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晋国和秦国频繁联姻,史称“秦晋之好”。刚好晋国公主要嫁到秦国去,晋献公就把百里奚充作媵人(陪嫁的奴隶)一起送到了秦国去,此时的百里奚已经年过半百,须发皆白,要钱没钱、要身份没身份、要健康没健康,这样的人能做秦国的宰相,打死我也不相信。
但历史最有趣之处在于,总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一次偶然的转机,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改变历史。
在去往秦国的路上,百里奚越想越气,越气越是后悔没有听蹇叔的忠告,越是后悔就越不想这样认命。自己空有一身才学和满腔热血,最后只落得成为一件“嫁妆”。他实在接受不了这样的命运。
既然老天爷不帮忙改变命运,那么只有靠自己了。他越狱了。
准确地说他逃跑了,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一直很奇怪,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带着一身伤痛,竟然成功从送亲的队伍中跑了,当时晋国保安系统是有多差,才让这样一个老头成功逃脱。
一路狂奔的百里奚去了南方的楚国。事情若就这么过去了,百里奚必然会淹没在历史洪流之中没有半点波澜。但历史的偶然帮助了他。
这次越狱的新闻成功吸引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个人我们都知道秦国的国君秦穆公。
一天,闲来无事的秦穆公突然对晋国送来的嫁妆发生了兴趣,随手翻看了嫁妆的礼单,发现礼单之中少了一个陪嫁的奴隶。
按说一国之君,不应该这么斤斤计较,一个奴隶而已,既不值钱也没用,送来了占地方不说还要浪费粮食。
但秦穆公偏偏是个较真的人,他亲自派人对这个逃跑的奴隶进行了一番调查,调查发现这个逃跑的奴隶极有可能是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能力的人,这样的人极有可能就是他一直想要找的那个人。
基于这点,秦穆公决定把这个叫百里奚的奴隶找回来。
此时的百里奚已经在楚国找到了工作——放牛养马,这是他的老本行,干起来还不错。
秦穆公本想风风光光地把人迎回去,可又怕自己的举动引起了楚成王的注意,弄得双方都不愉快,于是他决定低调要人。
他派了一个小官,拿着五张公羊皮去了楚国,告诉楚成王自己有个晋国送来的陪嫁奴隶逃到了贵国,为了惩戒他的逃跑行为,我们用五张羊皮把他重新买回来,然后押送到自己的国家教育教育,好给天下的奴隶做个榜样。这样的要求,楚国没有答应的理由,一直逃亡的百里奚被重新押上囚车,送到了秦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羊皮换相”的故事。
读孔子的故事,最感慨的是仲由(字子路),我们知道,子路少年时,从事各种劳作来维持家庭生活,甚至常吃野菜充饥 。
拜孔子之前,《史记》记载,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耍威风,佩戴着公猪装饰的宝剑显示自己的无敌,曾经瞧不起孔子的学说,屡次冒犯欺负孔子,后来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成为孔子的学生。
在孔子所有弟子里,子路无疑跟随孔子最久的一个,他的一生几乎都在跟着老师孔子周游列国,后来做了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相当于现在的县长),颇有政绩,辖域大治。
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79年) ,卫国内乱,出公之父蒯聩联合孔姬挟持了孔悝,子路急忙入城相救,终究是寡不敌众,子路身被刺伤数处,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子路慷慨激昂说道:“君子死,冠不免。”说完开始挣扎坐起,整理衣冠,结其冠缨,就在这个过程中,子路被人砍得尸骨无存。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曾经发生一件十分无奈的小事,他周游陈国(今天的河南柘城胡襄镇)、蔡国(今天河南省上蔡县)的时候,因为其行踪被大国楚国获悉,楚王大概是知道孔子的能力,想请孔子去自己的国家做官,这个消息传到了陈国和蔡国君主的耳朵里,这两个小国怕孔子去了楚国对自己不利。
于是就在陈国和蔡国之交的野地山间,派了两队人马,将孔子一行人给围了起来,既不给吃的也不给喝的,几天下来跟随孔子的人都饿得生了病,很多人起不了身。
跟随孔子的弟子之中的子路(仲由)感到既气愤,又无奈,拉着老师孔子怒气冲冲的问:“君子亦有穷乎?”这话的意思很好理解,大意是君子也会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
孔子回答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穷,不只是指贫穷,各种陷入困境,都是穷。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是君子会坚守,小人会改变。
这就是孔子,明知穷也要穷得有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