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焦虑症状的识别与应对

小案例

小孙,男,已婚,36岁,两年前诊断为广泛性焦虑障碍,治疗后好转。近期因为公司有重大项目需要小孙负责,时间紧、任务重,小孙出现了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反复思考问题等症状,并且控制不住自己。同时,总是担心自己的家人出事,孩子上学他也担心,为此心悸、紧张不安,小孙也感到十分痛苦,担心自己和孩子的未来,无法静下心来,食欲变得很差,以至于不能正常工作。作为小孙的家人应该怎么做?

定目标

1.了解焦虑症状表现,学习辨别焦虑症状。

2.学会帮助患者应对焦虑症状。

跟我学

焦虑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非常普遍,如第一次上台讲话前的紧张,面临最重要考试前的紧张不安,无法缓解生活压力与工作压力,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感等。特别是对自己或者他人要求高、性格内向偏执、追求完美的人更容易出现焦虑。如果焦虑超过一定程度,影响到了工作或生活,那就需要专业的帮助了。焦虑症状又根据严重程度不同分为焦虑情绪、焦虑状态、焦虑障碍等,但是,对于家属或照顾者来说没必要分得那么清楚,我们只要清楚在焦虑对患者造成长时间的困扰或影响到患者的生理社会功能等情况下,如何能提供帮助就好。

一、焦虑症状的表现

精神疾病患者很多情况都会伴有焦虑的症状,除焦虑及恐惧相关障碍外,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障碍(简称“抑郁症”)、人格障碍等患者或者比较严重的药物副作用等都可能伴有焦虑症状。下面以焦虑及恐惧相关障碍为例来介绍症状的表现、识别和应对方法。焦虑及恐惧相关障碍是一种神经症性障碍,以焦虑、紧张、恐惧情绪为主要表现,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等特征,并非由于实际的威胁所致,且其紧张惊恐的程度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称。以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惊恐障碍常见。

(一)广泛性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焦虑及恐惧相关障碍,主要症状有情绪表现、躯体表现和行为表现三个方面。

1.情绪表现

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患者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紧张害怕,这种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患者感觉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感觉很不踏实或总觉得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一样。

2.躯体表现

患者可能会出现胸闷、心慌、心悸、呼吸急促、口干、出汗、震颤、尿频、尿急、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以及脸部发红、发烫,甚至腿脚发软乏力等躯体方面的症状。

3.行为表现

患者出现运动性不安,如坐立不安、坐卧不宁、烦躁、很难静下心来。有的患者会表现出搓手、咬手指、反复捏搓衣角,或者其他小动作;有的患者会因为急躁而表现得语速很快、语调显高、没有耐心、动作加快甚至行为冲动等。

(二)惊恐发作

1.情绪表现

在平时生活中,患者几乎跟正常人一样。而一旦发作时(有的有特定触发情境,如封闭空间等),患者突然出现极度恐惧的心理,体验到濒死感或失控感。

2.躯体表现

主要表现:①心脏症状,胸痛、心动过速、心跳不规则;②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有濒死感;③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昏、眩晕、晕厥和感觉异常,也可有出汗、腹痛、全身发抖、全身瘫软等症状。一般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发作突然,发作时意识清楚。

3.行为表现

惊恐发作起病急速,终止迅速,一般持续数十分钟便自行缓解。发作过后患者仍心有余悸,不过焦虑的情绪体验不再突出,而代之以虚弱无力,需要经若干天才能逐渐恢复。

(三)其他形式的焦虑

某些患者对于某些特定场所,例如广场、高地、电梯等封闭的空间产生恐惧。有的患者有社交焦虑,表现为害怕面对公众,不敢在公众面前发言;或者发言时发生口吃等;或者面对人多的场合就紧张不安,不敢与人对视。

二、焦虑症状的观察与识别

家属或照顾者通过对患者行为和情绪的观察,结合其心慌、心悸、胸闷、呼吸急促、口干、出汗、震颤等躯体不适,可及早识别患者的焦虑。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患者躯体不适的主诉一定要排除躯体疾病才能考虑焦虑障碍。也可以结合使用一些焦虑评估量表,例如焦虑自评量表(sa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scale,GAD-7)等来帮助筛查焦虑症状。

1.观察患者的焦虑症状

精神上过度担心是焦虑症状的核心表现。患者表现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或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过度担心,例如,案例中的小孙总是担心自己家人出事,担心孩子上学会遇到危险等,这就是对未来可能发生事情的过度担心。或者担心的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其担心、焦虑和烦恼的程度与现实不相称,超出了大多数人面临同样情景时的反应,例如,面对重要的考试,有的人因过于担心考不好,表现出超出一般人的焦虑,使其学习、生活,甚至人际关系等社会功能受到影响。有的人表现对外界刺激警觉性增高,对某些声音或光线等特别敏感,大多数人能接受的声音或光线,而患者会觉得很吵或光线很刺眼,注意力不能集中,容易受到干扰,情绪易激惹,难以入睡等。另外,患者可以表现搓手顿足、不能静坐、不停来回走动、无目的的小动作多、四肢发抖,甚至语音发颤等行为;严重焦虑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冲动行为,如攻击他人、周围物品或自杀自伤等。如果患者有头晕、头痛、恶心、腹痛腹胀、胃部不适、心动过速、胸闷气短、呼吸急促,甚至濒死感等躯体不适症状,在排除相应器官、系统器质性疾病后可以考虑是焦虑情绪的躯体表现。例如,案例中根据小孙的紧张不安、对孩子家人的过分担忧等核心症状,加之其坐立不安的行为表现和心慌、心悸、食欲缺乏等躯体不适表现,不难识别其焦虑症状。

2.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的使用

也可以借助某些量表评估来识别发现患者的焦虑症状。焦虑评估的量表比较多,一般采用自评量表,这里重点介绍GAD-7,具体内容详见附录一。该量表可用于焦虑症状的识别和严重程度的评估,普通人群也适用。包括7个条目,让患者根据最近2周自己的感受对每一条做出评分:完全没有这种感觉评0分,只是几天的时间有这种感觉评1分,超过一半的时间有这种感觉评2分,如果是几乎每天都有这种感觉评3分。7个条目的得分相加就是该患者的得分,最高为21分。0~4分为无焦虑;5~9分为轻度焦虑;10~14分为中度焦虑; ≥ 15分为重度焦虑。

三、应对焦虑的方法

1.尽量避免和减少焦虑的诱发因素

生理性的焦虑由于诱因的去除,很快就能缓解,而病理性的焦虑则是一种疾病。一般来讲,焦虑的产生都存在一定客观刺激事件或者诱发焦虑的某些特定情境或场所,让患者感觉压力太大。因此,应避免诱发焦虑发作的环境因素,安排好患者工作及生活上的各种事情,避免患者一直担心、惴惴不安;或者避免接触引起焦虑障碍或惊恐障碍的特定场所或者事件等。

2.理解接纳患者的焦虑感受

面对焦虑障碍的患者,家属或照顾者很容易认为是患者自寻烦恼,想得太多。所以,经常也会劝说患者“不要想太多”,甚至强制要求患者停止焦虑引发的某些行为和焦虑的思维。这些做法不但不能帮助患者,反而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焦虑。尽管患者的担心在常人看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甚至有些杞人忧天,但是我们要理解患者的感受是真实存在的、是很痛苦的,所以,我们不能说患者是自寻烦恼,他只是处于一种疾病的状态之中。接纳患者的情绪,安抚、共情患者的内心感受,让患者能感受到周围人对他的关心和支持,对他疾病的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对于缓解患者的焦虑症状有快速而明显的效果,简单易学,使用方便。常用的有呼吸放松、肌肉放松、冥想放松等,本书第四章第四单元有详细介绍。

4.陪伴引导患者转移注意力、发泄焦虑情绪

家属或照顾者可以陪伴、引导患者采取运动、娱乐、找朋友倾诉等方式来宣泄焦虑情绪。中等偏上强度的运动才能刺激内啡肽分泌,使患者产生愉悦感,比如登山、打篮球、打羽毛球、跑步等,坚持30分钟以上即可;以前缺乏运动或不宜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可以选择快步走的方式,从每天15分钟开始,坚持一周后增加到20分钟,再慢慢增加到30分钟,循序渐进,让身体慢慢适应,直到流汗的程度为宜,每周3~5次;或者陪伴患者做喜欢做的事情,转移注意力,等心情平静后,再重新考虑如何解决烦恼。

5.帮助患者认识、接纳自己的焦虑

向患者解释其某些行为、感受和身体的不适症状都是焦虑情绪的表现,告知患者某些性格也会促使这些症状的发生。请患者不要试图回避这些感受和不适,让患者仔细体会,慢慢接受;同时引导患者慢慢逐步优化自己的急躁、追求完美等个性,用积极的方式与人沟通。改变对待他人的态度,善意待人,不要处处与人争,更不要随意猜测别人,必要时学会妥协,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

6.引导患者改变对引起焦虑事件的认知

焦虑障碍患者容易出现两种错误逻辑,一种是过高估计不好的事情出现的可能性,第二种是过分灾难性地想象事件的结果。焦虑障碍患者对事情歪曲认知是造成疾病长期不愈的原因。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帮助患者改变对焦虑的认知,进行认知重建,达到治疗的目的。

加油站

焦虑的积极意义

焦虑是指个人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的危险或威胁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焦虑本身是人类一种正常的情感反映,例如明天要上台演讲,今天晚上会紧张得睡不好觉;过一会要考试,紧张得手心出汗;下周要工作面试,最近会焦虑到无所适从。等要面临的事情过去后,焦虑就会自动解除。这是一种生理性焦虑,即当面对潜在的或真实的危险或威胁时,都会产生的情感反应。特点是焦虑的强度与现实的威胁程度相一致,并随着现实威胁的消失而消失,因而具有适应性意义。

如果你是正常的焦虑,那么,一般在短时间内即可缓解,不会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比如胃肠功能紊乱、头痛、便秘、心慌、食欲缺乏等,也不会对个人的生活或社会功能造成影响。适当焦虑,反而会出现一些积极作用。人会萌生出摆脱不良境况的主观意愿,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改善眼前不利的处境。识别出焦虑背后的障碍,将它们设定为自己要挑战的目标。当你不焦虑或焦虑程度很低的时候,工作效率也会低;当你焦虑程度很高的时候,工作效率同样会低;但当你焦虑程度适中的时候,工作效率就会最高。

焦虑可以让你产生更大的动力、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帮你更谨慎,但这一切需要建立在适度焦虑的基础上。

划重点

焦虑症状是焦虑及恐惧相关障碍患者的主要症状,抑郁障碍、人格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等其他精神疾病患者以及某些精神药物副反应患者也会存在焦虑症状。精神上过度担心是焦虑症状的核心表现,加上搓手顿足、不能静坐、不停来回走动、无目的的小动作增多、四肢发抖等行为表现,头晕、头痛、恶心、腹痛腹胀、胃部不适、心动过速、胸闷气短、呼吸急促,甚至濒死感等躯体不适症状,不难识别出焦虑障碍。可以运用放松训练,认识接纳焦虑症状,转移注意力,改变认知,优化性格等方法帮助患者应对焦虑。

试试手

1.小孙出现了什么症状?属于哪种焦虑?

2.作为小孙的家人,应该如何帮助其应对焦虑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