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脊柱检查

一、普通检查

1.头部检查

检查时,患者采取坐位或卧位。

(1)望诊:

观察患者的神志、表情、姿态、行动、对周围事物的反应等是否正常。观察头颅形状、大小与其年龄是否相称;头部位置及头皮表面有无异常。注意睑裂的大小变化,两侧是否对称;眼球位置及活动有无改变,两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存在。注意鼻、耳有无出血,咽后壁有无红肿;口开合是否正常。舌有无肌萎缩和震颤,伸舌时有无偏歪。

观察头部有无畸形、活动是否自如、颜面是否对称。先天性斜颈患者,头部向一侧倾斜,五官、颜面多不对称,患侧胸锁乳突肌呈紧张的索条状隆起;寰枢关节脱位者,下颌偏向一侧,头部不能转动,感觉沉重,须用手扶持头部,加以保护;强直性脊柱炎颈椎强直的患者,垂头驼背,头部旋转障碍,视侧方之物时,须全身转动;患有晚期颈椎结核,椎体破坏者,颈椎不能支撑头部,头部不能自由转动,患者常常用双手托着下颌,以减轻疼痛。

(2)触诊:

检查时注意颅骨有无压痛、凹陷,有无头皮下血肿,颅骨有无局限性隆起。鼻骨有无压痛、畸形。下颌关节有无空虚感。

2.颈部检查

(1)望诊:

观察颈椎的生理前凸是否存在,有无平直或后凸、侧弯、扭转等畸形,颈部肌肉有无痉挛或短缩。颈部皮肤有无瘢痕、窦道、脓肿。高位病变要注意观察咽后壁有无脓肿,低位病变则脓肿多在颈部出现,寒性脓肿多为颈椎结核。

(2)触诊:

首先检查颈部前面的骨结构。检查舌骨时,检查者用示指和拇指夹住舌骨两侧,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可摸到舌骨运动。检查甲状软骨时,检查者手指从颈中线向下移动,甲状软骨顶部相当于第4颈椎水平,甲状软骨下部相当于第5颈椎水平。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可摸到第1环状软骨随之运动。颈动脉结节可从第1环状软骨向侧方2~5cm处摸到,即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检查颈部后面,检查者可用双手手指在患者颈后中线触诊骨性标志。

(3)运动检查:

颈椎的中立位为直立位,头向前,下颌内收作为0°。颈部的活动有屈伸、旋转、侧弯。

1)屈伸活动:

前屈35°~45°,后伸35°~45°。

2)旋转活动:

正常旋转范围为60°~80°。

3)侧弯运动:

正常可达45°。

3.胸背部检查

检查时通常采取坐位或卧位。

(1)望诊:

观察脊柱有无后凸及其程度,后凸的形状;有无脊柱侧弯,弯向何侧;行走步态有无异常。

(2)触诊:

在胸部腹面沿肋骨走行方向触诊,如有明显压痛,进一步做胸廓挤压试验,以了解有无肋骨损伤。触诊胸背部棘突可了解胸椎有无侧弯及后凸畸形。

(3)运动检查:

胸椎运动受胸廓的限制,活动范围较小。应注意各段活动度是否一致,可以通过测量棘突之间的距离来比较。

4.腰骶部检查

检查时通常需要采取立、坐、卧不同的姿势。

(1)望诊:

观察有无脊柱侧弯或腰前凸加大、变平或后凸,走、立、坐、卧位有无姿势异常,有无肌肉痉挛,有无包块、窦道、脓肿。腰骶部有丛毛、色素沉着等应考虑隐性脊柱裂及相关疾病。从侧面看腰椎生理性弯曲是否正常,从后面观腰椎棘突连线是否位于正中线。

(2)触诊:

检查时患者站立,逐个触诊腰椎棘突是否有压痛、畸形。

(3)运动检查:

腰部运动有前屈、后伸、侧屈、旋转。

1)前屈运动:

正常可达90°。

2)后伸运动:

正常可达30°。

3)侧屈运动:

正常可在20°~30°。

4)旋转运动:

正常可达30°。

二、特殊检查

1.颈部

(1)头部叩击试验:

又称“铁砧试验”。患者端坐,检查者以一手掌面平置于患者头部,掌心接触头顶,另一手握拳轻叩击放置于头顶部的手背。如果患者感到颈部不适、向上肢窜痛、酸麻则为阳性。该试验使椎间孔变窄,加强对颈神经根的刺激,常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2)椎间孔分离试验:

检查者一手托住患者颏下部,另一手托住枕部,逐渐向上牵引头部,如患者感到颈部和上肢的疼痛减轻,即为阳性。该试验可以拉开狭窄的椎间孔,减少颈椎小关节周围关节囊的压力,缓解肌肉痉挛,减少对神经根的挤压和刺激,从而减轻疼痛。

(3)椎间孔挤压试验:

患者坐位,检查者双手手指互相嵌夹相扣,以手掌面压于患者头顶部,同时向患侧或健侧屈曲颈椎,也可以前屈后伸,若出现颈部或上肢放射痛加重,即为阳性。该试验使椎间孔变窄,从而加重对颈神经根的刺激,故出现疼痛或放射痛。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或颈椎间盘突出症。

(4)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又称Eaten试验。患者端坐,检查者一手握住患者患侧手腕,另一手放在患者患侧头部,双手向相反方向推拉;若患者感到颈部疼痛并向上肢放射,即为阳性,多用于颈椎病的检查。但应注意,除颈椎病根性压迫外,臂丛神经损伤、前斜角肌综合征者均可为阳性。

(5)深呼吸试验:

患者端坐凳上,两手置于膝部,先比较两侧桡动脉搏动力量,然后让患者尽力抬头,进行深吸气,并将头转向患侧,同时检查者下压患侧肩部,再比较两侧脉搏或血压,若患侧桡动脉搏动减弱或血压降低,即为阳性,提示锁骨下动脉受到挤压,同时往往疼痛加重。然后,抬高肩部,头面转向前方,则脉搏恢复,疼痛缓解。主要用于检查有无颈肋综合征和前斜角肌综合征。

(6)旋颈试验:

又称前屈旋颈试验(Fenz征)。患者端坐,先令患者头颈部前屈,再行左右旋转活动,若出现疼痛或出现头晕、头昏现象即为阳性,提示有椎动脉型颈椎病。

2.胸腰背部

(1)胸廓挤压试验:

检查分两步。①先进行前后挤压:检查者两手分别置于胸骨和胸椎,前后挤压胸廓,如有肋骨骨折,则骨折处有明显疼痛感或出现骨擦音、摩擦感;②再进行侧方挤压:检查者两手分别置于胸廓两侧,缓缓用力挤压,如有骨折或胸肋关节脱位,则在损伤部位出现疼痛。

(2)拾物试验:

置一物于地面,嘱患儿拾起,注意观察患儿的取物动作和姿势。正常时,应直立弯腰伸手拾起;当脊柱有病变、腰不能前屈时,患儿则屈髋、屈膝,腰部板直,一手扶住膝部下蹲,用另一手拾起该物,即为拾物试验阳性。主要用于判断小儿脊柱前屈功能有无障碍,如胸腰椎结核。

(3)直腿抬高试验:

患者仰卧位,两下肢伸直靠拢,检查者用一手握患者被检查肢体的踝部,一手扶住被检查肢体的膝部保持下肢伸直,逐渐抬高患者下肢,正常者可以抬高70°~90°而无任何不适感觉;若小于以上角度即感该下肢有传导性疼痛或麻木者为阳性,多见于坐骨神经痛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当直腿抬高至疼痛角度时,降低5°左右,再背伸踝关节,如大腿后侧疼痛加重,为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直腿抬高加强试验用于鉴别是神经受压还是下肢肌肉等原因引起的抬腿疼痛。

(4)仰卧挺腹试验:

通过增加椎管内压力,刺激神经根产生疼痛,以诊断椎间盘突出症。具体操作分4个步骤:①患者仰卧,双手放在腹部或身体两侧,以头枕部和双足跟为着力点,将腹部及骨盆用力向上挺起。若患者感觉腰痛及患侧传导性腿痛即为阳性;若传导性腿痛不明显,则进行下一步检查。②患者保持挺腹姿势,先深吸气后停止呼吸,用力鼓气,直至脸面潮红约30秒,若有传导性腿痛即为阳性。③在仰卧挺腹姿势下,用力咳嗽,若有传导性腿痛即为阳性。④在仰卧挺腹姿势下,检查者用手轻压双侧颈内静脉,若出现患侧传导性腿痛即为阳性。

(5)俯卧背伸试验:

主要用于检查婴幼儿脊柱是否有保护性僵硬或脊柱病变。患儿俯卧,两下肢伸直并拢,检查者提起其双足,使腰部过伸。正常脊柱呈弧形后伸状态;有病变者则大腿和骨盆与腹壁同时离开床面,脊柱呈强直状态。

(6)股神经牵拉试验:

患者俯卧位,伸直下肢,检查者以手托住患者膝关节,保持膝关节伸直,同时上抬使髋关节出现过伸位。如果患者出现大腿前方放射样疼痛,则为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该检查是判断高位椎间盘突出症的一个常用检查。

(7)屈颈试验:

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按其胸前,一手托于枕后,徐徐用力使患者头颈前屈,若出现腰部及患肢后侧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检查。

(8)腰部背伸试验:

患者站立,嘱患者腰部尽量背伸,如有后背疼痛为阳性,提示患者腰肌、关节突关节、椎板、黄韧带、棘突、棘上韧带或棘间韧带有病变,或为腰椎椎管狭窄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