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宋鸣:清风莲香心自在

  • 杨燕夜谭
  • 杨燕
  • 1619字
  • 2021-04-26 18:00:50

夏夜,一个人静坐,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自己是一个自由的人。随手翻开宋鸣先生的画册,一种清静古远、隽永流畅的禅风古韵飘逸而来。烟雨中弥散着薄雾,莲花悄悄地开,有些寂寞,幽幽的香气浸润在宣纸上,隐隐地嗅到了前朝的味道……

青丝白发挥手间,一转眼,认识宋鸣先生已近二十年了。宋先生为人豁达豪爽,风度端凝,硬朗的外形、奔放的发型、时尚休闲的穿着与坐驾,掩不住骨子里中国文人的侠骨与细腻,使其更兼风流儒雅。先生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柔和。柔和的面容传达着温暖和诚意。这种柔和是一种品质与风格,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谦逊,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力量。这种力量其实又是一种高度的自信。宋先生博学,书学唐宋诸家,上肃晋风,下悟明清,深爱唐诗中白居易的平易,宋词中晏几道的多情,喜读古文中的大智慧,尤其是儒家的仁和道家的水。听佛音而静养其心,闻禅学而磨炼其身,泛读百书以养其气。多年来的修心使宋先生画境深远,笔笔见禅意。在烟色微茫中,取石一粒、花一枝、水一处,横斜曲折,构图简洁,用笔老辣,用心独到,巧用笔墨技法,在继承前人的画法中加入自己的创作,慕古而不拟古,一挥手就半个唐宋。

宋先生极其推崇苏轼的“出新意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艺术主张。

读宋先生的《山到成名毕尽高》,一个红衣人已到山的高处,前面更有云雾弥漫的险峰,上山人依旧没有停留的意思。宋先生不是在画画,而是在喻人生,只有自然无为才有这样的心境,把心事付于画中,使观者有无比的平静与虚空。

《春融》,在肃杀的山上一片寒寂,画的一角,几枝含苞欲放的山花就把春天唤醒了,独见宋先生营造画面的功夫。

《野村夕阳》,不见夕阳,只在树的枝头,有一片被夕阳映红了的树叶,一种苍凉无奈的多情跃然纸上……

《山僧揖客图》,天色已晚,僧人送好友,微茫中的寺院单纯质朴,安安详详。一山、一水、一舟、一桥都默默地在纸上,这么近又那么远,隔一张纸窥见昔日的繁华与清冷,静静地想他们的故事,仿佛听见寺院的钟声,闻到寺院的香火味……

《初春欲归》,满枝的春花肆意地绽放,倚仗观花而归的素衣老者,对满树的繁花没有一丝贪恋。岁月让沧桑流尽,花湿长袖,挥一挥手不带走一丝尘色。整个画面空静绝美,配杜甫的诗句,笔走龙蛇,令人叹服。

宋先生的画里,有唐诗的浪漫,宋词的清美,让观者在别人的故事里游历,慢慢地欣赏,渐渐地,那唐宋遗风悄然弥散,将你醉于其中,意醉神迷,岁月老时,也不曾走出……

宋先生的书法,更是笔法与墨法互相作用,汲取各大名家之精华,悟得涨墨之妙,收放有致。宽博中见紧密,巧中藏拙,意韵深长,纵横豪放,淋漓酣畅。狂放而不失章法,有度中又不失新意。行草如歌,笔笔欢畅。

读宋先生的画,无论哪一幅,都使我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这就是中国画带给我精神上的享受和内心艺术上的洗礼。他赋予画中内在的东西很多,有灵魂、有哲学、有精神。画家本人必定要有气定神闲的大修养,天地壮阔、宇宙无限的大胸怀,下笔才能通融无碍,整个作品才有一种大气和灵魂在游动的感觉。所画无论内容还是作者的心中,都有深重的中国文化底蕴充盈着,这就是哲学。诗词则是锦上添花、画龙点睛。

品宋先生的书画作品,人未到寺院,心中便先有了禅意。心静了,没有了浮躁,没有了常萦绕心头也萦绕笔端的世俗和时尚,丝丝缕缕皆清净,就如先生的画一样不沾尘杂。一花一叶,皆佛法大意。夕阳照古寺,高山映流水,笔笔点染你的禅悦之情。宋先生在婆娑世界中,淡薄红尘中的浮名虚利,始终保持自性清静,不为境移,不为物扰。以仁智之心寄情于山水之间,对中国传统文化敬重珍惜。以平静大度、风雅的心态画无边的风光,书无尽的才情,书画双绝,可谓大德。

夜还是这么静,享受清风,细细品味经年过往。岁月不乏读书的文人墨客,少的是那静静的墨香。在此,品清风,闻莲香,观先生画,给尘嚣一份宁静,付人性几分柔情。先生不语,禅韵自在,墨香自在。许一阵墨香,静静地如莲花绽放在禅意的长河里,流淌在观画人的心里……

与清莲共饮齐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