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永炎中医药学科论
- 商洪才 王燕平 张华敏 杨洪军 张志强编著
- 3017字
- 2025-03-15 06:51:17
第三节 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人才梯队培养是学科建设的三要素之一
实现学科发展目标、稳定学科研究方向与构建学科人才梯队是学科建设相互关联的三个要素。针对现实状况,学科发展目标亟待拓展,面对新世纪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主题,中医中药学科门类应树立服务人类健康,为现代医学科学与生命科学做贡献的宏伟目标;学科研究方向的漂移尚未得到根本好转,强势学科缺乏核心竞争力,弱势学科的研究方向尚未形成,诸如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医预防医学研究、中医急症研究、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以及中药资源保护利用与药材道地性研究等,亟需提高学术地位及学术影响力。
将学科发展目标的实现落在研究方向上,显而易见,加强研究方向的稳定性,与时俱进,扶植培育新兴研究方向,关键是人才梯队的建设。有鉴于人才队伍新老交替,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对把握学科宏观目标、研究思路理念,以及科研项目的设计、运作、评估等缺乏经验的问题凸显出来。为了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办法,首先需要明确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明确后则实行“有为才能有位”的具体措施。一般而论,学科带头人应是学术骨干的中坚,是学科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依照国情应实行学科带头人与科室主任单轨制;学科带头人应是实现学科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是保持学科研究方向稳定性、先进性的主要支撑力量。
二、人才梯队的层次与职能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人才梯队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学术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指导者,多数是学科某一研究方向的奠基人。学术骨干是实施学科科研教学的主要成员,可以是项目与课题的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可推荐递选某位学术骨干做后备学科带头人,按照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的相关要求进行培养。笔者建议将进站的博士后工作人员与在读的博士、硕士纳入学科人才培养计划之内。已过退休年龄的老教授、老科学家邀聘为学术带头人,自然德高望重,善于启迪后学是其必备条件。而作为指导者,关键在于对本学科门类与相关学科、前沿学科领域熟悉、精通的状况,对把握目标与研究方向,具体到大项目的申报、科技成果的评估,尤其是人才培养的规划、计划,富有经验与真知灼见,以及其自身的学术地位与影响对学科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指导作用。
对于学术骨干,主要要求在本学科门类的成就,需要一级学科的知识与信息,二级学科的基本功,三级学科的专攻,课题与成果落实在三级学科的研究方向上面。还应指出,多学习源的人才培养对中医药学科与多学科渗透融合、培育新兴研究方向至关重要。一类是生物学、化学、数学、物理学、信息学的相关人才学习中医中药;再一类是引进史学、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环境生态科学等学科人才从事中医中药研究,以提高学科在大科学中的活力。对于在站的博士后人员应强调在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做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当作新兴研究方向后备学术带头人加以培养,这对拓展学科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是不可或缺的工作。
三、学科带头人的素质与培养途径
专家群体的牵头人必须在研究方向上有杰出的学术成就,而更重要的是宽广的胸怀,善于做“人”的工作,能团结反对过自己的同志一道工作;具备大学科广兼容的理念,敢于求真求异,鼓励敢说“不”的群体;积极扶持探索,能正确对待超常人才,肯于循循善诱,发挥其所长;注意克服“大一统、均贫富”在科技教育界的弊端,鼓励年青一代脱颖而出。对于中医药学科门类的方法学研究,注重科学与人文和而不同,互补互动,提倡归纳法与演绎法并重。还有就是肯于吃苦持之以恒,具备锲而不舍的爱国激情。
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途径有三。
首先是研究方向,在稳定的基础上有创新发展的学术骨干可接替上一代学科带头人;通过学术引进消化吸收,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构建新的研究方向,成为第一代的学科带头人。
其次是承担重大课题项目的负责人,其中包括WHO邀聘负责人与国际多边、双边的合作研究项目的负责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以及国家相关部委设立的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通过项目运作取得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省市级及全国性学会科学技术奖励,成长造就专家团队,积淀了竞争学科带头人的实力。
第三,应该指出项目运作强调“出成果”,但切忌急功近利,营造宽松育才环境十分重要。对于博士授权的新学科点,在设定学科发展目标之后,应着眼于中医药学科门类的新领域,在百米起跑线上构建研究方向,如中医预防医学、中医循证医学、中医生命科学,心理学、逻辑学融入中医学的临床基础研究等,按计划选拔人才,送国内外领衔学术机构专门培训,这也是学科带头人培养的途径之一。
四、学科带头人的工作职责
不同层次的教育科研机构的学科带头人有不同的要求。以高等院校为例,高水平研究型院校、科研教学型与教学科研型院校,3个不同的层次,虽然学校都要求教学与科研两个中心,学科建设均重在科研,然而高水平研究型院校在人才梯队构成、经费装备、软硬件的配备等是按国家队的水平设置,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地位与影响要求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至于科研教学型与教学科研型,依照科研、教学具备的基础与学术知名度的差异,对于学科带头人的职责要求也有所不同。
具体说学科带头人的工作职责:第一,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学科建设计划,必须强调以研究方向的稳定性为核心,全面规划各类人才的培养方案,尤其是后备学科带头人的递选。学科团队的活力可体现学科带头人以人为本理念与协调协作驾驭全局的水平,关键是“人才”,学科带头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起码的条件,而善于适时适度地调整人际关系,在稳定中求发展则关乎学科建设计划实施的成败。第二,组织课题项目的投标招标,科研成果评估鉴定申报奖励,组织科技专著与重点论文的撰写与发表,这是学科的支撑,是研究方向稳定性与先进性的展示。目前当以把握激励机制和完善管理制度作为工作重点,投标、招标要择需、择重、择优,评成果要公开、公正、公平。第三,学风建设。有学者说实事求是的良好学风是学科的灵魂,是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诸如李时珍、叶天士、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高尚、淳朴,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是今人的楷模。将关爱作为教育的基础,善于发现团队内学人的优良品德加以弘扬,应是学科带头人的本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热爱集体,为学科建设出力,当然奖罚分明也属必需。如上3条应是学科带头人基本的职责,不同的教育科研机构还有细则,笔者的一些体会仅供参考。
五、新世纪中医药学科门类发展趋势催人奋进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新世纪主题思想之一,中医药学科是科学与人文融合比较好的学科,科学求真,人文求善,两者互补互动。当今我们需要整体论、系统论、理性论指导下的还原分析,诸如络脉络病与病络的基础研究,辨证行为、处方行为与方剂配伍理论研究,肥胖病与超重、亚健康状态的基础应用研究,中药材道地性与资源保护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以及中医预防医学、老年医学研究等均展现出优势特色,为学术界瞩目。读经典,做临床,遵循中医药学自身规律培养优秀临床人才,实施中国中医名医战略已行动起来。还有,模式生物研究方法虽然不可或缺,而重视人体试验、关注临床医学的趋势已见端倪。今天,具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双重属性的心理学融入医学科学之中,使医学的社会性增强了,因此适应社会,顺乎自然,注重调节、调理、调摄、调补,维持稳态平衡,促进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化,凸显了中医药学科门类理论与实践的原创价值,成为中华先进文明的闪光点。形势喜人,催人奋进,吾辈学人当自珍重,互相勉励,为现代医学科学发展,为生命科学的进步多做有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