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妇幼健康知识科普丛书:0~5岁儿童健康指导手册
- 毛萌主编
- 1752字
- 2025-03-14 23:38:54
3.出生后第一个月常见生理现象与问题
照顾新生宝宝,您可能会发现一些特别的情况,但下面的这些情况是新生儿的一些常见生理现象,大多不用过于紧张。
(1)生理性体重下降:
足月宝宝在生后的最初几天体重会下降,甚至下降的重量是出生体重的10%,在第5~6天降到最低点,一般会在第7~10天恢复到出生体重,称之为生理性体重下降。这是因为初生的宝宝身体里水分比例比较大,在刚出生的初期水分丢失明显,尤其是经剖宫产分娩的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在生后第一周往往体重下降得更多一些。但如果体重下降过多应该寻求保健医生的帮助,评估完整的喂养过程及方法,为妈妈提供持续的哺乳支持以及必要的干预措施。
(2)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因为胆红素生成较多、血浆白蛋白联合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较差等原因,胆红素易在体内积聚引起皮肤、巩膜的黄染,当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就可有肉眼可见的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现象。当胆红素水平短暂且正常地升高时,这种黄疸称为新生儿良性高胆红素血症,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生理性黄疸”,见于大多数新生儿。一般在住院期间母婴同室都会常规对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进行检查,通过一种叫“经皮测胆红素”的无创技术,根据皮肤估测胆红素水平进行高胆红素血症的筛查。降低新生儿黄疸有效的措施包括加强喂养,从而增加胆红素排泄,促进母乳喂养,预防体重显著降低,以及提高母乳的产量。
根据固定的胆红素值分类区别“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目前已存在争议,大多使用日龄或小时龄胆红素值或不同胎龄以及高危因素来综合判断胆红素水平是否处于安全状态,而不再用固定的数值来界定“病理性黄疸”。
伴有高危因素的宝宝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增高,这些高危因素包括新生儿溶血、窒息、缺氧、酸中毒、脓毒血症、高热、低体温、低蛋白血症、低血糖等。黄疸通常首先在面部明显,然后是胸部、腹部、手臂,最后是腿部。您可将一根手指按在婴儿的额头或鼻子上(称为“漂白”皮肤),如果皮肤有黄疸,拿掉手指就会呈现黄色。通过按压胸部、臀部和膝盖骨性突起处的皮肤检查黄疸是否有进展。有明显皮肤黄染的宝宝,建议出院回家后的1~3天内去医院复查。当您发现孩子的黄疸进行性加重,或是出现以下表现:黄色在膝盖或膝盖以下的部位可见,外观更暗(从柠檬黄变为橙黄色),或者眼睛的“白色”呈黄色,发热、进食困难必须立即就医,如果出现嗜睡、烦躁难以安抚、脖子或身体向后拱起情况就比较严重了。
(3)马牙和螳螂嘴:
细心的爸爸妈妈在宝宝哭泣或清洁口腔的时候偶尔会发现宝宝在口腔内上腭中线附近或牙龈部位有一个或多个黄白色质地较硬的小颗粒,俗称“马牙”,这是口腔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所形成的,可自行消失,不会造成孩子口腔不适,也不会影响孩子进食。新生儿两侧颊部各有一个隆起的脂肪垫,俗称“螳螂嘴”,因为吮吸需要唇、颊、舌、腭的恰当运动并整合同步进行,才能把乳汁挤入口腔,吸吮时,双侧颊部的脂肪垫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形成口腔内的负压空间,并协同口周的肌群、舌和腭的运动,从而产生正压将乳汁从乳头中吸出。“马牙”和“螳螂嘴”都是新生儿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可擦拭或用针挑破,以免发生感染。
(4)乳腺肿大:
由于来自母亲的雌激素中断,男婴、女婴都有可能在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性激素分泌一过性增加,在生后的4~7天可有乳腺增大,如蚕豆或核桃大小,并且可以是不对称的,甚至乳房偶尔会持续数日到数周分泌稀薄的乳状液体,2~3周自然消退,切勿挤压以免继发感染。
(5)阴道分泌物:
部分女婴在生后5~7天,阴道流出少量血性分泌物,俗称“假月经”,或一些非脓性的分泌物,也是来源于母亲的雌激素突然中断所致,大概会持续1周,无需特殊处理。
(6)新生儿红斑:
单纯痣,又称新生儿红斑、鲑鱼斑、鹳咬印或天使之吻,表现为在眼睑、眉间、上唇、前额中央或项背部的单个或多个压之褪色的粉红色-红色斑片,也可累及头皮、鼻、嘴唇和背部,可见于40%~60%的新生儿,通常在1~2岁自行消退,颈背部的红斑可能保持长期不变,但无不良后果。
(7)手脚抖动:
宝宝有时候会出现下巴、手脚的细微抖动,或者手脚突然地张开拥抱动作后突然回缩,这与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仍不够成熟有关,3月龄后孩子的这些现象会自行好转。但孩子如伴有双眼凝视、面色口唇发绀、节律性抖动等现象请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