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哪家皇帝不是前朝贼子
- 三藩之变:大清帝国风云录
- 吃饱除人
- 7055字
- 2025-02-14 12:46:40
此时回过神来的吴英雄犹如晴天霹雳,愣在原地,久久无语。
原本脑袋空空,此时也渐渐涌现起原主的记忆。
康熙十二年的十一月,吴三桂将在江南搞出哭庙案、奏销案、有“朱白地”之称的云南巡抚朱国治就地斩杀,于十二月初一正式传檄天下,自称周王,高举“兴明讨虏”旗号起兵出滇,北上伐清。
正式起兵之前,吴三桂派人从云南快马赶到北京,密引吴应熊潜逃出京。
但吴应熊为了不惊动清廷,替平西藩军争取时间,决定拒绝逃跑,继续留在京中与朝中大员饮酒作乐,逍遥快活,从而迷惑清廷安插在自己身边的眼线。
清廷更是等到近一个月后,才收到南方吴三桂起兵反叛的消息,等到康熙紧急调兵南下,吴三桂兵锋已掠长沙,直逼长江。
爱子心切的吴三桂为了救回自己儿子,没有趁机越过长江北上荆豫,双方隔江静坐,让清廷获得喘息时机,致使反清军失去直捣中原的良机。
面对吴三桂遣返其子、撤除削藩令的要求,康熙也是断然拒绝,下令斩杀留在北京当质子的吴应熊全家,以示与叛军不两立。
随后吴军与清军在荆楚一地进行了长达八年的厮杀,最后吴三桂在临死前,登极建制,建国朝“大周”,称皇帝。
五个月后,吴三桂老死,年仅十三岁的吴世璠继位。
清军闻讯吴三桂死,集全国之力绞杀吴周,吴世璠苦苦支撑三年,退守昆明。
在昆明死守十个月后,城内粮绝,“人相食”,吴周政权亦不肯降。
粮尽援绝,昆明内乱,吴世璠自知无望,穿上汉人天子衮冕,自刺而死。
这场由汉人势力掀起反抗清廷异族统治的巅峰之战,史称“三藩之乱”。
吴英雄,不,现在应该叫吴应熊在梳理完脑袋中的记忆后,整个人都呆住了。
我是吴三桂的儿子?
那个在后世民间被大骂特骂为大汉奸,却被历史学术界专家强烈认为他是大明忠臣的吴三桂??
我靠,怎么是这个后世分歧极大、人生极其割裂的人物!
在面对后金军利诱、威逼,他敢孤城守宁远;
在整个黄河以北城池尽失、大明各路军队尽降闯军时,他敢独举明旗、奉明室、尊明帝;
明廷欠关宁军粮饷十四个月,但在收到朝廷诏令后,他敢抛弃吴家三代人攒下的田产、地产等祖业,烧毁关宁军的老巢宁远城,携老扶幼,举城南下,勤王救驾;(注1)
在庄烈皇帝殉国后,他敢与闯军于山海关决战,于战况危急之时,入大清兵营向多尔衮借兵,薙发臂白,联合清军袭杀闯贼,致使神京沦陷,遍地腥膻;
大败闯贼、复君父大仇的消息传到江南后,弘光朝官绅百姓、朝野内外更是举国欢呼,高举“联虏平寇”大旗,遣使北朝,与大清兵商议合击闯军。
在云南军饷枯竭、顺治下令裁兵时,他敢为了自家利益,直接就上了《渠魁不翦三患二难疏》,直言南明未灭,不能裁撤藩兵,摆明了“老子就是不信你!”
在攻打南明时,他在磨盘山遇到大西军主力精锐,在得知被伏的情况下,依然敢跟李晋王决战,结果两败俱伤。
在永历朝灭亡之际,他敢护在那群怒嚎着“我等宁降平西,不降他满清”的汉子面前,跟清军叫板,守住汉人最后一口元气。
在跟着满洲军追杀永历时,他敢当着满洲将军爱星阿的面,借口停下三天,不肯追杀永历,而爱星阿自然也不惯着他,抛下汉军独立追杀。
在云南时候,他又似乎安心当起了清廷的臣子,对治下百姓敲骨吸髓,圈地占田,随后又大兴军事农庄,纵容部下明目张胆地掳掠流民百姓为农奴。
拙劣的施政能力,使滇中米价上涨至孙可望时期的十倍,接近6两一石。
彼时滇中百姓困苦,他却大兴土木营造铜瓦寺,为自己的六十大寿庆贺。
在62岁高龄之际,康熙下旨“三藩同撤”,他怒呼“云南是咱们血挣的”,领着那群嗷嗷叫的汉人,以西南残破之地扰动天下,奏响明末以来汉人反清的最后绝唱。
兵锋所指,百姓纷纷蓄发易服,汉家衣冠重现南国。
吴周兵败,大陆汉家衣冠随之断绝,仅剩郑氏残喘海岛。二年后,郑氏亡,中华大地从此陷入长达两百余年的寒冬与耻辱。
在反清期间,他还创立天下皆知、历经200余年而不衰的反清组织——天地会,被后世天地会会众奉为开山明主。(注2)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在临死之前,他竟然效仿武悼天王,登极建制,即位称帝,为后世文人嘲讽为“伪帝”,笑其“聊以自娱”。
前半生忠君报国,后半生自私利己;战术上的天才、战略上的白痴,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
而吴三桂,也成了后世明派、清派一致谩骂的代表。
唯独以“左”著称的皇汉派没有骂他——因为他反清。
从明派角度来说,总不能骂朱由崧、史可法、马士英、刘宗周这些制定“联虏平寇”国策的朝堂诸公吧。
虽然他们制定的朝堂决策出卖了底层汉人利益,又引起江南奴变,更是间接导致江南百姓被清军大屠杀。
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有出卖大明,史督师更是为了大明而殉国啊!
出卖汉人的黑锅,总不能让制定朝堂决策的中枢大员背吧。
那黑锅推给谁?
肯定是底层具体干活的人啦!
自古以来朝堂错误决策,都是由底层牛马背锅,此乃天经地义!
既然决定让底层背锅了,有谁能背锅?
这个人地位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最好就是武夫,还得是辽人。
为何最好武夫?
总不能是蓟辽总督王永吉吧,那可是文官,是大明地主阶级的自己人!
世人皆知,大明是士绅们的大明。准确的说,是南方士绅的大明!
不然的话,为什么朝堂中枢上,北官、西官寥寥无几,辽籍大员更是一个都没有,这不是明摆着的吗!
大明,是我们南方士绅的大明!
为何得是辽人?
诸君,切莫忘了响彻朝堂那声撕心裂肺的呐喊:
“辽人皆贼也,不可信!”
辽兵月饷1两4钱5分,辽地大米一石才10~12两,仅需戍边7、8个月,就能买上一石米、或者换三担麸糠。
可纵使大明如此恩养辽人,辽人却依然投虏!
甚至还大言不惭说什么“生于辽,走于胡。”
呸,养不熟的狗!无耻!
诸君谨记,谨记啊!
看来看去,江北就只剩一个肯为君父复仇的辽军边将吴三桂了,是他擅自将清兵引进关了,骂他!
毕竟,吴三桂只效忠崇祯的大明,可从来没有向南明历代皇帝效忠过,连“兴明讨虏”的明,都是崇祯皇帝的大明,此举更是令不少明派诟病。
从清派角度上来说,大清对你吴三桂那么好,你吴三桂却不思报国、老老实实当满洲的奴才,不肯当旗人不说,甚至还要造我大清的反!
当旗人,那可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大清五大异姓王,其中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孙可望,统统愿意编入我大清八旗。
甚至连李定国之子都要违背其父“宁死荒徼”的遗愿,入我八旗;
唯独你吴家不知好歹!
自我大清入关以来到鼎立中原,直至剿荡云贵,你吴家自始自终就不编入八旗。
成了大清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编入八旗的汉藩王!
只称臣、做藩镇,不入旗籍,这摆明了就是跟我八旗有隔阂!
只有入了旗,那才是自己人!
有了旗籍,那可是与国同休的铁杆庄稼,多少人求都求不得啊!
连主子赏给你吴家的泼天富贵都不要,甚至吴三桂16岁孙子吴世璠在粮绝兵败时,都宁可穿着汉人天子衮冕自刺而死,也不愿意降我大清。
你们吴家就是贱骨头,祖孙三代,宁可绝嗣,也不肯加入我大清八旗,成为旗人。
哼,你们吴家活该绝嗣!
不好好地当我大清奴才,居然造我大清的反!
更是成了大清统一大陆后,第一个号召天下反清的汉人,也是大清200余年历史记录中,战场上屠戮满洲兵将最多的汉军主帅。
自吴三桂反清始,汉夷各族百姓,掀起了200余年连绵不断的反清浪潮。
最可恶的是,你吴三桂居然还学冉闵自立,在南方汉地称皇帝,与北边满洲天子为敌!
一个皇帝名号,更是让南方汉夷各族愿意支持辽东汉人,硬生生地再撑了三年!
严重分裂了大清和平建设,影响满汉一家亲,实在是罪不可赦!
一个汉贼,何德何能敢称天子?
天下人皆知,自衍圣公奉表始,中华正统皇帝唯有满洲天子!
你一个汉贼,既无衍圣公奉表,又无入主神京执掌神器,竟敢妄称天子,无耻!
从皇汉派角度来说,你只要反清,就是好孩子,至于明不明的无所谓,也别去理他们朱明。
因为建州清兵在你大明士绅眼里不就是自己人吗?
谁是敌人?农民军才是大明的敌人!
要不然,清军举着“为明复仇”口号入关时,你们为什么个个欢庆雀跃,都认为他们是来跟你们一样为了剿灭农民军的?
甚至李自成败亡、弘光政权覆灭时,都一个个默不吭声,直到屠刀伸向你们士绅,才为了自个利益,高呼民族大义的。
在士绅眼中,民族大义就是阶级利益的遮羞布嘛。
再者,东北那地方,实在是太苦了,连抗联都难以坚持下去,你让一群缺衣少食的辽民,替你们南方士绅去死?
你们南方士绅,穿着绫罗、坐在暖阁、吃着便炉、啃着鸡腿、喝着花雕、搂着美妾、把持风评、掌控朝堂,然后打着饱嗝在金銮殿上,大言不惭地指着那群食不果腹的辽东饥民说道:
“哝,那群辽人都是贼”。
你们就这么看不起我们辽东汉人?
这样的大明,保你做甚!
吴三桂该不该骂?
该!骂吴三桂为什么反得太晚,死得太早;骂他犹豫不决,没有直捣中原,错失良机;骂他战略错误,为什么不举着明旗反清,争取拉拢更多的力量反清,等清亡后再把明旗丢一边。
……
吴英雄的脑袋嗡嗡的,他想不到居然穿越成吴三桂儿子,那我反清,天下间又有谁支持我?
我要倚仗什么,来驱使徒众为我所用?
糟了!
现在已经是腊月十五,而史料上记载,是康熙是在十二月廿一日接到吴三桂起兵反清的消息,那就是说……在6天后,老子的好日子快完啦?!
想到这,吴应熊顿时心跳如鼓,手心冰凉,冷汗从额头渗出,眼神透出惶恐不安的神色,身体忍不住地颤抖不止。
不行,绝对不行!
我不能就这么死了!
狗日的满虏,占我中原,窃我神器,害我百姓,绝对不能让他们好过!
原本想着在大清朝躺平混日子的吴应熊,一想到不用几天自己就要挂了,立刻转换了立场站在被后世人骂为“汉奸、汉贼”的吴三桂这边,完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甚至连“勒杀永历皇帝”这事,吴应熊都有理由。
世人皆言吴三桂勒杀永历皇帝,可在吴三桂兵败前,没任何明遗骂他“弑上”。
反倒在他兵败后,世间就出现了此传言。
流传最广的版本,是出自于刘崑之子刘键在康熙五十八年,以父亲笔记再捕以风闻写出来的二三手史料《庭闻录》。
该书有两个著名梗,除了勒杀永历之外,就是后世津津乐道的“冲冠一怒为红颜”。
正经史料居然会记录一个妾侍与几个男人间的情爱纠葛?可后世人却信了,毕竟男女之事嘛,谁不喜欢。
由于《庭闻录》流传极广,也为后世人所知,更将其作为正经史料,反而是永历皇帝亲信、逃缅事件亲历者刘茞所著的一手资料《狩缅实录》却不为世人所知。
刘茞本人不喜吴三桂,吴三桂起兵反清之时,刘茞曾断言“必败”。
而刘键之父刘崑,则是时任昆明府同知,吴三桂起兵反清,刘崑忠于大清不愿依附,为吴三桂所囚。
明派对大清忠臣之子的话奉若圭臬,对真正大明臣的记录,却置若罔闻。
据当事人刘茞所写,永历被抓时吴三桂兵不在现场,在他赶到时发现满洲兵在抢掠永历身边官员的女眷。
吴三桂阻止了,但满洲兵不鸟他,最后,吴三桂只能保住皇亲王恭维的妻子不受侮辱。
并且,由于永历是满洲兵押送,吴三桂担心永历被虐待,尽量靠近在永历身边,甚至还让人为永历帝赶制体面的“三宫衣服盖被”。
最后康熙下旨,让满洲将军爱星阿处死永历,然后故意让吴国贵把永历皇帝带出被羁押的房子。
所有记录至此终止。
而清臣写的内容,是康熙皇帝要把永历带回北京,吴三桂不同意,要求斩首;
然后康熙被迫答应了,而满洲将军仁义,不忍曾经是天子的永历皇帝身首异处,于是吴三桂主动把永历皇帝用弓弦勒死。
明臣写了吴三桂的无奈,清臣写了大清皇帝和满洲将军的仁慈;
你信谁?
若是骂康熙和满洲将军?站在清朝的角度,没错啊。对前朝余孽斩净杀绝,历朝历代的手段罢了。
可若是骂吴三桂,那就不一样了。
那可是能享受到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啊。
后世顾老先生写《南明史》,整句话是“于是,把朱由榔父子和王维恭子抬到门首小庙内,用弓弦勒死”。
怎么死的?皇帝下令,清军干的。
那具体是谁动手“把朱由榔父子勒死”的?
顾老先生书里不说。
为什么不说?
难道顾老先生不知道康熙三十五年《云南府志》上面清清楚楚写着是“吴三桂遣杨珅、夏国相缢永历于篦子坡”吗?
难道他不知道《庭闻录》里写的是“三桂缢永历、复焚其尸、扬其灰”吗?
难道他不知道《清史稿·吴三桂传》上明明白白地写着“三桂执由榔及其子,以弓弦绞殺之”吗?
可顾老先生为什么就是不肯把“吴三桂弑永历”几只字写到《南明史》上去呢?
这可是大清朝廷钦定的标准答案啊,难道他不知道吗?
就是因为他知道,所以才不写的。
因为清廷史料水分太多了!现有遗留下来的史料中吴三桂人格割裂太严重、太假了。
没人能相信,一群西军败将在危难时所能想到的唯一倚靠、能被永历迎入辇中密谈、一个自始至终都不愿意“入旗”的汉藩王,会仅仅是为了向清廷表忠心而去杀永历。
假如,你遇上事被追杀,想找人庇佑,你是找小人还是君子?莫非西军败将们都不懂,故意找小人保护?
假如吴三桂要向清廷表忠心,他会不懂避讳,仍要去永历辇中?
假如吴三桂要表忠心,为什么不入旗籍?他不懂只有入了旗,才是爱新觉罗家的奴才,才是自家人?
我连你给的股份都不要,我还用得着讨好你满清?
明明就很离谱,但出于严谨考虑,顾诚先生只能跳过清朝官方敲定“吴三桂杀永历”这事。
更是把清廷口中的三藩之乱,直接定义为“三藩之变”。
与顾诚先生相同看法的,还有吕思勉先生所著的《中国通史》,直言三藩之变!
包括吴三桂起兵叛清时,清廷也没有拿“勒杀永历”这事来攻击吴氏,包含当时清廷在平叛时的所有信函、圣旨、奏对,都未提及此事。
连世持大明正朔而不坠的东宁郑氏,都不曾提起此事。
反倒是在明郑败亡、大清彻底坐稳江山后,南方几名汉藩王的黑料才被大清“大白于世”,世人方知大清“仁德”,康熙“圣明”。
或许是清廷识大体、讲规矩,讲究打仗堂堂正正,宁可危机四起,也不愿意主动爆对方黑料吧。
嗯,或许吧。
简单来说,明臣、民国、共和国的汉人史官所记录的内容,都对吴三桂杀永历一事持否认、怀疑态度,对三藩反清的行为,持肯定态度。
反倒是清朝臣子的记录里,则是大肆宣扬吴三桂杀永历这事。
乱与变,一字之别。
当然了,主要是站队问题,谁让他成了吴三桂这一派呢。
如果现在他是站在大清这边,他不介意继续编排出段子来黑吴三桂,什么屠杀四川百姓、好食人乳、奸淫明室公主之类的,继续煽动无知百姓来仇恨吴三桂。
若是在大明这边,也不介意抹黑吴三桂。
例如当年在辽东兵强马壮时候不肯降清、在黄河以北城池尽陷仍愿意南下救主,就把他说成是“待价而沽”,想在明、顺、清三家获得更多的利益。
虽然事实上没有半点证据能说明吴三桂有二心,反而所有的资料都在显示吴三桂是大明忠臣,但不要紧,我们可以信口开河啊,就算冤枉他又怎样。
因为绝大多数没执掌过权柄的百姓,根本不知道里面的弯弯道道。
一个部门经理,在公司即将倒闭的情况下,是趁倒闭前拿着公司资产去投敌、再出卖自家老板机密获得的利益大,还是在自家公司完全倒闭、老板自杀后,再去投靠敌人利益大?
枪没响,投过来就是投诚,能谈条件、是自己人,要优待;
枪响了、输了,再过来就是投降了,还有资格谈条件吗?
投诚和投降,能一样吗?
搞笑的是,却有大把人认为,吴三桂是在等明朝倒闭了再投降,这样就能利益最大化。
如果吴三桂一早就准备投降,直接把辽西走廊的堡垒、田地、人口、军队全部献给大清或者大顺不就行了吗?
为什么要抛弃三代积攒下来的土地、家产,再逼迫麾下士兵抛弃田地、房屋,在没有任何补给的情况下,跑到一个没粮、没人、没钱的山海关,再来权衡投降给谁呢?
这样的言论虽然经不起细推,但如果能不用脑子去谩骂吴三桂,真的很爽!
吴三桂就算是忠,也必须得说成奸,因为这关系到他们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难得逮到一个可以使劲骂的人!
后世什么吕思勉、顾诚、林奎成,他们的观点有我的优越感重要吗?
如同后世,只要能获取泼天的流量,调动大家情绪,满足一下不用脑子的优越感,就算信口开河诬蔑一下,又有什么所谓?
无知百姓又能懂什么?
还不是读书人说怎样,就是怎样,不过听风便是雨罢了。
跟后世看视频一样,营销号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根本不会去思考营销号说的内容是真还是假。
这跟古代蹲在路边,听说书先生讲故事的那群人比起来,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甚至不需要欺骗,只需要屏蔽一部分真实信息,转移他们的视线,通过断章取义等信息缺失造成认知差异,让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本该如此”。
例如:刻意忽略辽军缺粮缺饷、仍然戍守边关三十余年的事实。
先忽略普通边军领着1两4钱的月饷、吃不起12两一石的大米、甚至还拖欠月饷这样的事实。
再特意把大明辽饷每年花费五百万这样的事情,拿出来大肆宣扬,误导天下君子皆以为钱都花在辽东军民身上,再充分发挥君子们的想象力,把辽东糜烂、大明败亡的问题强推到辽人身上。
只需要树立一个目标,引导他们的仇恨,满足他们廉价的道德感与正义感,让他们相信自己是代表正义一方,可以骄傲地站在道德高地上,高高在上地批评别人,满足他们优越感就行了。
只要他们怨气消了,自然不会把怨气放到朝廷身上了,大清朝的统治,自然就稳固了。
就像后世嘉庆皇帝查抄和珅。
老百姓并不在乎和珅贪不贪、是不是祸害,老百姓只是在乎抓人,只要抓的不是他们,或者抓的是比自己地位更高的,都会拍手称快。
是汉贼也好,是英雄也罢,都是屁股决定脑袋。
这世上,胜者为王败者寇,是恒古不变的道理。只要能赢,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汉奸?
总不能引清兵入关的边将是汉奸,制定联合清兵、平定李闯国策的君臣们就不算汉奸吧?
同情吴三桂,并说出“包胥借秦兵而获存楚社,三桂借东夷而东夷遂吞我中华,岂三桂罪哉,所遭之不幸耳”的夏允彝算不算汉奸?
这是妥妥地看不起弘光朝野内外的文武官员啊。
贼子?
哪家皇帝不是前朝贼子!
世人皆言三藩之乱,而非三藩反正,都把大清朝当做中原正统是吧?
好,我就乱给你看!
吴家在中华遍地腥膻的情况下即位称帝,却被清朝文人称呼为“伪帝”,只有满洲天子康熙皇帝才是中华帝国的正统皇帝是吧?
好,我就称帝给你看!
汉贼?
你们明清两派,都把我们辽东汉人当贼是吧?
行!
汉贼也是汉,总好过对着满洲天子顶礼膜拜。
东夷丑虏,犹敢践祚以自号,况我中土英雄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