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什么叫草台班子
- 逆流1981:从北影译制组开始
- 喝一杯冰美式
- 2033字
- 2025-03-14 00:11:40
营销这个概念在八十年代还没出现,就连第一则广告都是在七十年代末才登报,更别说如何绞尽脑汁的扩大商品的销量。
写文章同理,小说也好,信件也罢,同样能营销。
所以许朝把那封登报的稿件命名为“待业青年”,没叫“一个译制人员的人生自述”,就是希望以此引起更广泛的共鸣。
当然,标题还是次要的,内容有真情实感才行,这点造不了假。
关于这点李凤祥也有暗示,什么不能来硬的,得软着来,接着又和他聊人生聊理想,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抒情,在文学潮流甚嚣的今天,可谓是一招鲜吃遍天。
许朝唯一没想到的是,他这篇文章还能上新闻联播!
这事就更有意思了,先是部分报纸围剿北影新的译制片,然后又是京城日报刊登许朝的文章,再然后新闻联播报道了这事。
个中风云不谈,反正肯定不是许朝能过问的。
许朝只向厂里打了一个报告:无论哪家报社想要采访他,请厂里一概替他回绝,就说他正为电影业埋头苦干,发光发热。
厂里总管人事纪律的领导是张奇,他肯定最先拿到报告。
“这小子,还挺懂得收敛。”
张奇在北影厂一众领导里最保守,这点之前就提过,除了制度方面,用人观念也很老旧。
比如汪洋当年决定启用刘小庆、支持谢铁骊,他就持很大的反对意见。
这回张主任却对许朝有那么一丝改观。
一般人,别说一般人了,就是他们这个岁数的同事,又上新闻又上报纸的,早就想尽办法接受各种采访,恨不得一炮而红,把尾巴翘天上去。
这许朝能沉得住气,就说明孺子可教。
张奇想起了汪洋的“观察观察”,大叹一声。
……
北影译制组并没有想象中的忙碌,相比于整个热火朝天的北影厂,译制办公室每年最多出两项译制片。
这回的《战火情天》算超额完成任务,中影方面对北影译制组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许朝这头一早和张桂兰打了报告,他的工作阵地暂时从译制办公室转向了《神秘的大佛》剧组。
导演张华讯每天忙的脚不沾地,又是和编剧们商量情节要不要改动,又是想方设法招募合适的配角演员。
许朝和刘小庆作为男女主角,也参与摄制组的一般会议。
小办公室里,张华讯先发言:“拍摄地点方面,我想的是,咱们等人员到齐了,第一幕就到乐山去拍,我们的整个故事都是围绕佛财来的,就拍实景。”
一位副导演说道:“拍实景,那我们就得外出勘测,住宿和通勤问题就要首先考虑好。”
张华讯道:“我是四川人,对乐山那一片很熟,住宿和通勤方面不用担心,问题是我们要计算好胶卷数量,还有实景拍摄大佛可能会有难度。”
许朝听来听去,只想说张华讯不愧是第一次执导电影,完全没有把重点想清楚。
“张导,我有一个问题。”
“你说,许朝同志。”
“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无论是乐山大佛实景,还是峨眉山栈道,目前都属于文物保护范畴,咱们能实地拍摄么?”
张华讯是真忽略了这个,因为文物保护文件都是近年才出的,他是四川人,彭县、乐山一片从小逛惯了,如果不是专门留意,很难意识到家乡成了文物保护自留地。
“如果要拍摄文物本体,剧组就得打申请报告,先不说这申请报告一年半载能不能批复下来,就算申请成功了,如果拍摄期间造成文物损伤,剧组能负责么?”
张华讯等两位副导演对视一眼,不得不承认:“许朝说的有道理,是我的疏忽……看来咱们只能另选寺庙做拍摄地点了。”
许朝道:“张导,我有个想法,就不知道能不能成。”
“你先说。”
“咱们虽然不能实地拍摄,但可以造景啊!此前的电影里确实没有关于乐山大佛的实景拍摄,要是不拍,是很遗憾的,我们可以先考察,按比例用石膏或者其他工具还原,但是……”
许朝后话没说完,但小办公室里的剧组大伙都明白。
造景是可以,那成本呢?
北影厂会给张华讯出这笔钱么?要知道,他在北影厂没有其他作品,还是半道从上影那边“叛逃”过来的。
大伙一阵沉默。
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这话此时此刻太应景了。
“造景成本方面,要不我来想办法?”
说话的是刘小庆,小庆姐爽爽利利地一笑:“汪洋厂长邀请我进北影厂的时候,开了挺多条件,说不定我能和他交涉交涉。”
刘小庆能说这话,就有了三成成功的可能性。
张华讯很是激动地和刘小庆握手,他还挺不好意思的。
为什么不好意思呢?
因为刘小庆刚来试镜的时候,张华讯觉得她的外形太洋气了,不大适合女主角川剧艺人的身份,当时挺直接地质疑了对方。
拍摄场景方面的问题待定,办公室里又提到了武术方面。
“这次挺高兴的,咱们剧组请到了体委的人员来做指导,许朝、小庆两位同志,等体委的老师们到了,你们的培训要优先开始。”
写武侠有了先例,真枪实刀地学武术许朝真是头一回。
然后是分镜设计,化妆、道具,这就和许朝没什么关系了。
总结来说,该剧组目前是个草台班子,导演是头一回执导,配角敲定不下来,剧组资金有限,唯一的优势是挂靠上了北影,又有国体协助。
至于国体为什么会来协助《大佛》剧组,许朝了解的就不太深了,总之是导演组想了办法。
散会后,许朝回到宿舍,翻起了剧本。
完整剧本近期才到手,据说张导到了北影厂之后,前后还是改了好几遍。
这两天许朝忙着写给《日报》的稿子,除了试镜的几场戏,暂时还没往后看。
翻了几页,许朝便觉不大对劲。
越往后翻,他的眉头锁的愈紧。
这,这简直是和审查部门做挑战啊!
改,必须得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