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开清华的110种方式·Ⅰ(110校庆)
- 张超 何雪冰主编
- 4301字
- 2025-04-10 14:43:29
赵江涛:新疆十年,源于清华六年的求索
2011年我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毕业后来到新疆工作,到现在已经十年了。这一切,还得从进入清华说起。

2014年在南疆驻村时赶巴扎
■ 在迷茫中认识自我
2005年,我从甘肃省庆阳一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拿到录取通知书,我大概只高兴了两个小时左右就陷入了深深的迷茫。高考之前,完全没有考虑过未来要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只知道高考很重要,全力以赴去学习。可是,高考结束了,到清华去学什么?未来干什么?我完全是迷茫的。
这种迷茫一直持续到开学。开学不久,班主任刘彬老师问大家未来想干什么。很多同学都说本科毕业后要读本专业的博士,或者要出国;我也说我想继续读博士,可实际上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读博士干嘛?读什么方向?脑中没有任何想法。只是按部就班学习,却发现我对理工科的课程兴趣逐渐减小。大一下学期,我加入了学生求是学会、“三农”学会,参加活动后发现,这是校园里一群“独特”的人,他们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问题,更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和解决之道,在这里我感受到强烈的共鸣。有一种隐约的念头冒上心头,我不太确定地想,我的未来应该是可以做一些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的事情吧。那么如何去实现呢?应该先从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和社会工作开始吧。大一暑假我牵头组织了到家乡甘肃宁县的支教实践,大二开始做一些社会工作。
大二被吸纳为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培训学习,我逐渐了解并理解了党的理论、主张、理想和要求。在院团委初步接触了沟通协调文字等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在“三农”学会参加农民工调研和支教,这是内心最纠结的一段时间,每天都在问自己,上下课骑车的时候都在想:未来到底干什么?到底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最终,心中的那个念头稍微确定了一些:我应该去做直接服务社会的事。在“三农”学会接触校外的一些非政府组织,为他们的奋斗奉献精神所吸引,觉得搞社团组织很有意思。于是,大二结束时,在当院团委副书记和当“三农”学会会长两份社工选择中,我选择了后者。
担任“三农”学会会长,还有一个故事。大二下学期的某个晚上,学会的一个大一师弟发信息给我,让我去教室,到了以后发现有三个人。他们说,如果你不来担任会长,我们就集体退会。当时的学会确实活动太少、不够吸引人,组织也不够紧凑,快要难以维系。当时我觉得对于一个学生社团组织,最重要的是理念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我担任会长后确定了学会发展目标,对内部组织进行了优化,明确了责任人,推出了常态化的活动。学会会员逐渐增多,那三名同学的很多室友、系友被他们吸引加入,还有一些和我同级的同学也加入了。到了大三上学期招新后,学会注册会员达到近百人,活跃会员三十人以上。那一年凝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搞了一些活动,充实而轰轰烈烈。但是这段经历也让我意识到了社团的局限性。那年大学生村官开始试点,北京某区是其中一个试点地。我们看到了新闻后,想去做一个调研,于是我写了一个言辞犀利的调研提纲,提出了一些问题,发给了这个区的相关部门。不久学校相关主管老师就找了我,表示这个采访提纲提出的问题过于尖锐,毕竟这只是个试点工作,还需要逐步探索。最后采访自然没有去成。这件事让我感到,对于社会的发展变革,非政府组织只是从侧面做一些辅助性工作,最主要还是由政府主导和推动。在大三结束时,我基本上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学习上,转向文科专业;职业选择上,投身公共服务。
■ 保研马院,迈出这一步
大三结束时,我的成绩刚好达到本校保研分数线,在班上也不算是一个安安分分的“好”学生,总是折腾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从现在看过去,这是一个从西北农村走出的孩子,面对未来的人生道路时,在一片茫然中认清自我的挣扎求索。幸运的是,这种求索让他最终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大二暑假我的母亲去世,学院老师、同学给了我很多温暖和关怀;母亲离世的打击让我在大三下学期有几个月一度陷入抑郁状态,学院给了我一个参加中日友好协会组织的赴日交流推荐机会,通过选拔最终成行,这次十天的日本之行让我从低谷中走了出来。
保研时我放弃了本专业的机会,跟随三农学会的指导老师孔祥云教授,去刚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马院”)参加保研面试。高中分文理科、大一可以选择转系时我都非常想读文科,都是由于一些现实的考虑而放弃了,我想一定要抓住这最后的机会转读文科。
保研过程经历了戏剧化的一幕。从工科申请保送文科研究生,我心里是没有多少底的,唯一有的就是坚定的态度。面试异常顺利,老师们看起来都挺满意,可是最后我却没有通过。我去找主考老师,得到的解释是老师们觉得我作为一个工科生,不是真心想要读马院的研究生,可能只是作为保底,录了我怕最终“放空”。我向老师反复解释我想到马院读研的真心诚意,表明我已经放弃了本专业的保研资格。老师最后答应我,可以将我排在第一替补位置。跨系保研没有成功,而我也没有做好本科毕业工作的准备,于是只能寻求校外保研机会。我和一个同班同学去航天某院面谈,对方很重视,参观完后,领导与我们正式谈读研的事。我突然接到马院教务老师的电话,老师告诉我,一位外校保研的同学放弃了机会,学院决定补录我,让我立即当场确定意向。就这样我终于读了文科研究生。
大四我加入了学生红色网站,做一些文字编辑工作,后被选派参加北京团市委的培训班并担任班长。2009年春天我担任北京团市委和韩国未来林绿色协会大学生交流活动的中方大学生团队负责人,带领来自北京各高校的大学生与韩国未来林协会的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交流活动,并在秋天跟随北京团市委代表团回访韩国。研究生搞好学习的同时,我先后做了校党委学生部思教办辅导员、《业余党校》报主编、马院研究生团总支书记等社工,研一暑假参加暑期挂职项目赴江苏金湖县挂职镇长助理。这些工作为未来道路做一些准备,同时也让我思考具体如何选择。
选择公共服务部门是确定的,但是去哪呢?那几年学校与很多地方签订了人才输送协议,有志于去基层服务的同学面临的选择是比较多的。从本科开始,经常听到“到西部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不知不觉间这种建功边疆的信念在心中根植。我和有共同志向的同班同学周杰反复讨论就业的选择,也向马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朱安东老师、时任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熊义志老师、时任研工部部长武晓峰老师多次请教,其实是在进行一种心理建设。有一天傍晚,我和周杰在图书馆后面的假山上又讨论未来的选择问题,马院吴倬教授路过看到我俩,问我们:“你们是在讨论人生吗?”我们说:“对,我们就是在讨论人生。”经过反复的讨论,指向逐渐清晰,我和周杰都下定决心到新疆工作。我们俩都感到,既然要去西部,那就到最西部去,而且当时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不久,各方面信息都显示新疆的发展机遇良好。
2011年3月7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到清华考察,在图书馆老馆与同学们亲切交谈时,我向吴邦国委员长汇报了我和周杰决定去新疆工作的想法。吴邦国委员长鼓励我说:“新疆、西藏是可以大有可为的事业舞台,尤其是新疆现在处于关键阶段,亟须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响应国家号召,到西部艰苦地区接受锻炼,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稳定、改革和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是青年学子都应该学习的好榜样。希望你们在新疆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干出好成绩,作出大贡献。”这让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我也更加坚定了到新疆去的决心。在毕业前的各省(市、自治区)来校招考中,我只报了新疆,最终确定到新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工作。
■ 新疆十年,将初心坚守下去
2011年8月5日,我坐了46个小时的卧铺大巴,来到了乌鲁木齐北郊客运站。出了武威以后,才知道什么叫“西出阳关无故人”,进入新疆前的上千公里,一路全是荒漠戈壁,真的是苍凉无比。
我被安排在乌鲁木齐开发区(头屯河区)委组织部工作。开始的几个月觉得好奇,然后逐步适应,过完春节后有几个同学辞职离开,我内心也在波动,毕竟在学校的理想和这里的现实是两回事,到底来新疆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在这待下去以后会怎么样?我每天都在想,甚至去做一些离开新疆的准备。但是我最终还是没有采取行动,因为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充分的理由去推翻自己当初来新疆的那个决定,我相信自己,想等等看。我告诉自己,多坚持一会,哪怕是一两个月,也许一切都会大不一样,现在才几个月不足以证明当初的选择对错。2012年8月,来疆一年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新疆这一年》,分析了在新疆的状态、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这之后,才算渐渐适应了。
2012年秋天,我被推荐到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挂职,第二年调入。2014年我报名参加了新疆第一批“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干部驻村工作,在南疆一个全是维吾尔族村民的村子工作生活一年。我是第一次去南疆,而且一待就是一年,机会很难得,我想做点记录。于是在工作之余我写作驻村笔记,记录亲身经历的维吾尔族人和南疆的生活,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发表,还在观察者网开通了专栏全文登载,在凤凰网、中国新闻网、《环球时报》欧洲版部分发表。这些文字能使更多人了解南疆、了解维吾尔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后来,在时任清华党委副书记史宗恺老师和时任研工部部长张小平老师的支持下,通过校友原创出版资助计划,这些文章在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结集出版为《南疆住村笔记》一书。南疆这一年,我跟许多维吾尔族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我也看到了真正的新疆是什么样子。这一年结束,我感觉自己真正地融入了新疆,成为一名新疆人。

2019年在县里工作时参加“民族一家亲”活动
2015年,我认识了一位蒙古族姑娘塔娜,她从浙江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我们在工作中相识相知,最终走到一起,三年后我们有了孩子——我在新疆扎了根。
之后的几年机关生活宁静平稳,直到党的十九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我感到一种想要去基层的激情,又看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记载青年习近平决定从中央军委办公厅到基层工作时说,“这次下去,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深受触动,深感共鸣,下定了到基层工作的决心。于是,我向组织递交了申请,在组织关心下,调到了县上工作。县上工作这几年,直面老百姓,干了很多具体的事情,感觉十分充实,越干越感到有价值,越干信心越坚定。而母校培育的坚定的人生信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动力,永远激励着我,将这片建设边疆的初心坚守下去。
写于2020年12月
赵江涛,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届硕士毕业生,毕业后赴新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