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国内历史及现状

一、国内神经电生理发展简史

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汤晓芙教授为代表的我国临床神经电生理奠基者引进了肌电图检测技术,还有康德瑄、沈定国、宋新光、黄绥仁教授以及其他许多默默付出的电生理前辈,他们共同开拓了我国肌电图技术在临床各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至1988年,北京友谊医院潘映辐教授会同国内多位在临床诱发电位研究方面颇有造诣的知名专家如孙相如、李兴启、杨文俊、王纪佐及马仁飞教授等,编纂了国内首部《临床诱发电位学》;1995年北京协和医院汤晓芙教授编著了《临床肌电图学》;2000年湖北省人民医院卢祖能教授编著了《实用肌电图学》。这些专著为临床电生理检测技术在国内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进入21世纪后,在以北京协和医院崔丽英教授为代表的新一代电生理领军人物不懈努力、积极推动下,我国电生理检测应用水平呈现出可喜局面:一是高水平研究硕果累累,得到国际认可;二是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三是普及应用遍地开花。目前临床电生理检测技术已推广到县级医院,在一些发达地区,甚至乡镇级医院也开展了电生理检测项目。

二、临床神经电生理应用范围

本质上讲,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测适用于一切神经肌肉病理性改变引起的疾病。这些疾病涉及按临床划分的大多数学科,适应病种最多、应用水平较高的代表性学科有:神经内科、骨科及手外科、康复科、肌肉疾病科、术中监护。其他患者来源涉及的学科有免疫风湿科、内分泌科、神经外科、小儿科、眼科、耳科、泌尿科、呼吸科、肾内科、消化内科甚至心内科、新生儿科、高压氧科等。

现阶段,我国临床神经电生理技术研究与临床应用大部分领域可做到与国际同步,或紧跟国际先进水平。但不能否认的是,在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性应用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

三、关于基础研究与方法学

数十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大量的研究阐明了大多数临床神经电生理现象的机制,并逐渐完善了现代临床电生理检测方法。近年来,又有学者进一步深入探讨神经电生理原理,不断推出新的检测方法以及对原有方法观察指标新的解读。这些都是神经电生理临床应用的理论依据。

由于前人知识的局限性及电子科学、医学科学的进步,原有的理论和方法在诸方面存在瑕疵,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和空间。但需切记的是,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是建立在严格的物理学、电子学、神经系统解剖学、生理学及病理学基础理论之上的,一切对前人技术的质疑、新理论和新方法的提出前提是必须遵循这些基本理论。

四、关于临床应用

(一)正常值与规范操作

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测有多个项目,许多项目应用在不同的神经、肌肉可以得到不同的检测结果,根据结果对比正常值判断是否异常。正常值的来源一般要求各个实验室自己建立,也就是每个项目都要搜集足够多的正常人数据,统计学处理得到正常值。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搜集的样本多大,所谓的正常值都只是“正常参考值”,切忌机械套用。某个项目应用于某个神经或肌肉检测“异常”时,通常要结合此项目其他神经肌肉的检测结果、甚至要结合其他检测项目的检测结果综合分析。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源于严格的规范操作,是电生理工作者的基本功。

(二)检测项目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临床神经电生理每个检测项目均有其特定的指向性,即该项目异常通常反映了神经系统某个解剖部位发生了某种病理改变;这个病理改变会引起相应的症状、体征;特定的症状、体征又与某种临床疾病相关联。这是神经电生理临床诊断的基本原理。因此说,电生理与临床表现的交汇点在病理改变。

在对神经电生理临床应用研究中,常有一个项目在不同疾病中的阳性率分析,这可以作为临床检测方案设计、诊断分析的依据,但不可绝对化。相同或相似的病理改变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中,即使在某个疾病中其异常率最高,也不能够仅以此项目异常判定这个疾病,通常需要结合其他项目综合分析。例如,项目M在疾病A、B、C中的异常率分别为80%、20%和5%,临床受检者表现为M异常时,显然不能判定其必然为疾病A患者。目前临床应用中多个项目均存在被绝对化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限制了电生理工作者应有的思路、影响诊断准确性。

(三)专项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关系

数十年来,无数神经电生理研究者对各种疾病的神经电生理表现做了广泛、深入的专项研究,这些成果是电生理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对于这些成果的应用同样要注意其与临床诊断的不同之处:专项研究是在明确临床诊断下,研究某些电生理指标的改变;而临床上通常是在无明确诊断,需要电生理提供关键诊断依据。所以,对专项研究结果的应用同样要结合其他项目综合分析。例如,研究显示疾病A的电生理项目M异常率高达90%,临床检测中,根据项目M的异常只能说明疾病A的可能性较大,但绝不能断定就是疾病A。

(四)检测波形变化与数学、物理学的关系

受限于医学院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各级医务工作者普遍缺乏扎实的高等数学和物理学基础。然而临床神经电生理各种波形变化除其特有的病理学意义外,与数学、物理学原理紧密相关,所以临床神经电生理工作者有必要补上这块短板。要求神经电生理从业者系统地再学习数学、物理学也不现实,理解并掌握本书中涉及的相关知识对神经电生理原理学习大有裨益,也利于将神经电生理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五)神经电生理检测与其他检查的关系

神经电生理作为一种功能学检测因其“非直观性”,临床认知度、接受度远低于MRI等影像学检查。故经常出现临床医生以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结论而质疑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这就要求神经电生理医生一方面练好内功——提高定位、定性、定程度诊断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临床医生交流和沟通。出现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不符合临床”或“不符合影像学”的情况,多源于电生理检测的敏感性检出临床下、影像学下(指影像学不能显现神经电生理所反映的相应结构学改变)病变,或者检出其他手段不能发现的合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