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0日,在南京百家湖边的一家酒店里“闭关”几天后,我给准备了近一年的区块链项目起了一个听起来不那么过于技术化的名字:ArcBlock(区块基石)。

遵循互联网精益创业的命名原则,新名字都必须能注册到域名才行,因此我在第一时间注册了相关的.com域名。同时,我发现一位乌克兰设计师有一套图标和ArcBlock这个名字的理念相符,于是果断买下来作为ArcBlock最初的标识。当时,我并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时间点:中本聪正是在2008年11月1日发布了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挖出”比特币创世区块(Genesis Block),并获得首批50个比特币“挖矿”奖励。我在2009年7月第一次听说比特币,出于对新技术一贯的好奇心,我下载了相关代码进行尝试。当时,我的办公室里闲置了一台拥有八核处理器的服务器,很快就轻松地挖出了几个区块。在我进行了尝试之后,除了觉得有些“酷”,发现其设计也很“大胆”。当时,我并没有完全理解这加密的代码和“货币”有什么关系,也没发现实际应用场景,于是很快将它抛之脑后。2009年年底,我从Microsoft欧洲所在的爱尔兰都柏林来到Microsoft美国西雅图总部,我格式化了所有“没有价值”的计算机硬盘,包括那台拿来实验比特币的计算机。

作为一名自认为还算合格的“极客”,从20世纪末开始,我几乎从未错过互联网一波又一波的技术创新浪潮。但是在10年前成为最早的比特币“矿工”时,我只是触碰到了比特币以及隐藏在它背后的区块链技术的“未来”,并没有与中本聪一起进入这个“已经到来的未来”之中——至少在认知上。

10多年后的今天,尽管能为大众直接使用的区块链技术应用还很少,但区块链已成为大众密切关注、热烈谈论的话题。什么是区块链?以下是美国商务部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在2018年1月发布的Blockchain Technology Overriew(《区块链技术概述》)里给出的定义。

“区块链是以无中心节点的分布式方式实现的、防篡改的数字化账本,并且通常无须如银行、企业等权威机构提供担保。基本来说,区块链使用户能够在自己社区内的共享账本中记录交易,一般在正常的区块链网络下操作,交易一旦发布就不得更改。2008年,区块链理念与其他几种技术和计算机概念相结合,创造了现代加密‘货币’:通过加密机制而不是受中心节点或权威机构保护的电子现金。比特币是第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货币’。”

然而,在10多年前比特币诞生之际,“区块链”这一名词尚未产生。2013年,我离开Microsoft,重新踏上技术创业征程。在硅谷参加各种区块链主题的研讨会时,我第一次听说了区块链,这才知道区块链得名于比特币代码里的一种数据结构。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慢慢发现区块链作为一种更底层的网络协议,其承载的不仅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而且可能是更多的应用。在相关的研讨会上,大家探讨了许多关于区块链的想法,当时这些想法非常令人激动,但会后我常常想:我能够立刻跳进区块链领域进行创业吗?当时我认为区块链这一技术还遥不可及,自己可能什么也做不了。

真正触动我的是我在Microsoft欧洲工作时的同事弗拉维安·查隆(Flavien Charlon)。他是一名天才程序员,在加入Microsoft之前,就已经在Microsoft举办的黑客马拉松上获得了一次冠军和一次季军。2014年,我听说他也离开了Microsoft,于是立刻与他取得了联系。弗拉维安告诉我他决定投身区块链领域创业,项目是染色币(Colored Coin)。

2013年,比特币价格大跌,整个市场陷入悲观迷茫之中,但技术极客却开始探索除加密“货币”以外,这种技术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应用,于是染色币等项目应运而生。染色币是把比特币这样的加密“货币”切分成很多很细的部分,然后在此之上加载一些结构化的数据信息,就像有人会在一张钞票上写下一段爱的誓言,这段文字就拥有难以复制的特性,而这张钞票就有了“新用途”。

弗拉维安的区块链创业想法第一次真正触动了我,并让我开始反省:为什么很多比我聪明能干的人投身到区块链领域?难道他们没我聪明,掌握的信息没我全面?如果像弗拉维安这样的专家也加入这一行列,那么说明他们看到了我没有看到的未来。如果我想和他们一起进入这个“已经到来的未来”,就需要冲破自己思维的禁锢,摒弃自满的心态,诚实地面对还不太懂的新技术或新事物。即使一时不理解也不要紧,可以在进入新世界、拥抱未来、着手去做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

与人工智能的直观和易理解不同,区块链抽象且不容易理解,后者融合了计算机科学、密码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产生的是一种从未出现过的、全新的技术和理念。从诞生之日起,区块链就在不断挑战和改变人类固有的思维和习惯,但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质疑和挑战。即使人们接受并认可区块链的理念和价值,但区块链蕴含的技术和知识也并非一般人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想要真正理解区块链,就需要足够的时间和勇气去学习,甚至可能需要颠覆以往的认知。

在此,我想要与大家分享如何运用“第一性原理”和“类比”相结合的方法来观察并思考区块链这一新生事物。

“第一性原理”源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说:“在每个系统探索中存在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是基本的命题和假设,不能被省略和删除,也不能被违反。”在现代,第一性原理就是数学公理、物理学定律,可推导出万物运行规律。埃隆 • 马斯克(Elon Musk)就是一位充分应用第一性原理的创业者,他先后创办或接手SpaceX、SolarCity、Tesla等企业,对航天、新能源和汽车行业进行了颠覆性创新。他曾说:“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利用第一性原理观察区块链,可以发现它巧妙利用计算机代码、加密算法和亚当 • 斯密(Adam Smith)的经济学激励机制打造了一台信任和协作的计算机,运用基于机器算法形成的信任替代人类社会千百年来用习俗、道德、法律等昂贵的制度成本建构的中心化信用担保机构,大大降低了信任的成本(Trustless,直译为“无须信任”,意为不需要人类社会机构打造的信任机制),提高了协作的效率和质量,又避免了中心化机构的垄断和“单点故障”。

因此,我认为区块链创造了以下三大核心价值。

  • 能够大大降低验证成本,从而创造信任。
  • 能够大大降低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形成的成本,从而在信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
  • 其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将去除现在广泛存在的中间人,颠覆现有的中间人商业模式。

因此区块链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限于货币、金融领域。由于这三大核心价值,作为未来发展趋势,区块链创造的价值将非常大,甚至可能影响并改变人和人、人和计算机、计算机和计算机的协作关系。而人类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靠的不是身强体壮,而是社会协作。

不过,凡事都用第一性原理思考会失于抽象,结合人们熟悉的类比,则能把区块链的价值和机会看得更为具体真切。从互联网时代创业一路走来的我,感觉今天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状况与1993年前后的互联网极其相像。

1993年是互联网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在此之前,虽然TCP/IP协议簇经历了很多次迭代方趋于成熟,但互联网始终局限在少数技术人员手中,大多数用户不了解如何访问互联网。虽然有新闻组(Newsgroup)、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FTP)、Gopher、电子邮件(Email)等极客应用,但内容仍然较少。

但就在1993年,网景(Netscape)公司成立,推出了基于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的浏览器,让普通用户不需要高深的技术和互联网知识,只要使用浏览器,就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想要的信息,如同过去翻阅杂志图书。这一创举意义重大,铺平了普通用户和互联网之间的道路。

更重要的是,在那一年,美国在线(AOL)推出电话拨号接入互联网,直接把互联网大门的钥匙递到了普通用户的手中。因为在此之前,想要访问互联网需要有专线,而普通家庭无法拥有这个专线。至此,互联网迅速普及,走入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形态和习惯。

今天的区块链跟1993年的互联网有着异曲同工的发展路线:与当年的互联网技术一样,区块链技术已经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区块链协议趋于成熟,也已经有了诸如比特币、莱特币、以太坊、Steemit等极客应用。

那么,为何在比特币诞生10多年之后的今天,区块链还不能走入普通人的生活呢?和1993年的互联网一样,大多数用户并不知道如何使用区块链,甚至对其概念也不甚理解。区块链要被大众接受,还需要各种应用业务能够接入和使用区块链,让普通用户能够在现有设备上使用区块链服务。这正是如今区块链技术最缺乏的部分。底层的缺失,使大众哪怕了解它的好处,也不得不望而却步,将其束之高阁。

当我受弗拉维安启发,以“空杯”心态认真考察区块链时,发现区块链是可以与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商业化媲美、推动互联网由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跃迁质变的机会。正是区块链处于目前这样一个混沌初开的时代,才有可能是最好的时代。因为这意味着所有的个人、新创小企业和行业巨头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意味着也许你就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图1所示为区块链技术演进的3个阶段。

图1

正是抱持这一全新的认知,我毅然投身区块链领域创业。一开始,我们想先做区块链应用,从示范性的落地应用做起。真正开始开发的时候,我们的团队才发现区块链的理想虽然如此美好,但现实却很“骨感”——开发一个区块链的应用,要面对的底层架构、基础设施还相当不完善,各种各样的概念技术、工具语言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既然基础匮乏,那么为何不先做底层开发平台,以便服务于更多的应用,推动区块链技术落地普及。在2017年,我们先做了一个基础框架,这个底层部分也就是ArcBlock今天的雏形。

从最早参与比特币又“不幸”全部将其丢弃,到如今投身区块链领域创业、创建ArcBlock这一专注于区块链应用开发部署的云计算平台,正是我不断颠覆更新对区块链的认知后做出的一系列选择。图2所示为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The Hype Cycle)揭示了每一波技术浪潮都是从萌芽到泡沫,再到泡沫崩溃,然后从低谷慢慢地起来,最后再成长。

图2

近年来,有大量的报道和文章鼓吹区块链技术的“神奇”,正如科幻作家亚瑟· 查尔斯· 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曾写道: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都与魔法无异。但人们对区块链尚未深入理解。区块链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不会解决所有问题。与所有新技术一样,人们倾向于以各种可想象的方式将区块链应用于每个领域。

因此,我和团队从ArcBlock成立第一天起就写博客、编撰本书,为广大对区块链感兴趣又不甚了解的读者提供对区块链的历史和未来的概览、分享如何用第一性原理和类比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把握新技术趋势,从而避免焦虑,实现见机而作。我们介绍区块链技术的原理及其原因和细节,努力消除区块链技术的所谓“神秘感”,帮助大家对当下日新月异的区块链建立宏观正确的认知,掌握准确的方法来切实考虑区块链在自己的工作和行业中应如何应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10年,区块链连同数字“货币”技术将带来天翻地覆的改变,造福全人类。

未来势不可挡,因为未来已来。

冒志鸿     

ArcBlock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