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和顺古镇的竞标风云

从端王墓葬回来后,我并没有按镜中的梦靥所示直接去了腾冲,三姐夫也悄悄的发了财,没有和任何人谈起这次寻宝探险,干他们这一行,悄悄的发点财大家都是默许的。而我后来去腾冲火山寻找答案,是在哀牢山道路工程项目继续施工中的第三年以后,我们公司又新竞到了一个标,BS市的一个城乡道路工程建设项目。

暮春的BS市,细雨如酥,青灰色的山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我站在单位临时租的会议室落地窗前,望着远处蜿蜒的山路,指尖不自觉地摩挲着手中的罗盘。这枚紫铜罗盘直径三寸六分,恰合“周天之数”,盘面刻着二十八宿与七十二穿山,边缘还留有孙桂章先生早年勘舆时的朱砂批注。罗盘底部刻着“光绪丁未年制”,据说是孙先生祖父当年参与修缮紫禁城时所用,历经四代人的掌心温养,铜面已泛起温润的包浆。

三天后的城乡道路建设项目竞标会,不仅关乎公司未来五年的发展,更承载着我职业生涯的关键转折——若能拿下这个项目,或许就能解开我困在部门经理职位三年的“职场风水局”。三年前初任经理时,孙先生曾为我起卦,得“山雷颐”卦,断曰“动而养正则亨”,如今看来,这保山龙脉正是我的“养正之局”。其实这几年来我并没有太过于在乎这个位置,凭着我和孙先生的关系和动辄四处奔波解决问题的日常工作,我反而觉得在这个位置更加自由和灵活。

“阿龙,过来看看这个。”希总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这位年逾五旬的集团老总将一摞文件拍在会议桌上,镜片后的目光灼灼,“这次对手可不简单。城南建工找了香港的风水大师坐镇,而永昌建设更是请来了国内顶尖的地质勘测团队。”我翻开文件,两份标书的封面烫金书标在日光灯下格外刺眼:城南建工的封皮上印着“香港玄黄风水研究院”的烫金徽章,标书目录里“龙脉走向堪舆报告”“五行方位布局方案”等章节,旁注着“机密”字样;永昌建设的标书则厚达三寸,扉页是航拍的保山山脉全景图,目录页列着《地质雷达数据分析》《有限元模型稳定性报告》等硬核内容。这一看就是内部文件,对外是根本不可能出现这种内容的,而且两家看来都是实力派,看来我们这次遇到了对手。

孙桂章先生端着紫砂壶踱了进来,银白的胡须随着步伐轻轻颤动,身上这就是简单干净精神焕发的中山装。他瞥了眼桌上的标书,嘴角泛起一丝淡笑,袖口露出的青色罗盘刺青若隐若现——那是他二十岁时在昆仑山寻龙点穴遇劫,被一位老风水师所救后纹下的师门标记。“风水一道,七分看天,三分在人。”他将一卷泛黄的《青囊奥语》推到我面前,书页间夹着半片干枯的银杏叶,叶面上隐约可见用蝇头小楷写的“龙潜于渊,俟时而动”,“明早和我去一趟项目现场,有些东西,图纸上是看不出来的。”

第二天凌晨五点,东方既白,我们的越野车碾过泥泞的山路。罗盘突然发出蜂鸣声,指针在“壬丙”方位剧烈震荡——这是《罗盘三针秘解》中记载的“龙气驳杂”预警。孙先生突然举手叫停,车胎在泥地里打滑半米才刹住。他指着远处山峦:“看那山脊走势,像不像游龙摆尾?”我举起德国进口的蔡司望远镜,这个望远镜不知道希总从哪里淘来的,不过却是挺好使。我拿着望远镜顺着孙先生所指看去,只见连绵的山脉自西北高黎贡山而来,如巨蟒蜿蜒,在海拔1800米的鹰嘴崖处骤然下沉,又在三公里外的卧龙谷重新隆起,形成典型的“回龙顾祖”之势,山体褶皱间隐约可见岩层纹理如鳞片排列,正是《撼龙经》中“龙身带甲”的贵象。

孙先生取出家传的“璇玑罗盘”——这枚罗盘比寻常罗盘多出三重天池,中心嵌着一块昆仑山脉的磁铁矿,外圈刻着《周易》六十四卦。当罗盘接触地面的瞬间,天池水泛起细密如针的涟漪,指针在“癸山丁向”之间来回跳跃,最终停在“丙子分金”位,罗盘底部的铜铃突然轻响三声——这是《罗盘七十二龙断》中“龙气受惊”的警示。

“普通施工必然触怒地脉,不出三年,路面必现裂缝,甚至引发山体滑坡。”孙先生掏出一本皮质笔记本,扉页盖着“滇西地矿勘察队”的红色印章,内页是用不同颜色墨水标注的手绘地图:朱笔标龙脉,蓝笔注水系,黑笔圈煞位。“这次道路规划正好穿过七个关键穴位,尤其是龙喉(鹰嘴崖下)与龙腹(卧龙谷中央)两处。”他用红笔在地图上画了个双圈,“龙喉乃气脉必经之地,若遭破坏,如人喉中插刀;龙腹为孕育生气之所,强行开挖,必动胎气。”

我蹲下身,用探测铲取了一抔土样,这探测铲跟洛阳铲差不多。这把探测铲是孙先生用秦岭陨石铁打制,铲头刻着“寻龙千万看缠山”的藏头诗。土色泛黄夹红,捻之如粉,细闻有淡淡硫磺味,符合《土宿经》中“龙涎土”的特征,但土粒间夹杂的黑色碎屑却让孙先生眉头一皱:“是龙蜕屑。”他捏起碎屑对着晨光观察,颗粒表面竟有细小气孔,“此土形成于龙脉蜕骨之时,地气极旺却也极不稳定,如人刚愈之体,不可轻动。”

远处传来晨钟,惊起一群寒鸦。它们飞过鹰嘴崖时突然集体转向,形成一个直径约十米的漩涡,持续近一分钟才散开——这正是《青乌经》中记载的“鸦鸣破龙局”之兆,主有外邪犯境。孙先生取出十二根刻有卦象的桃木钉,用朱砂在每根钉头点上“镇”字:“此为‘北斗七星续命灯’阵,先稳住龙气。”当最后一根木钉入土时,东方天际恰好跃出朝阳,阳光掠过木钉,在地面投出北斗七星的光影。

与此同时,城南建工的风水团队正在项目东侧的白虎岭搭建临时祭坛。为首的玄黄大师身着蜀锦道袍,道袍上用金线绣着二十八宿图案,却将“心宿”与“尾宿”位置绣反——此乃风水界大忌,主“星位错乱,反招凶煞”。他手持精雕细琢的桃木剑,剑鞘上镶嵌着七颗北斗形状的黑曜石,却不知黑曜石属阴,反而会压制龙脉阳气。

“左青龙,右白虎,此路当取正东向,方可保百年平安。”玄黄大师的助手们在四周插上五色旗,旗面绣着《周易》卦象,却将“坎卦”误绣成“艮卦”。我们正拿着望远镜看他们,孙先生见状轻哼一声:“坎为水,艮为山,方位弄错,无异于缘木求鱼。”我定睛望去,玄黄大师的罗盘果然在“卯位”附近打转,与实际山势完全不符——原来他用的是现代量产罗盘,磁针早已被各种信号干扰。

永昌建设的地质专家们则带着价值不菲的激光雷达仪在山谷中穿梭。领队王鸿年教授是知名大学博导,胸前挂着的地质锤刻着“格物致知”四字。“根据探测,地下15米处有花岗岩断层,”他推了推金丝眼镜,镜片反光映出雷达屏幕上的岩层图像,“只要避开这个区域,采用C30混凝土桩基加固技术,道路稳定性不成问题。”然而,当气象机传回航拍画面时,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画面中,山脉走势竟隐约呈现出龙形,而规划中的道路正好从“龙眼”位置横穿而过,在风水学中这叫“刺龙目”,主大凶。

王教授皱眉看着屏幕,手指在龙脉轮廓上虚点:“这......难道真是传说中的保山龙脉?”他的助手突然指着画面右下角:“教授,您看!”只见镜头扫过鹰嘴崖时,岩壁阴影竟形成一个巨大的龙首剪影,龙口大张,仿佛在吞云吐雾。

排除了前期的公开竞标单位后,内部竞标会在腾冲市和顺古镇一个古香古色的会议室举行,剩下的五家竞标都是内部被邀请来的,即将各显神通的时刻到了。这个会议室是个仿照的古建筑,外面是个幽静的园林,内部也是文雅别致,雕花穹顶下悬挂着九盏青铜吊灯,取“九宫八卦“之意。五家公司的代表济济一堂,城南建工的玄黄大师不停摩挲着手中的翡翠扳指,扳指上刻着“招财进宝”却无风水格局,一看便是商人附庸风雅之物;永昌建设的团队在调试投影仪,这台投影仪是目前最先进的设备,专为大型工程演示设计;唯独我们桌上摆着罗盘、探测仪和几卷古旧舆图及调查报告,显得格格不入。

住建局张局长环视全场,他的中山装口袋里露出半截《资治通鉴》,书角卷起,可见常读痕迹:“本次道路建设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保山未来经济发展的动脉。希望各位拿出真本事,别搞虚头巴脑的东西。”他特意看了眼城南建工的方向,后者尴尬地咳了两声,道袍下摆不小心勾到椅子,露出里面的黄金皮带。

城南建工率先登场,玄黄大师迈着方步走上讲台,鞋底的“八卦纹”在地面投下诡异的光影。他身后的大屏幕突然亮起,播放的不是工程动画,而是一段风水大师做法的视频:“此路应依《青囊序》之法,取坎卦之水,以水克土,方能化解地脉煞气。”视频中,玄黄大师在山顶设坛,用朱砂在黄纸上画符,然后点燃投入火盆,黑烟竟形成“路”字形状——后来我们才知道,那是提前用干冰特效做的局。

“我们建议采用九曲回肠式路线,每公里设三处S弯,对应‘三才之道’。”他展示的设计模型图中,道路如蛇般扭曲,“虽增加30%建设成本,但可保千年不坏。”台下传来窃窃私语,有评委低声质疑:“这样的路线设计,通车后怕是要晕车吧?”玄黄大师突然从袖中掏出一个紫檀木盒,里面装着五枚青铜古钱:“此乃五帝钱,埋于五处关键穴位,可镇龙脉、安地神。”我远远的细看过去,钱币包浆古朴,看来不是是化学药剂速成,这倒是几个真正的清代五帝钱,看来他们还是有点干货的。

说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话,故弄玄虚云云,但可笑的是,他的堪舆报告竟将保山龙脉与香港九龙脉强行关联,称“滇港龙脉相通,修路可招财气”,却不知两地分属不同龙脉体系,强行嫁接只会徒增笑柄。报告落款日期竟是“丙戌年”,距今已很多年了,显然是套用旧案,连近年新建的水库和桥梁都未标注。

永昌建设的王教授则以数据说话,他的PPT第一页便是“破除迷信,科技兴市”八个大字,背景图是外国某座大桥的深海沉管。“经过128次地质雷达扫描、36组土壤力学实验,我们设计的直线方案不仅节省40%工期,还能减少65%的山体植被破坏。”他点击遥控器,投影仪投射出山体剖面,“我们采用最新有限元分析模型,证明即便遇到5级地震,道路沉降也不会超过5毫米。”

台下响起一阵掌声,张局长微微点头,显然对数据派更有好感。但当王教授提到“无需考虑风水因素”时,孙先生轻轻摇头,用铅笔在纸上画了个简易的山体模型,标出“来龙”“过峡”“结穴”位置,旁边注明“风速”“降水量”“岩层倾角”等数据——这正是《地理人子须知》中“以形查气,以气验形”的现代诠释。

王教授展示的地质剖面图中,有一处标注为“稳定页岩层”的区域,孙先生用红笔在我们的图纸上圈出,旁边写着“龙腹穴,土松气浮,不宜动土”。我翻开他递给我的《玉尺经》,泛黄书页上用朱砂批注着:“地有四势,气从八方,故砂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对照现代工程术语,这不就是边坡稳定性分析、排水系统设计和抗震设防吗?这跟我们祖先发明的二十四节气对应的音律一般,都是由自然地气形成,这绝非是我们现代人的无知而妄言不存在的东西,相反古人有很多智慧都是从自然实践和现实中凝炼出来的。

轮到我们祥云中建集团时,孙先生让人关掉所有灯光,只留一盏台灯照亮桌面的罗盘。当投影仪亮起,一幅巨型的《保山龙脉全息图》悬浮在空中,山脉走势、河流分布、甚至地下暗河都通过不同颜色的光带呈现。“这是我们用气象机扫描和地质雷达合成的龙脉模型,”我点击遥控,一条金色光带在山体间游走,“看这条主脉,从龙首山出发,经五个过峡处,最终在笔架山结穴。规划道路正好穿过‘龙颈三关’,稍有不慎,就会引发‘龙怒’。”

玄黄大师嗤笑:“你们也不过是故弄玄虚!和我们有什么区别?”话音未落,孙先生突然指向窗外:“此刻乌云自西北来,敢问大师,这预示着什么?”众人望去,只见西北天际果然涌起墨色云层,如巨龙腾空,云层边缘呈锯齿状,正是《云气占》中“龙鳞云”的特征。张局长看了眼手表,此时正是巳时三刻,按《渊海子平》所言,“巳时属火,龙遇火则腾”,恰是龙脉活跃之时。

孙先生转动手中罗盘,指针突然指向正北,天池水泛起金光:“唯有在此处建三孔拱桥,取‘三阳开泰’之意,桥洞净高九米,合‘九九归一’之数;在山谷低洼处设人工湖,湖深一丈二尺,应‘十二地支’,名为‘明珠养龙’。”他展开图纸,桥梁力学计算书与《营造法式》中的拱券尺寸公式并列,人工湖的生态调蓄设计与《水龙经》中的“聚气藏风”理论对照,“如此方能引龙气入路,保百年安泰。”

竞标会陷入僵局,剩下的两家已经不知何时自觉的退出了竞争。看我们三家众说纷纭,张局长决定实地考察。三辆中巴车载着众人驶向施工现场,车轮碾过“龙喉”位置时,突然有碎石从山上滚落,在路面砸出碗口大的坑——这在风水学中叫“龙唾石”,主警示。王教授脸色微变,悄悄打了一个电话,让他们的人用地质雷达重新扫描。

在“卧龙谷”路段,永昌建设的团队正在进行新的探测。王教授指着裸露的岩层:“这里属于稳定页岩层,我们已完成前期勘探,完全可以开工。”孙先生却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仔细端详,拇指与食指轻轻揉搓,听泥土摩擦的声音:“此土泛黑,湿度异常,下面必有暗河。想必你们并没有扫描过此处吧!”他的指甲缝里渗出淡淡泥色,竟比普通泥土颜色深两度——这是《相土经》中“土润知水”的绝技。

王教授冷笑:“这里的页岩断层如此明显,又加上周围石多土少并没有河流水库,从未发现......”话未说完,远处突然传来惊呼——挖掘机铲头刚挖下去三四米深,地下水便如喷泉般涌出,瞬间淹没了履带。水流带着泥沙喷出,在空中形成一道弧形水幕,阳光穿过水幕,竟出现短暂的彩虹,恰如《水龙经》中“龙喷水成虹”的吉兆。

孙先生取出一枚“山鬼花钱”,轻轻抛入水中。铜钱在水面旋转三圈后直立不倒,水纹呈逆时针漩涡状,正是《水龙经》中记载的“龙涎水”之象。“若强行填埋,必遭地脉反噬。”他话音刚落,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卷起黄沙,在山谷中形成小型龙卷风,隐约有低沉的闷响传来,恰似龙吟。一旁的玄黄大师脸色煞白,手中的桃木剑不慎落地,剑柄上的黑曜石竟裂成两半——此剑材质本就脆弱,又长期用于商业开光,早已失了灵性。

我取出随身携带的《撼龙经》残卷,这是孙先生从洛阳古墓中抢救出的明代抄本,卷首盖着“钦天监”官印。“龙行有法度,遇水则潜,遇山则隐。今暗河现形,正应‘龙吸水’之兆。”我指着书中插画,图中描绘的暗河与眼前场景惊人相似,“唯有顺应地势,以拱桥跨河,桥身绘二十八宿图,引天光镇地脉;人工湖底埋七十二枚青铜镜,取‘天圆地方’之意,方能化险为夷。”

张局长若有所思,掏出手机拨通电话:“给我把最新的地质雷达送过来,重点查此地地下暗河走向。”二十分钟后,技术人员送来调查报告,王教授看着资料,额头渗出冷汗:“确实存在一条东西走向的暗河,宽度达20米,最深处距地表仅8米,我们之前的勘探竟然漏了......”他抬头看向孙先生,眼中满是震惊,“您是怎么知道的?”

孙先生轻抚罗盘,讲述起三十年前的往事:“1981年,我在滇西勘舆时遇到类似地形,误用直线方案,结果引发泥石流。后来在昆仑山幸得恩师指点下,才明白‘逢龙必让’的道理。”他从钱包里取出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中是年轻时的他站在泥石流现场,身后是被冲毁的路基,“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轻视古人智慧。”说完话,孙先生看着远远的山脉,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

夕阳为山峦镀上金边时,张局长召集评委召开闭门会议。我们在施工现场等待,远处传来古城的暮鼓,咚——咚——咚,恰好敲了九下,应了“龙生九子”之说。玄黄大师忽然凑过来,语气里少了几分傲慢:“孙先生,能否请教一二?为何我的罗盘在这儿总是失灵?”

孙先生瞥了眼他的罗盘:“你这罗盘用的是人工磁铁,早已失了灵性。且天池水位歪斜,如何测准方位?”他取出自己的璇玑罗盘,“此罗盘用昆仑山磁石磨制,又经先天八卦阵祭炼,在现实中不断修正调制,方能感应地脉之气。”玄黄大师面露惭色,从怀中掏出一本破旧的《地理五诀》,书页间夹着各种风水培训班的名片:“实不相瞒,我半路出家,靠包装混饭吃,还望先生指点一二......”两人竟席地而坐,开始探讨起风水理气派与形势派的异同,孙先生用树枝在地上画河图洛书,玄黄大师频频点头,额头汗珠浸湿了道冠。孙先生并非吝啬之人,对于这样的人也没有什么恶意,买卖不成仁义在,又不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势力,对他的求教倒是真心教授。

王教授则捧着我们的《保山龙脉图》仔细研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孙先生,……”他终于开口,“你们的堪舆方法,能否转化为现代工程的风险评估指标?”孙先生微笑道:“风水里的龙气,本质是地质结构、气候条件、生态系统的综合体现。比如“过峡”处易形成风道,风速比平地高2-3级,这在你们的风荷载计算中就要加强;“结”'处多为沉积层,承载力较弱,需增加桩基深度。……”所先生对于王教授也是无所不谈,对于自己的所学所历并没有怀宝自藏。

半小时后,张局长带着评委们返回。他手里拿着两份报告:“气象卫星云图显示数据分析统计,项目区域未来三年有65%概率发生强降雨;地质监测数据证实,暗河与断裂带存在联动风险。传统施工方案的风险评估通过率仅32%。”他转向孙先生,“您所说的风水布局,能否用现代工程理论解释?”

孙先生点了点头,展开图纸,用激光笔指向各个节点:“三孔拱桥采用空腹式结构,可分散30%的水平推力,相当于给龙脉“留了呼吸口”;人工湖设计为生态调蓄池,能在暴雨时储存5万立方米雨水,缓解地下水位压力。这些设计看似遵循风水,实则暗合流体力学与地质工程原理。”他又指向图纸上的二十八宿彩绘,“这些图案采用天然矿物颜料,含有磁铁矿成分,可形成微弱磁场,加上一些特殊附属建筑,辅助稳定路基——这与你们的“加筋土技术”异曲同工。”

王教授恍然大悟:“原来风水布局中的“镇物”,本质上是古代的工程保险机制!通过象征符号强化结构,用文化认同增强心理安全,这在现代工程管理中也有应用价值。”张局长点头道:“古人讲“顺天应人”,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生态环保、良性发展”不谋而合。祥云中建的方案,既有传统智慧的深邃,又有现代科技的严谨,堪称典范。”

当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鹰嘴崖后,张局长宣布结果:“经过技术评审与风险评估,祥云中建的方案以综合评分92.5分中标。”会场响起热烈掌声,希总激动地握住孙先生的手,而我的目光却被远处的云层吸引——不知何时,乌云竟聚成了龙形,龙首朝向我们,龙嘴微张,仿佛在吞吐云雾。

希总拍着我的肩膀:“阿龙,这次多亏了你和孙先生。从今天起,你就是工程管理部经理,以前我不敢放手让你管,不是你能力问题,如今看来,大可放心。”我望向远处蜿蜒的龙脉,手中的罗盘终于停止了颤动,指针稳稳指向“子山午向”——这是《罗盘二十四山吉凶断》中的“招财进宝”方位。玄黄大师走过来,将那本《地理五诀》塞给我:“小友前途无量,以后若有心得,还望不吝赐教。”王教授则掏出名片:“孙先生,我们想邀请您担任我们公司的地质文化顾问,让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真正融合。”

暮色渐浓,古镇的灯火次第亮起,宛如散落人间的星辰。我知道,属于祥云中建的新征程才刚刚开始。而那即将破土动工的道路,不再是普通的基建工程,而是一条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龙脉纽带——它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的骨架,承载着千年地理风水智慧的灵魂,见证着传统与科技的握手言和。当第一根桩基打入“龙喉”旁的吉位时,罗盘指针轻轻颤动,仿佛龙脉在沉睡中舒展身躯,预示着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新故事,正在滇西的青山间悄然展开。以德服人,以礼敌之,真正有能力的人,是胸怀天地,眼望千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