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态度对了,学习就稳了
- 李波
- 1978字
- 2025-02-24 17:34:41
新学期,怎样“开局”才能让成绩飞跃
每到新的学期开始的时候,都会有家长来问我,到底怎样管孩子,才能在新学期提高孩子的成绩和排名?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家长们先回想一下,去年九月孩子开学的时候,很多家长也发现了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希望新学年开学之后,孩子能把这些问题解决。那么,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孩子的这些问题解决了吗?
我觉得,大多数问题并没有解决。为什么会这样呢?核心原因在于,我们想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却并不清楚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这样即使花了很多的时间、精力、金钱,最终也只能原地踏步。如果一个孩子在初一是名中等生,升到初二的时候他往往还是中等生,升到初三的时候,他的成绩和排名大概率依然不会有任何变化。孩子的问题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很多时候甚至一年到三年都没法解决。我们在看待孩子学习问题的时候,常常无法找到这些问题的根源,也就没法对症下药。所以,要想让孩子在新的一年当中有所成长,就必须清楚孩子的学习到底在哪里出了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背后的症结。
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问题的症结确实不太好找,即使分析这些问题,也未必能分析到本质。这里我给家长提供一个分析问题的大方向,顺着这个方向基本能够找到孩子问题的根源。分数反映了孩子在学校里呈现出来的状态,分数的高低取决于孩子在有限时间之内的解题能力。
有的家长对我说:“李波老师,这一点我看到了呀,所以我经常告诉我的孩子要多刷题。”逼着孩子多刷题,是很多家长和老师抓学习的惯用办法。在他们看来,孩子为什么学不好?就是因为刷题太少。好像只有通过多刷题,才能把所有的问题解决了。但是,我通过观察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学习差并不是刷题少导致的。不是因为他不想多刷题,而是他不能多刷题。能够多刷题的孩子在人群当中不超过20%,很多时候只能占到10%以内。换言之,10%的孩子刷100道题的时候,大多数的孩子可能50道题都刷不了。所以,我们需要从刷题这个点,再往下深挖。
为什么这10%的孩子的解题能力会比那90%的孩子解题能力要高呢?因为他们对于老师在课上所讲解的知识,理解的程度不一样。我经常给孩子们讲,一个人对于老师上课所讲解的内容的把握有四个层次,分别是:了解、理解、掌握、运用。大多数孩子仅停留在理解这一层次上。如果问孩子:“今天老师上课讲的东西你能听懂吗?”大多数孩子都说自己能听懂。然而,能听懂仅意味着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有所感知,达到这一水平的通常属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如果一个孩子认为自己与老师的思路一致,那么他的水平高于中等水平的学生。一个孩子要想把题刷到位,必须让自己对老师讲解的内容达到“掌握”这个层次,最好能够达到“运用”的层次。
为什么孩子们听同一个老师讲课,有的能熟练掌握老师所讲的内容,而有的孩子还懵懵懂懂,只能处在理解的层次,或者只能达到了解这一层次呢?为什么同样听了一堂课,孩子们都说听懂了,但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却不同呢?我认为,这主要取决于孩子的思维能力。那么,孩子的思维能力能培养吗?如果可以培养,又该如何培养呢?其实,对于培养思维能力,大多数人是无从下手的。一个孩子的学业从分数到解题能力,再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父母很难直接帮助孩子解决,只有学校的老师能帮助孩子。所以,家长只是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没有具体的解决办法。
那么,思维能力弱的孩子,真的没法改变了吗?如果我们再深挖一下,就能够找到解决办法。一个孩子的思维能力取决于什么?取决于这个孩子的品质和心性。
孩子的品质和心性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衡量:第一,他能否将心思安定下来;第二,他做事能否脚踏实地;第三,他能否沉下心来去做简单而具体的事;第四,他能否在正式的场合表达严肃的问题;第五,他能否张开双臂拥抱这个世界。通过20年的教育教学,我发现如果孩子能够做到这五个层面,他的思维能力通常很强。当思维能力到位了,他对知识的理解层次往往较高,解题的水平也不会很差,最终表现在考试分数上就会很高。
我经常让家长回顾自己上学的时候,成绩特别好的孩子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品质、心性极其到位的孩子,这些孩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成熟。他们的思想深刻且精神单纯。当一个孩子的品质心性发展得较好时,那么他通常会是一个思想深刻、精神单纯的人,在学业上的表现也较为出色。
还有另外一种孩子,看上去极其单纯。他上初三的时候,你感觉他的心性像是小学生。他上高三的时候,看上去像是上初中的孩子。这种孩子往往需要智力条件特别好,在学习上的表现才会很好。
第一类孩子的智力条件不一定占优势,但他们心智成熟,成熟的原因在于具备了良好的品质、心性。所以,在新学年开始之际,父母最应该关注的不应是孩子的考试成绩、解题能力、知识理解水平或是思维能力,而是孩子的品质、心性。家长应该关注孩子能否将心思安定下来,脚踏实地。既能“进”得去,也能“出”得来,还能打得开。这样一来,孩子在新的学年里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