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为医学临床培训教程
- 白波 杜怡峰主编
- 2616字
- 2025-03-14 21:06:45
第二节 行为调节
维持机体“稳态”的生理调节有多种不同的方式,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免疫调节、行为调节等。
一、经典生理功能调控方式
1.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
是体内最经典、最重要的一种生理调节方式。它是通过神经系统的复杂活动实现的。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感受器通过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转化为神经冲动,后者沿传入神经纤维传入神经中枢,中枢对传入信号分析、总和、整合,做出反应,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改变效应器官的活动。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射对人类更具有适应意义。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快速,调节精细且准确,作用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
通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对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进行调控的调节方式称为体液调节。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主要是指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以及人体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体液调节的方式包括远距分泌、旁分泌、自分泌和神经分泌等。
体内的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大多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控。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体液调节实际上是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是反射传出通路的一种延伸。这种复合的调节方式称为神经-体液调节(neuro-humoral regulation)。体液调节的显著特征是作用比较缓慢,但作用广泛且持续时间长。
3.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由细胞和组织器官自身特征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为自身调节。它是一种不依赖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方式。自身调节的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调节影响的范围也局限。
4.免疫调节(immunoregulation)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共同组成。免疫调节是指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系统内部各细胞之间、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之间、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助、相互制约的网络体系,使机体的免疫反应、免疫应答维持在适度的范围。近年来,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系统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受到高度重视。免疫调节的调控范围宽泛,发挥作用相对缓慢和持久。
二、行为调节和行为调节的方式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快速发展,行为方式对大众健康的重要性受到高度关注。行为调节与前述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经典方式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严格区别。
(一)行为调节的基本概念
行为调节(behavioral regulation)是人们通过行为活动或行为方式的改变,调节机体生理和活动规律,对机体健康或疾病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调节方式。
(二)行为调节的方式
行为调节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调节的重要方式之一。行为调节包括本能行为调节和习得行为调节两种方式。
1.本能行为调节
是正常生理功能调控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人体在不同环境中采取不同的姿势和活动方式来调节体热平衡的过程称为行为性体温调节。行为性体温调节是在自主神经系统生理性体温调节基础上,人体在更大范围内调控体温的一种更加有效的调控或补充。睡眠和觉醒是人体的重要本能性行为调节,科学、规律、良好的睡眠是机体保障精力恢复、体力恢复和正常免疫功能的前提条件。
2.习得行为调节
又称社会行为调节,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对机体疾病的发生、转归都发挥重要的作用。通常个体的不良生活习惯或行为方式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恶性肿瘤等常与吸烟、酗酒、缺少运动、紧张情绪等行为因素有关。同时,健康、科学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健康水平。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明确提出心理平衡、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是人类健康的“四大基石”。心理平衡、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都属于行为调控的范畴。机体行为调节的特点是需要通过反复训练实施,其灵敏度相对较低,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
三、精神药物与行为调节
临床上治疗精神、心理、行为障碍的方法包括化学药物、行为治疗(干预)、心理调控和康复疗法,从而使患者从生理、心理、社会等不同层面得到医护。
(一)精神药物的定义
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并改善人的病态行为、思维、心境的药物属于精神药物(psychotropic drug)的范畴。它对精神、心理、行为活动有特殊亲和力,是可以有效控制某些精神和心理症状的一类药物。自20世纪50年代第一种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问世以来,精神药物在改善和矫正病理性思维、心境和行为,促进患者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复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临床工作中常用的精神药物分为抗精神病药、抗躁狂药、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四大类。
(二)精神药物和行为调节
1.精神分裂症与抗精神病药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以思维、情感、行为之间不协调,精神生活与现实脱离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常见精神行为障碍性疾病。临床上将精神分裂症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精神分裂症以阳性症状(如幻觉和妄想)为主,Ⅱ型则以阴性症状(如主动性缺乏、情感淡漠)居多。抗精神病药物又称强镇静剂或神经阻滞剂,主要用于治疗Ⅰ型和Ⅱ型精神分裂症,也用于治疗其他精神类疾病。
国内临床上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有氯丙嗪(冬眠灵)、奋乃静等,这些药物以影响多巴胺受体功能为主;第二代抗精神药物种常见的有氯氮平、奥氮平等,对5-HT的影响大于对多巴胺的影响,有较强的抗精神病作用,少见运动系统不良反应。
2.躁狂症与抗躁狂药
以情绪高涨、烦躁不安、活动过度及思维、言语不能自制为特征的一类精神行为障碍性疾病称为躁狂症(mania)。目前认为,躁狂症是儿茶酚胺类递质过度活化引起的。抗躁狂药物的作用以稳定情绪、调整情感障碍为主,也称情感稳定剂。临床常用的抗躁狂药物是碳酸锂,但是其作用机制并不清晰。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对躁狂症也有一定疗效。
3.抗抑郁药物
又称情感调适剂,指主要用于治疗抑郁性精神障碍的一类药物,通常对正常人的情绪影响不明显。目前治疗抑郁症(depression)的药物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四环类抗抑郁药和5-HT再摄取抑制剂等。
目前认为,抗抑郁药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神经递质的再利用、再摄取。人长期用药可降低受体的敏感性,增加神经末梢释放5-HT,起到抗抑郁作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物能够阻断去甲肾上腺素(NE)和5-HT能神经末梢对NE和5-HT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而改善抑郁症状。
4.抗焦虑药物
以焦虑、紧张、恐惧为主,伴有一系列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和以运动不安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称为焦虑症(anxiety)。焦虑症通常包括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种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呼吸困难、心悸、口干、尿频、尿急、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表现。焦虑并非实际威胁所引起的,一般其紧张程度与现实情况不相称。抗焦虑药以苯二氮䓬类药物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