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神经节细胞胶质瘤

临床资料

女,39岁,因“反复幻嗅2个月”步行入病房。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自动睁眼,对答切题,动作配合。眼球运动无障碍,瞳孔直径3.0mm,直接对光反射、间接对光反射均存在,视力、视野正常。鼻唇沟无变浅,鼓腮双侧对称,伸舌居中,咽反射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共济运动正常。

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影像学资料(图1-6-1)

T2WI

T2 FLAIR

T1WI

增强横断位

增强矢状位

增强冠状位

DWI(b=1000s/mm2

ADC

图1-6-1

诊断思路分析

一、定位征象

左侧颞叶占位,病灶邻近海绵窦及鞍上池,需要分析病变来源于脑内还是脑外。主要定位征象有:

(1)直接征象:

颞叶海马头结构肿胀,正常形态消失。

(2)间接征象:

鞍上池左侧壁稍内移,左侧大脑脚、左侧侧脑室颞角受压后移,左侧大脑中动脉稍前移,无白质塌陷征,无脑膜尾征。

综合上述征象,肿块定位于脑内,来源于左侧颞叶可能性大。

二、定性征象

1.基本征象

左侧颞叶见团片状异常信号影,T1WI为稍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T2 FLAIR为稍高信号,DWI呈低信号,ADC图呈高信号,增强后可见附壁小结节状稍高强化灶,余未见明显强化;病灶周围见小片状水肿灶,病灶邻近脑回肿胀。

2.特征性征象

(1)肿瘤位于颞叶表浅部位,呈囊实性,以囊性成分为主,可见强化的附壁结节。

(2)无弥散受限征象,瘤周水肿较轻,提示倾向良性肿瘤性病变。

三、综合诊断

青年女性患者,因反复幻嗅2个月入院,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发现左颞叶囊实性占位,定位为脑内病变,可见稍高强化附壁小结节,瘤周水肿较轻。综合上述资料考虑为混合性神经胶质瘤,神经节细胞胶质瘤可能性大。

四、鉴别诊断

1.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80%的患者年龄<20岁,以幕下小脑半球多见,可分为单囊结节型、多囊结节型及囊实性型,其中以单囊结节型最为常见。常表现为小脑半球囊性肿块伴有强化的壁结节,瘤旁不同程度水肿多见,钙化少见。

2.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

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肿瘤发生位置表浅,常伴有皮质发育不良,病灶呈“三角征”,尖角多凸向脑实质,邻近骨质吸收变薄,瘤内多发微囊并分隔是其特征性表现,一般无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增强后多无强化或轻度强化。

3.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好发于青少年,起源于软脑膜的星形细胞,大脑半球常见,颞叶最常见,位置多表浅,易累及皮质及脑膜。表现为伴有壁结节的囊性肿块,增强扫描可见壁结节强化伴邻近脑膜强化或脑膜尾征,钙化少见。

4.血管母细胞瘤

多见于成年女性,可表现为大囊小结节、单纯囊性或实质性肿块。囊性血管母细胞瘤多见于小脑半球,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则多见于脑干、脊髓及小脑蚓部等中线部位,增强扫描壁结节或实性成分呈明显强化,强化程度强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囊壁不强化或轻度强化,瘤周或壁结节内见流空血管影有助于鉴别。

临床证据

1.术中探查

探入左颞叶内侧份,发现肿瘤组织,质地软,呈灰白胶冻状,边界欠清,血供一般。取样本送检冰冻检查示神经节细胞胶质瘤。

2.病理结果

镜下所见:肿瘤性胶质细胞核有非典型性,并见不规则排列的体积较大的神经节细胞,间质血管内皮增生(图1-6-2)。

图1-6-2

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GFAP(+)、Vim(+)、CK(-)、EMA(-)、Ki67index约15%。

结合HE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病变符合神经节细胞胶质瘤(WHOⅡ~Ⅲ级)。

病例综述

神经节细胞胶质瘤(ganglioglioma)是一种由星形胶质细胞和不典型的神经节细胞所组成的肿瘤,其在颅内肿瘤中的发生率为0.30%~0.97%,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人,发病年龄在30岁以下的患者占60%~80%,男性较女性多发。神经节细胞胶质瘤可以发生在神经轴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颞叶、额叶及第三脑室底部,其他还可见于下丘脑、小脑半球等部位,少数可发生于松果体、基底节区、脑干、视交叉等部位。肿瘤生长缓慢,预后良好。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肿瘤发生的部位密切相关,常见的临床特点包括长期顽固性癫痫和头痛。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的影像特点有:

(1)好发于大脑半球表浅部分,颞叶多见,额叶及顶叶次之。

(2)囊性与囊实性病灶较为常见,边界清晰,易囊变。

(3)可有钙化,常为结节状、环状、斑片状、点条状。

(4)瘤周水肿轻或无水肿,可引起邻近皮质发育不良、脑回肿胀。

(5)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强化不一,可为无强化、轻度或明显强化,囊变伴强化的壁结节为其典型表现。

重要提示

本病例诊断核心点:颞叶囊性病变,强化壁结节,病变区脑回肿胀,瘤周水肿轻,需考虑神经节细胞胶质瘤可能。

(林文俊 唐润辉 蓝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