得大黄炒了之后药味特别浓郁,小小年纪的我吃不消,每次从炒大黄的地方经过,我都要捂着鼻子憋住气,快步跑开。
端午节的时候,苏北一带时兴给孩子们做香荷包。香荷包一般用绸缎缝制,各式各样、色彩斑斓,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十分好看,还能防止毒虫叮咬、防止生病。制作香荷包要用棉花包裹上药粉,装进事先缝好的小口袋中,缝好口再抽紧线,做成心形、羊角形,也有人简简单单地缝一个小布袋子。巧手的媳妇们给荷包配上丝穗,再钉上长长的丝线挂绳。
每年农历五月前,俺家药房传承着祖宗的规矩给百姓们散香药,分文不取。在娘的操持下,药房早早准备好香药料,研磨成粉,一包包分好,放在柜台上,等待着乡邻前来。双沟街的百姓都知道“高东泰”药房每年端午散香药,所以,端午前,来药房拿香药的人络绎不绝。
父亲抢到这处宅院时,药房还有很多余货。父亲经营了几年后,终因资金紧缺、管理不善而关闭。几十年过去了,我现在还清清楚楚地记得药臼子“稀哩咣啷”的捣药声,碾药滚子撞击药槽的声音,小秤盘子磕碰台面声,还有那迎来送往的客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