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1年6月,受原卫生部疾控局的委托,我们组织全国地方病领域的专家,联合编撰了《地方病学》,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十年间,《地方病学》在全国地方病防治技术培训、公共卫生医师专业化培训、高级职称考核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本领域最为权威的工具书之一。201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又以《地方病学》为蓝本,出版了英文版中国公共卫生系列丛书(Endemic Disease in China),其同期也被Springer出版集团联合在海外出版。至此,我国将地方病学的防治研究成果完整地展示在国际舞台上,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随着我国地方病防治工作的不断推进,全国地方病防控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尤其在“十三五”期间,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地方病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18—2020年)》(国卫疾控发〔2018〕47号),进一步科学地落实了防治措施,使我国地方病实现了全面控制和消除,同时也对全国地方病监测、考核评价、标准规范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在地方病基础研究领域,近十年我国也进一步加大了科技投入,支持了众多国家重点、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方病领域的研究成果大幅度增加,在地方病病因探索、危险因素确认、发病机制研究和干预措施研发等领域,都取得了系列研究进展,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鉴于此,2020年7月,我们组织专家启动了《地方病学》的修订工作。

在申红梅、高彦辉两位副主编协助下,在全体编委共同努力下,《地方病学》修订任务按时圆满完成。《地方病学(第2版)》依然坚持第1版的编写初衷,力求将《地方病学(第2版)》编撰成为地方病领域的权威培训教材,成为广大地方性防治工作者案头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既要保证知识点的准确性,将最新的防控进展和防治成就完整地介绍给读者,讲解最新的地方病防治有关的政策、措施、方案、标准和规范;又充分展示地方病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从基础理论上提高读者对地方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地方病学(第2版)》将全部内容按照上篇和下篇两部分进行了重新编排和布局。上篇由地方病学概论、地方病常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地方病常用统计指标及统计学方法、地方病常用实验室研究方法、实验室质量控制、地方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地方病医学地理学研究、地理信息系统在地方病学中的应用等八章构成,其中地方病常用实验室研究方法为新增加章节;下篇由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血吸虫病、棘球蚴病、鼠疫和布鲁氏菌病等九章组成,相较第1版增加了“棘球蚴病”一章。每章撰写的主要负责人,均聘请的全国相应地方病领域的知名专家;第一章孙殿军,第二章王丽华、赵丽军等,第三章刘艳,第四章邹宁,第五章于光前,第六章苏晓辉,第七章王五一,第八章李海蓉、高彦辉,第九章刘鹏、申红梅,第十章高彦辉、王丽华,第十一章孙殿军、赵丽军,第十二章于钧、郭雄,第十三章于波、侯杰,第十四章汪天平、操治国,第十五章伍卫平,第十六章董兴齐,第十七章王大力、冮森林。

本书的编委也做了大幅度的调整,以年富力强的一线地方病防治工作者为主,他们热爱地方病防治事业,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地方病防控工作中,既有扎实的地方病学基础研究功底,又有丰富的地方病防治工作经验,对于地方病防治工作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他们也是《地方病学》内容的实践者,能够深刻体会本书在基层发挥的实际作用和价值,以及读者的现实需求。同时,第1版的部分编委也纳入在第2版的编委会委员名单中,有的直接参与有关章节的修订,有的在政策解析、内容审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不计个人名利、甘于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令我无比感动,在此对这些老专家、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还要衷心感谢工作秘书李梦涤、孙洪娜为本书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汗水。

由于本人能力和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敬请全国同行和读者谅解,并提出宝贵意见。

孙殿军

2023年3月于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