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科医学案例解析(第2版)
- 孙艳格主编
- 3820字
- 2025-03-14 23:50:28
第三节 脑出血案例
【案例概要】
患者,男性,57岁,已婚,高中学历,工人。
(一)主观资料(S)
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伴意识障碍3小时。
患者3小时前与同事争吵时突感左侧肢体无力,之后歪倒在沙发上,同事发现其意识不清,呼之不应,无恶心、呕吐,无四肢抽搐及大小便失禁,为进一步诊治,将患者送至社区医院就诊。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0余年,最高血压达200/110mmHg,平时服用氨氯地平5mg,1次/d,血压控制于150~160/90~100mmHg;血脂异常史数年,间断服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家族史:其母亲有高血压、卒中病史。生活方式:吸烟30余年,20支/d;饮酒20余年,平均每日250ml白酒。平时无体育锻炼习惯,喜欢油腻及腌制食品。家庭收入稳定,家庭关系良好,与妻子及儿子生活在一起,近期因工作原因感压力较大。
考虑脑出血可能。
脑出血是指发生在脑实质内的出血,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绝大多数为高血压伴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又称高血压脑出血。脑出血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寒冷季节易发病,多有高血压病史,常在剧烈的情绪激动时发生,短时期内达高峰,常有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神经功能缺损等症状。
该患者起病急骤,发病前有情绪激动史,并迅速出现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意识障碍,结合既往长期高血压病史,故考虑脑出血可能性大。
需警惕其他引起意识障碍的疾病,如颅内感染、肿瘤、中毒及全身性疾病等。
首先评估生命体征,并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在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选择相应的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脑出血诊断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头颅CT检查是诊断早期脑出血的“金标准”。因此只要患者病情允许,都应该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CT平扫可迅速、准确地显示血肿的部位、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及周围脑组织受损等情况;而脑血管检查,如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有助于了解导致脑出血病变的血管及病因。
① 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② 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③ 出凝血功能;④ 血氧饱和度。
(二)客观资料(O)
体温36.9℃,呼吸20次/min,脉搏112次/min,血压194/110mmHg,SaO2 94%,身高174cm,体重75kg,BMI 24.7kg/m2。昏迷,查体不合作;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压眶反应(+);颈软,无抵抗;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12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左侧肢体肌力0级,左侧巴宾斯基征阳性。
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均无异常;血糖:10.4mmol/L;血脂:TC 6.32mmol/L,LDL-C 4.01mmol/L,HDL-C 1.05mmol/L,TG 2.08mmol/L,脂蛋白(a)694nmol/L;心肌损伤标志物:cTnT 0.010μg/L,NT-proBNP 237.8ng/L。
心电图:① 窦性心律;② T波改变(T波在V4~V6导联低平、倒置)。
全科医生将患者转至上级医院后检查结果: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高密度影,考虑脑出血。
目前诊断:
诊断标准:① 急性起病;②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③ 头颅CT显示出血灶;④ 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该患者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头颅CT提示右侧基底节区高密度灶,无其他非血管性脑部疾病,符合脑出血诊断标准。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多年,最高血压200/110mmHg,并发脑出血,故为高血压3级(很高危)。
有血脂异常病史,服用他汀类药物,诊断明确。
脑出血患者可采用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常用的量表有:①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表2-5);②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③ 脑出血评分量表。
表2-5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

注:轻型,GCS 13~15分,意识障碍小于20分钟;中型,GCS 9~12分,意识障碍20分钟~6小时;重型,GCS 3~8分,昏迷大于6小时。
该患者GCS评分为6分,属于重型。
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好发于老年人,多于安静或睡眠中起病,部分患者起病前可有多次TIA发作史,头颅CT表现为脑实质内低密度病灶。
发病年龄较轻,起病急,表现为持续性剧烈头痛,神经系统体征以脑膜刺激征为主;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内高密度影。
如药物中毒、代谢性疾病等(低血糖、肝性脑病、尿毒症),主要从病史、相关实验室检查提供线索,头颅CT无出血性改变。
(三)问题评估(A)
脑出血;高血压3级(很高危);血脂异常。
(1)危险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长期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喜欢油腻及腌制食品。
(2)患者血压控制不佳。
可能并发脑水肿、颅内高压,需警惕脑疝的出现。
患者依从性不高,但经济收入稳定,家庭和睦,能提供较好的心理和生活照顾。
脱水降颅内压,防治各种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卧床2~4周,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监测生命体征,适当抬高床头,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等。
脑出血后脑水肿约在48小时内达到高峰,3~5日后逐渐消退;脑水肿可造成颅内高压,而颅内高压是影响脑出血死亡率和致残率的主要因素。积极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关键环节。
脑出血急性期常合并高血压,急性期血压管理非常重要。目前的指南推荐对于收缩压超过150mmHg、无急性降压治疗禁忌证的脑出血患者,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是安全的,并且可能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当患者收缩压>220mmHg时,在持续血压监测下积极降压是合理的,但应根据患者高血压病程的长短、基础血压值及入院时血压情况决定降压目标。在降压治疗期间应监测血压,避免血压变异性过大。
如有凝血功能障碍,可针对性给予止血药物治疗。
如感染、应激性溃疡、癫痫发作等,可予相应药物治疗。
严重的脑出血患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通常以下情况需要考虑手术治疗:① 基底核区中等量以上出血(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l);② 小脑出血≥10ml或直径≥3cm,或合并明显脑积水;③ 重症脑室出血;④ 合并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血管病变。
脑出血后,只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宜尽早进行肢体功能、言语功能及心理的康复治疗,促进肢体和言语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脑出血起病急,进展迅速,预后差。一旦在社区中疑为脑出血可能时,应立即转诊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治疗,具体转诊指征见第二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案例”。
(四)问题处理计划(P)
待病情稳定后,可进一步行CTA或MRA排除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所致的出血,同时可进一步行头颅增强MRI,排除颅内肿瘤。
社区全科医生详细了解患者发病过程、既往病史,并进行神经系统查体后,考虑患者脑出血可能,立即将患者转诊至上级医院,并收入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患者入院后予监测生命体征、脱水降颅内压(甘露醇、呋塞米)、营养支持、控制血压(乌拉地尔)、防治感染及消化道出血等治疗;请神经外科会诊后考虑患者出血量大于30ml,决定给予手术治疗,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顺利。
患者术后意识逐步转清,病情趋于稳定,后辅以肢体功能康复锻炼,4周后出院转回社区医院康复功能锻炼。全科医生给予患者以下治疗:
① 健康教育: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食盐量6g/d以下,油脂量20~30g/d,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食物多样,要求每日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每日摄入300~500g蔬菜,新鲜水果200~350g;戒烟戒酒。
② 康复锻炼: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制定康复锻炼计划,进行肢体运动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的维持和扩大训练、良肢位摆放、关节肌肉被动运动、主动及辅助运动、主动及阻力运动、轮椅使用训练、坐位及站立平衡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根据恢复情况,康复强度由弱到强,幅度、强度和次数可逐步增加,并鼓励患者自行功能锻炼并逐渐离床活动。言语治疗(包括听觉训练),可促进语言理解、口语表达,有助于恢复或改善构音功能,提高语音清晰度等。
③ 心理康复:减轻心理压力,避免情绪激动;鼓励患者积极治疗的决心及毅力,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积极控制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
① 继续降压治疗(氨氯地平5mg,1次/d+缬沙坦80mg,1次/d),降压目标为血压<140/90mmHg。
② 控制血脂在目标范围内:规律口服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10mg,1次/晚)。患者长期高血压,合并吸烟、年龄(男性≥45岁)等危险因素,调脂目标为LDL<1.8mmol/L。
全科医生建议患者定期随访,至少每3个月随访一次。随访的内容包括生活方式评估、服药依从性及不良反应、危险因素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日常生活能力评估、认知功能评估、功能锻炼及恢复情况、心理状况评估等。
【案例提示】
脑出血发病凶险,病情进展迅速,容易出现神经功能恶化,致残率及致死率高。社区全科医生必须具备迅速识别疑似脑出血患者的能力,并尽快转诊至上级医院,这对于保护神经功能、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于经积极治疗后病情稳定并转回社区的脑出血患者,全科医生应提供综合管理,包括有效控制基础疾病、避免脑出血再发、改善肢体及语言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等,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