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口咸

7.口咸非肾亦昭然

中医根据五行学说,认为口咸属肾。

案1 口咸补肾有效

于男,34岁,2007年5月4日就诊。患者口咸而酸,伴腰膝酸软、背痛,常易感冒,有长期饮酒史,体胖;舌嫩红、苔白腻,脉细弦。口咸属于肾亏而兼有湿滞;治疗当以益气补肾、化湿。

处方:

黄芪30g,黄精30g,杜仲15g,续断12g,怀牛膝30g,威灵仙12g,苍术12g,白术12g,木瓜12g。7剂。

二诊(5月11日):

患者药后口咸酸感并腰膝酸软症状消失,因仍有背痛,后改用他药调治,2周后背痛亦消失。

《张氏医通》云:“口咸,肾液上乘也。”故口咸多责之于肾。本例因肾虚影响水液蒸化,兼酒湿之体,致使湿阻于体内,当以补肾益气化湿为治。方中黄芪、黄精益气补脾;苍术、白术健脾化湿;木瓜化湿和胃、舒筋活络;杜仲、续断、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配以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太平圣惠方》以威灵仙单味治疗腰脚疼痛。诸药性味皆温,具有益气补肾、健脾化湿之功,故口咸及其他诸症得除。

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凡是口咸均应从肾论治呢?非也!

案2 口咸补肾未必有效

邹女,56岁,2009年6月26日就诊。主诉:口咸已有4个多月。口咸甚,甚至需用白开水漱口以图缓解。在他处多方求诊,服用逍遥散、甘麦大枣汤等类方剂无效。伴头晕,腰酸,夜尿频繁2~3次,两下肢胫骨前浮肿,睡眠欠佳,舌淡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细弦。2003年行乳腺癌手术。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子宫肌瘤。口咸并眩晕、腰酸、夜尿频繁、两下肢胫骨前浮肿,综合以上病情,似可判为肾虚。治疗以补肾为主,清热利湿为辅。

处方用济生肾气丸和知柏地黄丸加味:

生熟地各25g,山药15g,山茱萸12g,茯苓15g,丹皮12g,泽泻12g,车前草15g,川牛膝15g,黄柏12g,知母12g,淡竹叶10g,橘皮12g,7剂。

二诊(7月3日):

腰酸好转,夜尿亦减少至1~2次,下肢已不浮肿,但口咸减轻不明显,头晕、睡眠欠佳依旧,又添诉胃脘痞堵。原方去淡竹叶,加枣仁30g,枳壳12g,木香12g,7剂。

三诊(7月10日):

服药已2周,口咸减轻仅约三成,仍整天觉口中咸,但已不需用白开水漱口以缓解,腰酸进一步减轻,夜尿2次,下肢不肿,仍头晕、睡眠欠佳,近日又觉舌热烫,时脐下胀痛,午后矢气多,胸骨后痞满。济生肾气丸和知柏地黄丸加白芍30g、半夏12g、甘草12g、瓜蒌皮12g、蒲公英20g,14剂。后经询问,口咸并没有进一步减轻。

以上案例病机基本属于肾亏,加之口咸,采用补肾为主方药进行治疗并无大误。从治疗结果来看,补肾的确减轻了肾虚的表现,唯独对口咸效果不著。这就不禁令人产生怀疑:难道口咸必定属肾,非要从肾论治不可吗?

案3 口咸不补肾未必无效案

刘女,59岁,2009年3月24日就诊。主诉:口咸并感黏腻。夜间舌麻、手足麻,夜寐噩梦,头及右肩背痛,胸闷气短,喜叹息,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弦。症状多样:一是口中黏腻、舌苔白腻,提示湿浊中阻;二是夜间舌麻、手足麻、头及肩背疼痛,既可提示气血失和、脉络痹阻,也可提示痰滞经络,而后者与前湿浊中阻在病机上有内在相通之处;三是胸闷气短、喜叹息、噩梦多,既可提示肝气郁结、心神不宁,其中胸闷也可提示痰浊内蕴,而后者与前湿浊中阻在病机上也有内在相通之处。无论如何,痰湿内阻是其主要病机;虽然口咸,并无半点肾亏迹象。治疗当以化湿祛痰立法;处方应从平胃散、二陈汤、小陷胸汤、瓜蒌薤白白酒汤、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类方中寻药。

处方:

苍白术各12g,厚朴12g,橘皮9g,茯苓12g,半夏12g,藿香12g,佩兰12g,砂蔻仁各3g,生熟薏苡仁各15g,胆南星12g,石菖蒲12g,黄连6g,瓜蒌皮15g,薤白12g,郁金12g,芦根30g,川石斛30g,川芎30g,牡蛎30g,龙骨30g,7剂。

二诊(4月7日):

服药之后,上述诸症均减。服一剂,即觉口不咸、口中不再黏腻,他如舌麻、手足麻、胸闷气短、叹息、头痛、噩梦等症均减轻。因疗效明显、痛苦减少,自行停药。今因右肩连及上臂、耳、面颊部疼痛前来再诊。原方去芦根、龙骨、牡蛎,加细辛3g,地龙12g,鸡血藤30g,桑枝30g,7剂。此且表过不提。

仅服一剂药,口咸顿消,口中不再黏腻,奇效喜出望外,得益于病机分析及选方用药正确。本案口咸与口腻一起出现,经化痰湿后口咸与口腻同时消止,强烈提示痰湿可致口咸,化痰湿可治口咸。

反思案2的诊治经过,患者两下肢胫骨前浮肿、苔黄腻也提示体内存在痰湿,甚至眩晕也不可排除痰湿作祟的可能性。如果对该案也结合采用化痰祛湿的方药进行治疗,说不定会有效果。

再看案1,该男本是酒湿之体,之所以经治后口咸有效,也可能是因为在补肾的同时未忘化湿之故。

由此可见,仅仅根据五行学说认为“口咸属肾”,至多只是为临证提供了一个大概的判断方向,绝对不能机械化和公式化。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口咸与痰湿有关,非独属肾,此已昭然。

长期以来,一些中医基础理论浸淫于简单的线性思维表达方式。中医学术界也存在以下情况:如果在某种理论指导下临证取得了疗效,便有可能夸大了这种理论的真理性和普遍性;另一方面,如果在某种理论指导下并没有得到疗效的重复和验证,则要么不去反思反省,要么噤若寒蝉而沉默不语。这应该引起我们这一代中医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