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沿着食管逆行向上导致的一系列损害。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高,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疾病之一,且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包括烧心和反酸等典型反流症状,嗳气、胃脘胀满或疼痛、胸骨后疼痛等不典型反流症状,还有咽喉、气管、肺、心脑血管、口腔、耳、目、鼻等食管外的症状。长时间反流可能导致食管腺癌以及严重的消化道外疾病,如慢性顽固性咳嗽、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综合征、肺气肿、肺纤维化、声带息肉、喉癌、鼻咽癌、听力损伤等。

医学发展到今天,胃食管反流病领域仍然面临着“两难”困境,即诊断难和治疗难。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检查或监测手段可以作为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金标准”。有典型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比较容易确诊。但是,对于不典型症状特别是以食管外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患者,被误诊的情况十分普遍,有些患者甚至被误诊长达几十年。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是另一个难题。胃食管反流病本质上是一种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从理论上讲,改善胃肠动力的药物应该是首选,也是根本解决之道,但到目前为止,已有的促胃肠动力药物治疗反流并无明显效果。除少数可以手术治疗外,以奥美拉唑为代表的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抑酸治疗是临床一线疗法。但由此导致的诸多问题不可忽视,特别是那些PPIs治疗无效的,往往被冠以“难治”之名;部分患者因无任何治疗措施可用而被称为“治疗空白”。长期误诊且得不到有效治疗,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导致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还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笔者从2008年开始接触第一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从此专注于该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2012年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专科合作,在北京广济中医医院创建针灸诊治胃食管反流性哮喘专科门诊,2019年在江苏省常熟市中医院建立全国首家中医(针灸)诊治胃食管反流病专科门诊,接诊了大量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这些患者很多都服用过中西药物,也有一些患者属于手术后反流的。十余年来,笔者带领研究生团队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古代文献、发病机制、症状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研究,特别是对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典型反流症状以及食管外症状进行专门研究,共指导20多名研究生完成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硕士学位论文,在专业杂志发表60余篇胃食管反流病文章,提出了“微反流”(slight reflux)的发病机制说和“见酸不治酸”的治疗新理念。针对现行中医胃食管反流病诊疗共识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参与撰写“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中医部分。2020年主持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项目“针灸临床实践指南:胃食管反流病”,这也是世界上首部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的临床指南。

通过这些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思考,笔者体会到,中西医结合诊治胃食管反流病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既可以汇通中西医之所长,又守正创新。

一方面,通过现代医学对人体结构和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方面的认识,可以重新诠释中医部分经典理论。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籍中相关内容十分丰富,在诊疗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但由于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并且一些症状具有特殊性,如果不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仅仅依凭传统中医理念,很容易误辨误治。其原因与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理论有关。如反酸的病位和寒热性质之辨,依据五脏五味理论,易将反酸病位归于肝;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易将反酸定性为热。在现有中医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指南”和“共识”中,一般都将肝胃郁热作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第一个证型。而且,胃食管反流临床试验研究也多以肝胃郁热证型为主,然而临证所见,多数反酸都是因为脾胃气虚、脾胃虚寒或痰湿阻滞,而肝胃郁热者相对较少。再以反流导致的五窍病症为例,胃与口、鼻、耳、眼在结构上直接相通,胃食管反流物能直接作用于这些器官,引起多种五官疾病,如果单凭五脏五窍理论,容易误辨这些病症的病位。而从胃食管反流角度解读胃与五窍的关系,不仅是对中医五脏五窍理论的有益补充,也可进一步诠释“九窍不和,都属胃病”(叶天士语)的理念,为从中医学角度诊治胃食管反流导致的五官疾病提供理论支持。

另一方面,中医可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两难”提供解决方案。在诊断方面,可以发挥穴位压痛辅助诊断作用和整体辨证的优势。我们在临床中发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督脉上背段的压痛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对这些部位的按压探查,可以对疑似胃食管反流的病例进行初步筛查,特别是那些无典型反流症状和以食管外症状为主的患者。临床中还发现,有些患者症状高度疑似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检查或者监测结果却不符合现有诊断标准,但从中医对整体的症状和体征分析,仍然可以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主要病机为胃气上逆。这是一种介于正常与符合现有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之间的微反流状态,需要结合中医理论,是中医特色所在。在治疗方面,要坚持中医治病求本的理念,不能见酸治酸。由于食管及胃肠动力的调整十分复杂,迄今为止,尚未找到一种理想的可调整胃肠道动力的药物或其他手段,所以不得不采用抑酸治疗策略,而抑酸药物仅能降低反流物中的酸度,对反流本身没有作用,是治标。这种治疗手段与发病机制相悖,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治疗困境,也是胃食管反流病难于治疗的关键所在。针灸对人体具有整体、综合、双向调节作用,并且安全无不良反应,在调整胃肠道动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针灸调节胃肠动力,使胃内容物自然下行,不治酸而酸自止,所谓的“难治”就将变为“易治”,正如《黄帝内经》所说:“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本书共6章。第一章从现代医学角度介绍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反流分类、常见食管外症状的鉴别诊断和主要干预措施。第二章介绍中医有关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名、古代医籍中与反流有关记述、病机分析、病位与病性的辨证、微胃食管反流的辨证、基本证型和治疗策略。第三章主要介绍按压背部穴位诊察脏腑疾病的历史和机制、按压督脉背段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方法、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督脉背段压痛规律。第四章主要溯源针灸治疗胃腑病症,介绍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处方、适应证、操作方法和选穴依据等,食管外症状的配穴和针刺方法,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典型症状、不典型症状和食管外症状的验案分析,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特色。第五章介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刮痧、拔罐、放血、耳穴压丸等外治方法。第六章介绍具有中医特色的胃食管反流病预防和调理方法。

本书是笔者十多年来研究胃食管反流病的一个总结,也是笔者所带研究生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张陪、李昕、潘炜炳、唐秋双帮助整理了部分资料,周娟帮助编写了第四、五章中的大部分内容。李丽安绘制了精美的插图。以针灸为主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专著在国内外尚无同类出版物,是首次尝试。在编写过程中,笔者力求做到中医与西医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辨病与辨证结合,专穴与专病结合,治疗和预防结合。穴位按压辅助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方法无创安全,可操作性强,除了针灸医生外,全科医生以及消化科、耳鼻喉科、呼吸科、心血管科等专科医生经过培训也可以掌握,适合临床普及推广。

本书稿能够顺利完成并整理出版,感谢北京广济中医医院王志华院长和江苏省常熟市中医院唐键院长对针灸诊治胃食管反流工作的鼎力支持,感谢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郭盛楠女士在编写初期对编写内容和体例所做的工作,感谢人民卫生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最后,诚挚感谢信任我们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正是从他们身上学习和加深了对胃食管反流病复杂性和特殊性的认识,也深刻体会到针灸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价值。

书中疏漏之处,敬请同仁与读者斧正,不胜感激!

白兴华

2022年8月于北京龙湖好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