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那过年,是大人小孩共同的期盼。养了一年的猪已肥硕,杀猪过年的热闹景象仿佛就在眼前。那头猪,承载着一家人的希望,也预示着新年的丰盈。
然而,并非每家都会杀猪。卖猪可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当卖猪之时,院子里的劳动力都会来帮忙,几个人齐心协力把猪抬到收猪人的车边,先过称。过称时,大家总要和收猪人争斤论两,毕竟生意人总喜欢在称上做手脚。猪被运走后,大家握着手里的钞票,满心欢喜,仿佛一年的辛劳都得到了回报。
能过年杀猪的家庭,一定是这一年收成不错。在我的记忆中,过年只杀过一次猪。杀猪师傅磨好刀,男男女女齐上阵,把猪赶出来。猪在被杀头前嗷嗷大叫,可没有人理会它的悲哀,大人们和孩子们都沉浸在即将吃到猪头肉的喜悦之中。
杀猪师傅杀完猪后,要割开猪腿吹气进去,就像吹气球一样。褪去毛的猪第一次显得如此白皙,鼓鼓地挂在长长的楼梯上。杀猪师傅开始开膛破肚,第一块肉下来后,女主人赶紧拿到厨房去下菜,为丰盛的年夜饭做准备。
家里摆上几桌饭菜,给隔壁家里也分一碗。猪骨头炖白萝卜海带汤,猪血一碗碗地端上来,这是累了一年后的美味佳肴。肉分好后,该送谁就送谁,新鲜的肉留着过年吃,剩下的肉则做成腊肉,以备来年食用。
过年的女主人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烤烧酒、打豆腐、做血粑、打糍粑,一年的辛劳就为了过年时能吃得开心。大年二十九晚上开始煮砧板肉,小孩吃点砧板肉就去睡觉,大年三十早上五六点就要起床吃年饭,迎接新年的到来。
三十晚上,过大年。过了晚上十二点,就有人放鞭炮祭祖宗。初一清晨一二点开始吃过年饭,吃完后就要赶紧清场,为前来拜年的人准备好茶水和糖果。吃饭时不能说不好的话,父母此时也露出难得的笑容,一家人其乐融融。
大人小孩换上新衣服,带上鞭炮,天没亮就去爷爷家拜年。打着火把或者手电筒,一路放鞭炮,大家忽略了冬天的寒冷和道路的坑坑洼洼。这时,小孩可以领到小红包,可以放肆地抓别人家的糖果和瓜子,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之中。
给爷爷拜完年后,大人们领着小孩们去堂亲戚家拜年。进屋喊声“拜年咯”,就有长辈出来发饼干和糖果。大年初一的中餐一般在一个长辈家吃,大人们留在长辈家聊天,小孩则结伴去院子里拜流年,感受新年的热闹氛围。
挨家挨户去拜年,弄到的糖果把口袋都塞满了。到处都能听见鞭炮噼噼啪啪响,中午了,小孩就主动去长辈家占位置吃饭。鸡肉、腊肉、鱼肉、豆腐、冬笋都是大碗大碗地上桌,很少有青菜,毕竟吃了一年的青菜,谁还想在过年时吃呢?
初二,女婿要去岳父家拜年。这天全家人穿着新衣服,带着国公酒和红糖去外公家拜年,自然是热热闹闹、噼噼啪啪。表兄表妹都来了,女人们好不容易回次娘家,也轻松一下。初二一般要给妈妈的所有长辈都拜年,有时中餐在外公的兄弟家吃团圆饭,满院子都是酒席。外公家里阔绰,厨艺精湛,在他家可以吃到很多新鲜菜。女婿们聚在一起打牌聊天,小孩们则四处流串放鞭炮、抓泥鳅、打群架,好不热闹。
晚上在外公家聚餐,小孩子吃饭都是抢菜吃,手脚慢的只能吃剩下的肥肉。晚上舅舅会留女婿过夜打牌,而女人们则要回家去招待夫家的客人。
初三,舅舅来出嫁了的姐妹家拜年;初四,轮流去其他阿姨家聚餐。一般初七不出门,据说出了门也会折回来。玩到正月十五,家里有去世的亲人,前三年是在正月十五前挂青,因为过了年打工的人要外出打工,只有来年年底能回来。家里的那头猪肉也消耗得差不多,就剩下几块腊肉等着双抢来解馋。
这是三十年前过年的味道。现在过年没有那么热闹,杀猪也不再是令人激动的事情。一般是在外工作的子女回家来扫农货,过年也不用起那么早吃过年饭,院子里的小孩也不稀罕别人家的糖果,轻轻松松地过年。走过了贫困,年味却留在了记忆里,成为心中最温暖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