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脊索样脑膜瘤

临床资料

男,44岁,头痛1个月伴左侧眼睑下垂4天。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左颞部跳痛,伴有针刺感,每次发作约半小时。4天前出现左侧眼睑下垂,伴有左眼颞侧视物模糊,左眼活动受限。专科检查:双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左眼上视、下视、内侧运动均不能。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影像学资料(图1-12-1)

CT平扫

DWI(b=1000s/mm2

T2WI

T2 FLAIR

T1WI

增强横断位

增强冠状位

增强矢状位

图1-12-1

诊断思路分析

一、定位征象

本病例肿瘤位于鞍内及鞍上,蝶鞍明显增大、加深,鞍底骨质欠光整,视交叉受压上抬,垂体柄短缩,垂体观察不清,双侧海绵窦可见侵犯。

二、定性征象

1.基本征象

CT平扫显示病灶呈实性,呈等及稍低密度,边界清晰,无明显钙化或骨化。MRI显示病灶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内部见少许条状T2WI低信号影,未见弥散受限,MRI增强扫描肿瘤不均匀明显强化,未见明显坏死及囊变区域,斜坡处可见脑膜尾征。

2.特征性征象

(1)肿瘤位于鞍内及鞍上,呈实性,边缘清晰,侵犯垂体、海绵窦及邻近骨组织。

(2)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未见弥散受限,增强扫描肿瘤不均匀强化,可见脑膜尾征。

三、综合诊断

中年男性患者,因头痛、左侧眼睑下垂发现鞍区占位,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发现蝶鞍增大,定位在鞍内及鞍上,肿瘤侵犯海绵窦及鞍底,垂体正常结构消失,增强扫描见不均匀明显强化,可见脑膜尾征,未见转移征象。综合上述考虑为颅内脑外肿瘤性病变,Ⅰ或Ⅱ级脑膜瘤可能。

四、鉴别诊断

1.垂体大腺瘤

中老年人多见,肿瘤起源于鞍内,较大时可导致蝶鞍增大,骨壁侵蚀,邻近海绵窦受侵。肿瘤向上生长时,因鞍膈束缚肿瘤,冠状面肿瘤呈葫芦状,称束腰征。肿瘤钙化少见,瘤体较大时可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肿瘤囊壁或囊内实性成分不同程度强化。

2.脊索瘤

斜坡是脊索瘤的好发部位。典型斜坡脊索瘤的特点为居中线区的肿块,鞍背、鞍底等颅底骨质破坏明显,内见钙化。由于肿瘤富含胶样物质、黏液、钙化以及小灶性出血和坏死等,肿瘤密度或信号混杂。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T1WI为等或低信号(出血或黏液可为高信号),增强后呈轻度至明显的不均匀强化,有时可观察到特征性的“颗粒状”强化表现。MRI矢状位上有时可见脊索瘤压迫脑桥腹侧形成“拇指状”凹陷。

3.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

起源于毛细血管的Zimmerman细胞,好发于35~55岁,男性多见。多发生于颅内血供相对丰富区域,大脑幕上、矢状窦旁及小脑幕区常见,大部分为良性,10%~20%为恶性或潜在恶性。MRI表现为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特征性的等、低混杂信号。肿瘤血供丰富,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特别是T2WI低信号区明显强化较有特征性。肿瘤内钙化、出血、坏死及囊变少见,瘤周水肿较轻,少数病灶可见脑膜尾征及瘤周见供血血管影。MRI上T2WI的“黑白相间征”及显著不均匀强化的特点有助于诊断。

临床证据

1.术中探查

肿瘤组织呈灰白色,质地尚软,血供一般,肿瘤侵犯鞍底突入蝶窦,长入斜坡及海绵窦且部分斜坡骨质破坏。

2.病理结果

镜下所见:鞍区占位考虑脊索样脑膜瘤(WHO Ⅱ级)(图1-12-2)。

免疫组织化学:CK(+)、EMA(+)、Vim(-)、Syn(-)、CgA(-)、S100(-)、PR(-)、Ki67index约10%。

图1-12-2

病例综述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帽细胞,是颅内最常见肿瘤病变,分为15个亚型,其中脊索样脑膜瘤(chordoid meningioma,CM)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被归为CNS WHO Ⅱ级,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和复发率。病理上由脊索瘤样区和经典脑膜瘤区组成,具有丰富的细胞外黏液基质,部分细胞的胞质空泡化,细胞内外间隙增大使水分子扩散受限不明显。CM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年人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少数年轻患者可伴血液系统异常或Castleman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主要是原发肿瘤占位效应或侵袭周围结构导致的相关症状。好发部位为鞍结节、蝶骨嵴、斜坡、海绵窦等中线区,大脑凸面较少见。CM的临床及影像特点主要包括:

(1)多见于成年人,无性别差异。好发于幕上,常见于鞍结节、蝶骨嵴等中线区。

(2)病理学上、肿瘤间质富含嗜碱性黏液的脊索样区及局灶性典型脑膜瘤区。

(3)CT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 FLAIR呈稍高信号,无明显弥散受限,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常见脑膜尾征。

(4)肿瘤存在较高的侵袭性,邻近骨质可见破坏,但较少侵犯脑实质;术后容易复发。

重要提示

本病例诊断核心点:肿瘤位于鞍区及鞍上中线区,边界清晰,脑膜尾征明显,垂体、鞍底及海绵窦受侵,结合特征性影像征象和临床表现,可考虑CM。

(叶新苗 唐润辉 蓝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