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平王东迁——春秋时代的前夜

公元前771年,周王室的太子姬宜臼,日子过得很不太平。西周经历了近三百年的折腾,已经成为末代商王朝的复刻版。周王室的实力江河日下,姬宜臼的父亲周幽王(见附录7)不仅没有中兴王室的打算,反而日益沉迷女色。这一年,周幽王废除他的太子之位,立宠妃褒姒的儿子姬伯服为太子。

褒姒是周幽王抢来的女人。当年周幽王举兵攻打褒国,褒国战败后,献出褒姒乞和。周幽王对年轻貌美的褒姒一见倾心,从此对她恩宠有加。可是在礼乐制度下,褒姒出身不正,她的子嗣绝不可能成为太子。周幽王不顾众人反对,偏偏一意孤行,这一举动,激怒了太子姬宜臼的支持者。

姬宜臼的生母申后,是申国国君之女,也是当今天下的王后。申后为了保住儿子的王位,不得不动用了手上唯一的底牌——向父亲申侯求援。

申侯父凭女贵多年,他一心盼望着外孙即位。自褒姒入宫后,他不得不管天子的后宫之事。不曾想,如今周幽王会触碰他的底线。眼下,摆在申侯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继续忍气吞声,任由姬伯服继位,一是铤而走险,帮助外孙姬宜臼登上太子之位。最终,权力对申侯的诱惑超越了生死,他联合周边小国与犬戎,举兵作乱。

周幽王得知申侯叛乱的军情,展现了一代昏君应有的战略视野,他当即御驾亲征,率天子之师西征申国,并且成功的战死沙场,将自己永远的留在了申国境内的骊山脚下。

天子驾崩,为姬宜臼扫除了登基障碍,这位太子在外公申侯的扶持下,坐上了天子之位。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把椅子下面,布满了荆棘。

犬戎部落有自己的野心,他们并不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不远万里来带关中。他们有自己的野心,在周幽王驾崩后,犬戎并没有离开,而是继续东进,并一举攻破镐京,在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周王室军力衰微,又在骊山损兵折将,周平王麾下的天子军有心杀敌,无力回天,为了驱逐犬戎,天子昭告天下诸侯,前来勤王救驾。

晋文侯、郑桓公(见附录8)、秦襄公、卫武公奉王命共同出兵,合力将驱逐犬戎。然而周平王的麻烦,远不及此。一年前他弑父篡位,引起了许多王室成员的不满,镐京附近以虢国为首的诸侯国,拥立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为天子,史称周携王。至此,开创了周朝少有的二王并立时期。

此时晋、郑、秦、卫四国联军尚在,可保周平王性命无忧,若是联军撤兵,无论是犬戎来犯,还是周携王作乱,周平王都无力抗衡。

虎视眈眈的犬戎,暗流涌动的王幾,残垣断壁的镐京,西周立国时的鼎盛,已如过眼云烟。对周平王来说,镐京已不适合作为他的立足之地。为了保住天子之位,周平王决定,趁着联军尚未撤兵,将国都迁往成周雒邑。

传承近三百年的西周王朝彻底结束,历史迈入了东周时代,此次迁都,史称平王东迁。

平王东迁后,王幾之地仅有六百里大小,其中还有部分在黄河以北,不仅统治成本高昂,而且与当时的强国卫国相邻。此时周平王的心酸,犹如寒天饮冰水,点点滴滴在心头。

对周平王来说,中兴王室难如登天,如今他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东周的江山社稷传承下去。为此,他做了一番权谋。

申侯作为周平王荣登天子之位的首功兼外公,他在平王东迁后前往谢地,以天子之亲的身份,坐镇成周雒邑之南的南阳盆地,申国在整个平王时代,地位异常尊崇。

在辅助东迁的晋、郑、秦、卫四国中,秦国的实力最为弱小,他们的始祖秦非子原本是恶来之后,因祖上西边养马有功,被周天子提升为西周的附庸国,从此秦国成为周王朝戍守西陲的第一道防线。

周平王将秦国封为公国,同时又将岐山以西之地赏赐给秦国做封邑。此时岐山以西各个蛮族部落崛起,周携王仍在关中称王。这块土地是非之地。周平王将这块土地上次给秦国,无异于以利益为诱饵,诱使秦国成为他的一颗棋子。一来可以制衡周携王,二来可以成为抵御犬戎的屏障。

此时的晋国远在山西翼城,而且公元前770年的晋国,不过是一个西北中等诸侯国,对周平王来说,晋国更像是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此周平王对晋国做了象征性的封赏。

卫国与郑国和东周王幾的关系,则敏感得多,这三方势力彼此接壤。卫国在成周雒邑的东北方向,郑国在王室的正东方向。其中以卫国的实力最强(见附录9),郑国次之,王室实力最弱。

将这三方势力从地图上抽离出来,与后世魏蜀吴的战略形势很像。周平王为了平衡诸侯之间的关系,在他东迁之初,选择了联郑制卫的战略,毕竟郑桓公是他的堂叔,在血缘宗亲上关系更密切。于是周平王将郑桓公从司徒的职位,提升至卿士,卿士相当于后世的相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要职。此外,周平王还将自己的堂妹武姜,嫁给郑国世子姬掘突。郑国在周平王有意扶持下,迅速崛起,成为平衡卫国势力的重要棋子。

而值得深思的是,周平王对卫国的封赏,仅仅是将他们从侯爵国,升为公爵国。在周公旦扩建天子军时,曾经有过天子六军,大国三军,中国二军,小国一军的制度,然而自从共和时代以后,卫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大国,此时周平王以公爵作为封赏,实则虚有其名。

除了晋、郑、秦、卫四国外,齐国远在东海之滨,南靠泰山,西有黄河,东临大海,他们纵有渔盐之利,却受到了鲁国和卫国的钳制。

宋国作为殷商后裔,北有卫,东有鲁,南有陈蔡,西有成周雒邑,随着郑国前往雒邑以东,宋国有面临郑国的侵蚀,郑宋两国,成为了日后的四战之地。

此时天下各路诸侯的实力大致均等,能形成这个局面,不得不佩服周公旦在分封天下时的远见。

公元前770年后,周平王与周携王东西并立的局面仅仅维持了二十年,晋文侯率兵袭杀周携王,替周平王解除后顾之忧。周平王大喜过望,作《文侯之命》一文对晋文侯大肆褒奖,充分肯定了晋文侯安定王位的历史功绩,鼓励晋文侯尽心辅佐周王室,同时授予晋文侯辅佐天子、代王征伐的大权。从此,晋国凭借征伐大权,在汾水流域讨伐异己,使晋国的疆域迅速扩张。

自古成王败寇,史书上鲜有周平王之死的细节,这个历史之谜,只有随着更多的考古文献出土,才有可能重见天日。

天下经过平王东迁的动荡后,很快陷入沉寂,然而平静的水面之下,正酝酿着一场时代的狂澜。

周平王在列强环绕中谋生存,如履薄冰。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会静止,它缓慢的向前滚动,碾碎了诸侯间的均势。郑国成为了东周时代第一个崛起的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