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范仲淹考科举

  • 青苗
  • 闲散匠人
  • 1964字
  • 2025-04-16 14:33:34

那一年,真宗朝大中祥符八年(1015),朝廷如期举行了进士科考试,二十六岁的范仲淹登蔡齐榜中乙科进士。那时,他的名字还不叫范仲淹,叫朱说。范仲淹和欧阳修的科举经历有些类似,都是幼年丧父,母亲为了抚养孩子艰难为生,都曾有一段“画荻教子”的传奇故事。好在苦难家庭的孩子们最终通过勤奋努力位极人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样的传奇在大宋朝不断上演着。这种依靠个人努力就能改变人生的文明又是何等的脆弱,恐怕在这片土地上也会是空前绝后的。

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山东邹平)朱氏。少年朱说也和继父朱文翰过上了宦游的生活。朱说不仅没有被朱家冷落,反而因为勤奋好学还受到朱文翰的偏爱。朱说衣食无忧的学习,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一切的改变都缘于一个偶然事件。一次,朱说劝诫他同母异父的两个弟弟:“要少去娱乐场所、要过简朴的生活、要多努力读书……”两个弟弟实在无法忍受这个哥哥的监管,他们愤怒的回应:“我们花的是我们朱家的钱,你不是我们朱家的人,你无权干涉我们。”这次口角中无意说走嘴的信息引起了朱说的警觉,经过朱说的多方打听,他弄清楚了自己的身世。从此,朱说更加努力的学习,他要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

景德四年(1007),朱文翰致仕回家了。对于朱文翰这样的中下级官员致仕后谈不上有太好的薪资。即使这样,朱家也是竭尽全力的给予了朱说支持,让朱说走上了科举之路。科举之路如果能像司马光那样是最完美的,父亲是三司副使这样的朝廷要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如果能像王安石那样随父亲宦游也还不错,再如果能像苏轼那样生在乡绅富庶之家也还是大有希望。但如果像曾巩这样的普通百姓之家出一个进士那是非常困难的,走科举之路也经常让乡里耻笑。朱说现在的情况和后来的曾巩差不太多,通常这样的穷学生还需要照顾家,像曾巩这样的就得用大部分时间从事农业劳动。走出去求学也是没有财力进秦楼楚馆的,通常住在破庙里,有时也有女鬼出没。朱说努力求学,义无反顾。

朱说在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求学时,每天把小米煮成胶状的果冻,煮一次吃两天。每次吃的时候在大果冻上切一块,再就一点咸菜。成语“划粥断齑”,齑就是咸菜,说的就是范仲淹早年的求学经历,直到今天都还在励志。

一次真宗皇帝来到学府视察,为了一睹真龙天子的真容,学府里三层外三层的围满了人。而朱说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动不动的看书,仿佛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别人问他:“你不想去看看当今圣上吗?”朱说头也不抬的回答道:“将来再看也不迟。”好一个将来再看!将来在哪里看呢?恐怕朱说是暗下决心要在殿试的台阶下看了。

宋代科举也分为常科和制科,考试更加公平。进考场时有严格的身份辨别,身高、体型、身体特征都有登记。考生交卷后考生名字要糊起来,甚至怕文中有记号或字体被辨认,还有专人誊写试卷。这样一来,行卷、推荐基本就不起作用了。常科中除进士科外还有诸多小科,如明经、明法、明字……小科想飞黄腾达那是要靠机会的,一般都是在基层干具体工作,不像进士科听名字就是后备干部。考试内容有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贴《论语》十贴,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贴,就是完形填空,把经典留下一部分,贴上一部分,让考生补上,不熟悉肯定是不行的。墨义,就是讲道理。策,顾名思义就类似于根据经典谈谈开封房价高对国家发展的利与弊等等。由于诗、赋、论尤被看重,所以进士科考试文采飞扬,可谓“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也多为人所诟病,难道给国家选治国之能臣,非得是音律文章写得好的吗?

朱说考中进士,就任了广德军司理参军。这是一个负责当地刑事诉讼工作的官职,大约是个九品官。和他一同考中的还有后来也成为宰相的庞籍,这个人和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倒是颇有渊源。这一年殿试的状元叫蔡齐,他的第一任官职是将作监丞,继任兖州、潍州通判。将作监,是一个官署,管理宫廷建筑、奇珍异宝、绫罗绸缎等。将作监丞,从六品下,对于一个初登仕途的第一个官阶可谓不小了,这是对甲科进士的优待。韩琦中榜眼也是这个官阶。但蔡齐、韩琦是不用到将作监去办公的,只是按照这个官阶领俸禄,蔡齐的实际差遣是任潍州通判。

真宗朝官员的数量已经很庞大,甚至开始叠床架屋了。太祖朝进士科一次录取二十人以内,考试不定期举行,有时要间隔很多年才考一次。太宗朝以后,一次录取几百人,而且考试也变得频繁起来。此时的朱说就是以第九十七名的成绩中的乙科进士,而且一旦高中就是有实际差遣的实官。如果是甲科进士,官阶就更高,甚至有可能不用到地方工作直接入朝为官。再过很短的时间就有可能进入馆阁任职。如果一路坦途就有可能成为某某学士,再进一步就可能进入三司、两府任职,可能从此位极人臣,成为宰执甚至宰相。

范仲淹无疑是大宋科举、吏制的受益者。如果在太祖朝这个成绩无法成为进士,如果在唐代即使高中进士也无法立即对应官职,更何况这个排名离进士还有很长一段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