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前言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原名上海卫生出版社)自20世纪50年代成立后,就非常重视祖国医学古今医药书籍的出版工作,发行了为数众多的中医药著作,深受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欢迎和赞誉。今次为了证实秦汉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虽然成书年代较晚、但内容亦是源于秦汉时期医家用药经验的《神农本草经》四部中医文献,都是源于临床实践经验、进而予以总结而成的经典著作,并且对现代医家临床治病依据“理、法、方、药”四个步骤进行治疗,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决定筹组四书的临证发微系列书籍,借以引起广大从事中医事业人员的重视,进而深入研究、发扬中医药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博大精深的内涵,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荷蒙青睐,邀约担任《神农本草经临证发微》的撰写工作,既感不胜荣幸,又恐难符厚望,只能勉力而为,以期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关于《神农本草经》的书名问题,尚志钧等所撰《历代中药文献精华》(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在“上编 本草概要·第三章 草创雏型期·二、本草主流”中,明确指出“《神农本草经》最早记录在梁·阮孝绪《七录》之中”(P.18),但在“中编 本草要籍·第一章 南北朝以前·一、《神农本草经》著录”项下却又自我否定,称“阮孝绪《七录》中,载五种《神农本草》、九种《本草经》”(P.146)。既说明《七录》并未载有以《神农本草经》为名的书籍,更说明《七录》只载有五种《神农本草》、九种《本草经》,而且可以肯定这14部著作不仅书名不同,而且内容亦必互不一致,不能认为它们都是现今通称的《神农本草经》。正式见到以《神农本草经》为名者,最早是在李时珍《本草纲目》(简称《纲目》)中,该书“序例上·历代诸家本草”第一部书就是《神农本草经》,之后又在“序例下”中列有“《神农本草经》目录”,此一目录中的上、中、下三品药物,经与顾观光辑本互校,所收药物的药名及排列次序均完全相同,仅有14味药的药名不相一致,如《纲目》名之为慈石、葈耳、栝楼、玄参,而顾本称之为磁石、葈耳实、栝楼根、元参等,其中慈石、玄参二药性味主治二书均同;唯葈耳实《纲目》主治多出“膝痛”二字;将栝楼根附于“栝楼”之后,称“栝楼”源于《本经》、栝楼根未注明来源,但性味、主治则又两者相同。说明两书虽然源于不同版本,但内容却并无大的差异。

《神农本草经》书名虽然最早见于《本草纲目》,但是其中内容却是陶弘景将汉魏时期医家所撰多种药物著作通过“苞综诸经、研括烦省”而来,亦即将魏晋医家临床用药经验进行整理归纳所成,代表了这一时期医家对药物性能、主治病证的认识水平,虽然晚于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却略早于汉末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因而将其列为中国古代四部医药经典著作之一,完全足以当之,并无逊色之处。

但由于时代的进展,人们对药物的认识亦日趋广泛和深入,因而一方面新的品种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有些药物又被淘汰。在增加新品种方面,唐《新修本草》就已收载844种,宋《证类本草》收载1 558种,明《本草纲目》收载1 892种,1977年出版的《中药大辞典》收载5 767种,1999年问世的《中华本草》更是高达8 980种。与之相比,《神农本草经》中所载药物,经粗略点计现今仍为临床常用或较常用药共有187种(上品74种、中品76种、下品37种),其余178种已退出中药学著作,其中有的药物如雚菌、屈草、青琅玕等现今已不知究为何物了。

又由于汉魏时期道教已经兴起、加以陶弘景也是道家信徒,因而《神农本草经》难免掺杂道家学说的内容,认为很多药物具有“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等效能,尤以“上品”尤为突出,在120种药物中仅石钟乳、巴戟天、黄连、黄芪等9种药中未予提及外,其余111种药均有表述,甚至还说太一余粮“久服……轻身,飞行千里,神仙”;此外,在中品药中也有涉及,如称雄黄“炼食之,轻身,神仙”,雌黄“久服轻身,增年,不老”,水银“久服神仙,不死”等共29种药;下品除铅丹、莨菪子两药仍能“久服通神明、轻身”外,着重指出各药有“杀鬼物老精,逐不祥邪,治鬼疟、鬼毒”等作用,计有常山、蜀漆、芫花、商陆、狼毒等19种药;加以中品还有牛黄能“除邪逐鬼”、露蜂房能“主癫疾鬼精”,共为21种药。总计全书有以上三个作用的药物高达163种,占总药数的44.66%,完全是受时代局限性的影响,应该予以分析、予以扬弃的。

此外,《神农本草经》还存在所载药物的性味、功能和主治病证与现代中药学专籍并不一致的地方,如干地黄“除寒热积聚,除痹”、龟甲“主……破癥瘕、痎疟”、磁石“主周痹风湿、肢节中痛”、紫菀“主……去蛊毒、痿蹶”,甚至还说桑螵蛸“利小便水道”等,除干地黄、龟甲二药现今临床或许还可作为辅助或反佐之品予以应用,一般并不作为主药外,紫菀、磁石二药是不会用以治疗风湿痹痛、痿蹶病证的,至于桑螵蛸更是补肾缩尿,用治尿频、遗尿病证的要药,与《神农本草经》所说恰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了。所有这些论述,都是反映当时医家对药物功能的认识水平,不能苛求于1 500年(陶弘景生活于公元456—536年)乃至1 800年(东汉,公元25—220年)以前的医药家。盖每一药物的性能、主治病证的确定无不是在相当岁月里经过无数次反复实践、仔细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何况《神农本草经》还记载许多正确的内容,如麻黄定喘嗽、海藻愈瘿瘤、常山截疟疾、射干疗咽痛、藁本除头痛、狗脊舒腰强、茵陈退黄疸、黄连止肠澼、牛黄息热盛狂痉等无不源自是书而确有卓效,则古代医家经验又何尝我欺也。余不敏,历年临床亦有取用《神农本草经》药物进行治疗,使之病去告痊者,现初步选出80例汇之成册,借以证实《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现今临床仍有用武之地。惟是一己之见,且为数尚少,聊作抛砖之举,尚企海内同道赐以指教,则不胜感荷!

叶显纯

2006年10月草于沪渎愚或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