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检验项目选择与临床应用(第3版)
- 王兰兰 石运莹主编
- 3767字
- 2025-03-14 16:15:44
第五节 病例分析
病例1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65岁,肺部包块,影像学提示肺恶性肿瘤。
体格检查:
T:36℃,P:82次 /min,R:20次 /min,BP:140/80mmHg。神志清楚,无病容,皮肤巩膜无黄染,双手色素不均匀,双手散在皮疹伴裂口,指尖、手背为主,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肝、脾未扪及。腹部外形正常,全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腹部未触及包块。肾脏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
1.血细胞分析
RBC 3.76×1012/L,HGB 121g/L,Hct 0.36,MCH 32.2pg,MCHC 308g/L,RDW-SD 53.9fL,RDW-CV 16.5%,PLT 117×109/L,WBC 61.56×109/L。
2.血涂片镜检
WBC总数增多,WBC分类以中性分叶粒细胞为主,占83%,中性分叶粒细胞绝对值计数为51.09×109/L,中性中幼粒细胞占3%,中性晚幼粒细胞占4%,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占7%,淋巴细胞占3%。形态学观察中性粒细胞内颗粒增多增粗,部分胞质内可见明显中毒颗粒,偶见凋亡中性粒细胞。
3.骨髓象检查
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例为6.2:1。原始细胞占1%,粒细胞系早幼粒及以下阶段细胞均可查见,比例占77.5%,以杆、分叶核为主,胞质内颗粒增多增粗。红系、巨核细胞系均未见明显异常,散在PLT易见,巨核细胞产PLT正常。
4.细胞化学染色
NAP阳性率0.95,积分202分。
5.染色体核型分析
核型分析结果为46 XY,未查见异常染色。
6.基因检测
常见髓系白血病基因检测AML1/ETO阴性;BCR/ABL阴性;CBFβ-MYH11阴性;DEK-CAN阴性;MLL-AF9阴性;NPM-MLF1阴性;NPM-RARα阴性;NuMA-RARα阴性;F1P1L-RARα阴性;PLZF-RARα阴性;PML-RARα阴性;PRK-RARα阴性;STAT5b-RARα阴性。
分析与诊断:
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类白血病反应。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增多,未查见原始细胞,以中性分叶粒细胞为主,涂片镜检发现少量中、晚幼粒细胞,并可见中毒颗粒。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提示:以粒系分叶、杆状核、晚幼粒为主,亦可见中毒颗粒。以上形态学信息提示并符合类白血病表现。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诊断主要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本病例中血涂片未查见原始细胞,骨髓涂片仅见1%原始细胞,NAP阳性率和积分均明显升高,染色体核型正常,BCR-ABL融合基因阴性,无肝脾肿大,据此基本可排除CML。肺部包块穿刺细胞学病理检查,诊断肺小细胞肺癌。
最终诊断:
肺癌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
病例2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40岁,因发热、心慌、腹泻4d入院。2个月前因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开始口服甲巯咪唑10mg,每天3次;美托洛尔12.5mg,每天2次治疗。于4天前开始发热,在当地诊所诊断为“感冒”,给予中西药物治疗未见好转,继而出现腹泻、腹痛,大便每天十余次,呈稀水样。体温39+℃,不思饮食,心慌不宁,浑身乏力,精神萎靡。
体格检查:
神志清,精神差,皮肤及黏膜无黄染,突眼征(-),甲状腺Ⅱ°肿大,质韧,无杂音,心肺(-)。腹部平软,Murphy征(+),脐周压痛(±),肠鸣音(7~10)次 /min。
实验室检查:
1.血细胞分析
RBC 5.27×1012/L,HGB 130g/L,WBC 0.4×109/L,粒细胞 0.1×109/L,PLT 141×109/L。
2.血涂片
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淋巴细胞增多。
3.电解质
K+ 2.61mmol/L,Na+ 123.5mmol/L,Ca2+ 1.74mmol/L。
分析与诊断:
本病例起病急骤、高热,有甲亢历史和服药史,腹泻并电解质紊乱,为较典型甲亢危象临床表现。粒细胞显著减低仅0.4×109/L,符合粒细胞缺乏诊断。进一步做甲状腺激素检测,T3 3.25nmol/L,T4 221.00nmol/L,TSH 0.09mIU/L,结果提示T3、T4增高。甲亢危象患者一般会出现白细胞增高,结合患者的甲亢史和服用甲巯咪唑情况,考虑服药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入院60h主诉胸闷,呼吸困难,心跳呼吸先后停止,抢救无效而死亡。
最终诊断:
药物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
病例3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20岁,因“反复发热10天”入院。
体格检查:
T:37℃,P:85次 /min,R:20次/min,BP:100/73mmHg。神志清楚,无病容,咽痛,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肝、脾未扪及。腹部外形正常,全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腹部未触及包块。肾脏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
1.血细胞分析
RBC 5.39×1012/L,HGB 106g/L,Hct 0.33,MCH 19.7pg,MCHC 317g/L,RDW-SD 40.9,RDW-CV 18.9%,PLT 280×109/L,WBC 7.46×109/L。
2.血涂片镜检
WBC总数正常,WBC分类示中性分叶粒细胞占28%,淋巴细胞占31%,单核细胞占4%,嗜酸性粒细胞占1%,嗜碱性粒细胞占1%,反应性淋巴细胞占35%。形态学观察显示反应性淋巴体积较正常淋巴大,多数为Ⅰ型和Ⅱ型。
3.骨髓象检查
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比例为1.12:1。粒细胞系各阶段细胞均可查见,比例占40.5%,以杆状和分叶细胞为主。淋巴细胞占45%,主要为成熟淋巴细胞,约15%为反应性淋巴细胞。红系、巨核细胞系均未见明显异常,散在PLT易见,巨核细胞产PLT正常。
4.染色体核型分析
核型分析结果为46 XX,未查见异常染色体。
5.基因检测
BCR/ABL等基因均阴性。
6.病毒学检查

分析:
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象中白细胞总数正常,未查见原始细胞,中性分叶粒细胞占28%,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占66%。涂片镜检正常淋巴占31%,反应性淋巴占35%,以Ⅰ型和Ⅱ型为主。骨髓涂片反应性淋巴占15%,染色体分析未见异常,未查见有诊断意义的基因阳性结果,初步排除血液系统肿瘤。
本病例中EB病毒DNA实时荧光检测3.14E+03copies/mL,是EB病毒新近感染的重要证据。患者反复发热(最高体温38.5℃),咽峡炎,血象中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达66%,反应性淋巴细胞占35%,肝脏轻度肿大,这些临床表现存在均符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要点。
本病需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生症相鉴别。
最终诊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病例4
一般资料:
患者男,60岁,因“肺癌术后1+年,放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入院。
体格检查:
T:36.5℃,P:120次 /min,R:23次 /min,BP:112/77mmHg。神志清楚,慢性病容,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肝、脾未扪及。腹部外形正常,全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腹部未触及包块。肾脏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
1.血细胞分析
入院后第1次血细胞分析结果:RBC 2.18×1012/L,HGB 63g/L,Hct 0.18,PLT 29×109/L,WBC 0.69×109/L。第 2 次结果:RBC 2.51×1012/L,HGB 68g/L,Hct 0.19,PLT 35×109/L,WBC 5.71×109/L。
2.血涂片镜检
入院后第1次血涂片镜检提示WBC总数低,需查找多个高倍视野才发现1个有核细胞;WBC分类示中性分叶粒细胞16%,淋巴细胞74%,单核细胞2%,嗜酸性粒细胞6%,嗜碱性粒细胞2%。形态学观察细胞体积偏小,但总体分化发育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第2次血涂片镜检,WBC数量明显增高,高倍视野下有核细胞易见;WBC分类示中性分叶粒细胞15%,淋巴细胞41%,中性杆状粒细胞3%,单核细胞28%,中性中幼粒细胞4%,中性晚幼粒细胞9%。对比两次血细胞分析结果,第2次较第1次WBC总数明显增高,出现中、晚幼粒细胞,且单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但细胞形态及分化发育未见明显异常。
分析与诊断:
患者诊断明确,为右肺上叶中分化鳞癌辅助化疗后术后(ypT4N1M0,ⅢA期)复发;放化疗后骨髓抑制Ⅳ度。入院后血象检查,提示三系减低,以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低更为明显,与放、化疗后骨髓抑制临床表现相符。与临床沟通知晓,患者给予了对症特比澳升血小板、惠尔血(粒细胞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白细胞、保护性隔离、增强免疫力等治疗。第2次为上述治疗后复查,血象提示WBC数量明显升高,但红细胞和血小板上升不够明显,可能为治疗时间较短,新生成红细胞、血小板未及时释放入外周血。中幼粒、晚幼粒细胞的出现,提示药物升白细胞有效。单核细胞增高可能为一过性、治疗相关性单核细胞升高,是机体对治疗药物的反应应答,提示治疗药物有效,且效果良好。
本病例第1次血象检查后,在使用粒细胞-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前,应注意与再生障碍性贫血、低WBC血症等进行鉴别诊断。同时,单核细胞的增高,还需与单核细胞相关的血液系统肿瘤相鉴别。
最终诊断:
药物诱导的单核细胞增多。
病例5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28岁,因“腹胀、皮肤及巩膜黄染40+天”入院,已住院11天。
体格检查:
T 36.7℃,P 103次/min,R 20次/min,BP 132/94mmHg。肝病面容,全身皮肤、巩膜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双前臂内侧、胸腹壁可见散在皮下出血点,未见淤斑,腹部饱满,腹肌稍紧张,无压痛及反跳痛,腹部未触及包块,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肋下2.5横指,移动性浊音可疑阳性,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
1.血细胞分析
RBC 2.66×1012/L,HGB 89g/L,Hct 0.28,MCH 33.5pg,MCHC 319g/L,RDW-SD 84.3fL,RDW-CV 22.4%,PLT 147×109/L,WBC 12.95×109/L。
2.血涂片镜检
WBC总数轻度增多,分类以中性分叶粒细胞为主占54%(6.99×109/L),淋巴细胞 7%(0.91×109/L),中性杆状粒细胞 5%(0.65×109/L),单核细胞 15%(1.94×109/L),嗜酸性粒细胞 1%(0.13×109/L),早幼粒细胞 2%(0.26×109/L),中幼粒细胞 8%(1.04×109/L),晚幼粒细胞 8%(1.04×109/L)。镜检观察,中性粒细胞胞浆颗粒增多增粗。
3.骨髓检查
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比为0.57:1。粒系占33%,各阶段细胞均见,形态未见明显异常。红系增高占57.5%,除原红外其他阶段细胞均见,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成熟红细胞大小基本均一,中心淡染区未见明显扩大。成熟淋巴细胞占9.5%。阅全片见巨核细胞87个,散在血小板可见,未查见异常细胞。
4.其他
临床沟通并调阅病历,患者住院期间三系降低,5天前RBC 1.99×1012/L,HGB 65g/L,Hct 0.2L/L,MCH 32.7pg,MCHC 325g/L,RDW-SD 92.9fL,RDW-CV 25.3%,PLT 34×109/L,WBC 1.53×109/L。对症支持治疗输注同型血小板,同时给予特比澳(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15 000U/mL 每天一次皮下注射(升PLT),巨和粒(重组人白介素-11注射液)1.5mg每天一次皮下注射(升PLT),聚乙二醇化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3mg每天一次皮下注射(升WBC)。本次血象为用药后5d复查,PLT和WBC均明显升高(PLT 147×109/L,WBC 12.95×109/L)。
分析与诊断:
最可能的诊断是药物引起白细胞升高。短时间内白细胞总数快速增多,并出现了幼稚粒细胞,结合患者治疗用药史,符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的外周血白细胞升高的血象改变。
最终诊断:
药物引起WBC升高。
(毛志刚 粟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