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爱·玩:首届全国乐龄游戏创意设计大赛作品集锦
- 乐龄游戏创意设计大赛组委会编
- 7字
- 2025-04-11 05:57:43
一、分享与感悟
快乐的路上,你我同行
我是一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老师,一直致力于住宅及老人相关领域建筑设计的研究。2017年,我发起了“为老设计、为爱行动、为玩创意”的游戏大赛倡议,与业内相关领域的多位专家一起,组织并筹备了首届全国乐龄游戏创意设计大赛。
号召大家为老人设计游戏的最初想法来自于我和我的学生们在2016年底进行的一次国外养老设施调研。在日本梦之湖日间照料中心,我们看到了一群可爱老人的“游戏人生”。他们坚信哪怕身体存在障碍,也可以依靠自己重新站起来,继续为家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这里的康复训练项目不再是枯燥的器械训练,而是几百个康复游戏。例如“瓶中千秋”让老人通过捏瓶子判断里面的填充物来锻炼触觉认知和手部肌肉力量,“地铁沿线”借助老人熟悉的地铁站名排序游戏来锻炼老人的记忆力。这些游戏道具并不高级考究,大部分都是废物利用,最常见的是矿泉水瓶、纸板、旧木块、便利贴。老人们在愉快地“玩”的过程中,进行着认知训练和身体机能康复运动,逐步恢复身体能力。

日本梦之湖日间照料中心
参观之后,老人们的快乐状态深深地感染了我和学生们。我们看到这些带给老人快乐的别出心裁的游戏,不但成本低,还能达到康复的效果,但中国为什么没有这些乐龄游戏呢?我们常常看到的国内情况是,老人将儿女抚育成人后继续照顾孙辈,如陀螺般围着孩子转,却忽略了自身;养老机构中的老人往往每天做着千篇一律的事情,大部分时间也是无聊乏味的。假如愉快是一种能力,更多中国的老人们似乎正在渐渐地失去这种能力,他们感受到这种来自精神的愉悦似乎越来越少。
您弄丢了“愉快”,我们想帮您找回来
我与学生们讨论这种现状,大家都颇有感触,都希望能做些事情来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除了利用自身的建筑设计经验为老年人设计更舒适的空间之外,还能为老人们的真正快乐做些什么呢?我们商量既然国内没有这些游戏,那么可以号召大家都来为老人设计游戏,采取全社会竞赛征集的方式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支持。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为老年人设计游戏,涉及到许多老年相关领域的综合知识,例如康复医学、预防医学、适老化设计、老年心理学、管理学等。我通过各种机会,把举办竞赛的想法与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共鸣。他们非常认同这件事的积极意义,纷纷为大赛出谋划策。我们希望这些专业人士都能够参与其中,利用各自擅长领域的知识,彼此交流融合,碰撞出更好的创意。
摸着石头过河,实践先行
由于我们并不是专业的竞赛组织者,并且是首次举办针对长者的游戏作品征集活动,因此活动经验不足。为了明确地制定参赛规则,我的学生们决定自己先进行模拟参赛,切身了解参赛者设计适老游戏时会面临的问题。2017年初,学生们经过多轮尝试,设计了一个钓鱼游戏,并且到北京双井恭和苑老年公寓邀请老人进行试玩。与老人玩游戏之前,学生们与专业社工进行交流,向他们请教了老人活动的注意要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降低游戏过程中的风险。例如,当老人坐轮椅钓鱼时,他们的注意力都在前方,身体重心前倾,很容易发生前翻的危险,此时必须有人在旁加以提醒随时保护。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平衡老人的心理。例如,为了激励老人参与游戏,学生们特地准备了大小不同的奖项。而社工建议给老人相同的参与奖更好,因为如果老人没获得大奖,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影响其心情,这样反而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类似这样的问题都需要提前想到,并在游戏过程中注意尽量避免。
在专业社工的帮助下,学生们与老人们一起试验了钓鱼游戏,整个试玩过程带给学生们非常大的触动。同学们描述的一个小插曲也让我很有感触。
游戏进行到最后时,还剩两条鱼怎么也钓不上来。学生就说:“哎呀,奶奶,我帮您钓吧。”“不用,不用。”老人特有自尊心,可是又一直钓不上来,时间一直拖下去。这时有经验的社工负责人江淑一就蹲在地上对老人说:“这两条鱼今天就把它们放生吧,咱们去数数战利品。”老人的注意力立刻被转移,高兴地说:“咱们今天吃鱼吧!”

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游戏

学生请老人试玩游戏
这个小插曲充分体现了社工工作的专业性。他们非常敏锐的观察力与巧妙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来源于对老人身心状态的深刻理解,来源于长期一线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也收获了很多,他们加深了对老人身心状态的深刻理解,更获得了与人交流沟通的经验。学生们的成长使我更加确信,为老人设计游戏,受益者不仅仅是老年人,更是参与其中的年轻人们。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我更乐于看见这些年轻人的成长,希望他们能够学会交流、观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关心身边人。
过程重于结果:请分享您的感受
在作品提交要求中,我们希望每个参与者除了提交设计游戏作品之外,还要分享游戏试玩的过程记录和心得体会。在最后所收到的作品中,我们确实收获了惊喜。参赛者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从各自的角度记录、描述了游戏的欢乐场景,与我们分享着一个个鲜活动人的故事。
朝夕相对,我想更懂你
根据统计,养老相关从业人员是这次大赛参赛者的主力。他们每天照料老人的起居生活,跟老人朝夕相处。通过一起参与游戏,他们与老人获得了快乐,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其中一位参赛者在心得中写道:
“在老人们比赛的时候,大家都在一旁加油鼓劲,还放着鼓舞人心的音乐,场面十分热闹。周围的老人纷纷侧目环顾,跃跃欲试,还吸引了围观老人来参加比赛……其实我最感动的就是老人们那股认真劲儿,好似自己就是一名真正的运动员,在为了自己而战,为胜利而战,他们脸上透露出来的坚毅与认真就如年轻时一样。”
他们笔下真挚的语句带给我们满满的感动,相信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与老人会有更多愉快的互动和心与心的交流。
拥有“不老之心”,我可以更快乐
在此次大赛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许许多多年轻人的身影,更让我们欣喜的是那些“老朋友们”。有许多长辈主动参与到此次大赛中来,他们以一颗积极乐观的“不老之心”,为自己、为同龄人,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游戏。来自江苏的宋嘉义老人,他为同住养老院的其他高龄老人设计了带有“体温”的互动游戏——“手心猜字”。他写道:
“试玩时我用左手托起80多岁的老张的手掌,用手指在他手心写下他的姓,但他无论闭目还是睁眼都感觉不出写了什么,我只好把答案告诉他,然后又写了一遍,他顿时露出了笑容。”

带有“体温”的游戏

游戏成为老人沟通的“桥梁”
这些长辈们从自身出发,为同龄人设计属于他们这一辈人的游戏,游戏则成为彼此沟通的媒介,也传递着他们的爱心与快乐。大赛成为一个契机,为这些老年人发挥余热创造了条件,鼓励他们保持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激励他们发挥更多正能量。
评奖更是评心
当一个个饱含爱心的作品汇聚到专家评审团队手中时,评审团队深感责任之重,又深感评审之难。尽管反复对比和遴选,仍感留下不少遗憾,也有颇多感想。在讨论会上,专家们纷纷从不同专业领域,发掘出作品与众不同的闪光点,但是我们发现的闪光点越多,越难以取舍。正如评审委员乌丹星所说:“这些游戏虽然都是为老人而设计,但适用的老人类型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对不同老人来说,同一个作品可能是最好的,也可能是最坏的。”乌老师认为,为老人设计游戏,可能并没有好与坏的明确界定,更重要的是“合适”二字。北师大的王大华教授表示,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方式。如果设计者可以把健康生活理念通过游戏传递给老人,这在立意上就是成功的。作品本身可以从各个角度去解读,所以评审组不仅关注作品本身,更重视的是其中的真心真情,与其说是在评奖,我们更是在“评心”。评审结束后,参与专家纷纷表示他们在评审过程中受益颇多,欣喜于大赛给社会带来积极影响。

专家评审会讨论现场

专家聆听游戏规则介绍
我的收获:让身边的亲人更快乐
作为大赛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我切身感受到游戏真的能给老人带来快乐。我的母亲今年84岁,身体健康、思路清晰,她热心参与学生们每一次的游戏试玩,并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每次试玩结束,她会很用心地总结游戏心得,与学生们一起分析游戏的优缺点,寻找改进措施。在试玩的过程中,她仿佛拥有了无限的精力与热情,同时她还带动来短住的93岁的姐姐一起试玩游戏。后来,姨妈回家后还在电话里跟我说,她觉得家里太清净,有机会还想来北京,还想来跟学生们一起玩游戏。我的母亲、姨妈都觉得试玩游戏尤为快乐,这些快乐不仅来自游戏本身,老人更欣喜于自己的建议得到采纳,觉得自己的思考与经验都非常有价值。我想,正是这种“老有所用”的精神力量使老人们可以真正“老有所乐”。

游戏让身边的亲人更快乐
感恩同行
这次大赛的顺利举办要感谢许多人。感谢乌丹星博士,与我共同发起大赛专题义讲,凝聚社会各界的爱心与力量。感谢赵良羚老师、赵晓征老师、芳华老师,他们积极为大赛的推广宣传出谋划策。感谢养老网李缨及其团队,他们负责大赛义讲各环节组织宣传工作。感谢陈昭雄教授,他无私分享了许多在台湾开展乐龄益智健身活动的宝贵经验。感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李强老师、谈小燕老师和清河社区热心的居民们,他们以社区为单位参与大赛,展示了社区中不同年龄层的人群团结在一起产生的澎湃创造力。感谢北师大王大华教授,她的专业知识与经验给予乐龄游戏大赛以坚实的理论支持。感谢辛勤筹备的大赛工作团队,每位团队成员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在整个大赛开展过程中被不同的人一次又一次地感动,被所有参与者的热心与爱心鼓舞着。我看到了年轻人的爱心孝行,也看到了老人老骥伏枥的进取精神,更看到了老少互助的正能量。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坚信大赛所有参与者的力量汇聚起来是一股无可撼动的磅礴之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越来越多老人的晚年生活会更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