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院前急救的基本特点
院前急救是一门独立的临床医学学科,与医院内急诊科的工作不尽相同,有以下特点。
一、病种繁多
多学科、跨科别、跨系统、跨专业,均未经分诊、筛选,如急性心肌梗死、张力性气胸、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脑血管病、小儿高热惊厥、急产、严重损伤等分别属于各科、各系统的急症,要求急救人员专业知识广博。
二、病情急骤、瞬息万变
如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突然发生心室颤动、急性脑血管病的患者突然发生窒息等,要求急救人员业务水平精深,经验丰富,反应迅速,判断准确,处理果断,技术操作得心应手。
三、突发性强,时间紧迫
各种急症,尤其是灾难性事故,均无法预料,发生突然。如心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重症哮喘、某些急性中毒、大动脉损伤破裂出血、重要脏器损伤等,再如车祸、火灾、塌方、爆炸等。挽救生命的“黄金时间”往往就在数分钟之内,要求急救人员尽快抵达现场,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医学最高原则。
四、伤员众多、伤情严重而复杂
灾难性事故往往出现大批伤亡,如空难、矿难、塌方、火灾等;多为多发伤、复合伤,要求急救人员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团结协作、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五、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恶劣
如环境狭窄、纷乱、黑暗、危险、颠簸等,如抢救落入化粪池的患者等;再如检查、救治手段远不如院内条件,使得现场诊断、抢救、护理的难度增加,要求急救人员适应能力强,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尽力争取在各种恶劣条件下做好急救工作。
六、流动性大
各种伤病发生在医院以外的任何场合,如地面、空中、水上、地下,其中以地面救护为主,如家庭、街头、公园、野外、商场、公共卫生间、工厂、工地、矿山等,要求急救人员不分昼夜、无论饥饱、风雨无阻、随时准备迅速抵达患者身边。
七、风险性高
(一)较大的技术风险
患者病情往往十分危重、复杂,瞬息万变,一般很难得到上级医师的即刻现场指导。
(二)人身伤害风险
急救人员常常需进入毒气泄漏、火灾现场、塌方现场、刑事犯罪现场等各种危险环境,或遇到精神病患者、酗酒者,救护车本身发生交通事故等;因交通拥堵救护车不能在数分钟内抵达患者身边,引起家属不满,导致纠纷;另外,整个抢救过程完全暴露在家属面前,有时直接受到家属干扰,或因患者病情过于危重而抢救无效时,家属难以接受而引起纠纷。上述均要求急救人员必须树立和加强沟通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接触各种传染病
可能接触包括霍乱、肝炎、肺结核、艾滋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非典”)、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各种传染病患者,常常接触到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
八、艰苦性及劳动强度大
如奔赴现场要经受救护车辆颠簸;携带沉重设备登攀高层楼房或徒步长距离行走、搬运患者等,要求急救人员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强健的体魄。
九、急救人员少、任务重
通常只有2名医护人员,如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既要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心脏电击除颤、人工通气,又要建立给药通道、用药、进行心电监护等,还要应对周围的各类人员等。医护虽有明确分工,更要密切配合,要求急救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积极主动、分工合作。
十、社会性强
工作范围往往超出医学领域,在现场有时要同时与社会各界人士打交道,如患者家属、邻居、同事、事件目击者、围观者、警察、媒体、犯罪嫌疑人、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等。急救人员应该不卑不亢、真诚、亲切、富有同情心,及时向患者家属、单位领导及相关医院等有关人员如实交代病情,并努力做好解释、安抚等工作,尽量满足人们的合理要求,赢得理解、信任、支持与合作,这也是减少纠纷、顺利进行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保障之一,要求急救人员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应变能力。
因此,急救人员必须具备思想、道德、人格、心理、性格、气质、身体、意志、文化、教养、知识、技术、经验、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良好素质条件,才能胜任院前急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