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重刊:串雅内外编
- (清)赵学敏纂辑 (清)吴庚生补注 郑金生 纪征瀚整理
- 3579字
- 2025-03-19 14:31:48
导读
清代赵学敏《串雅内外编》(1759)是反映“走方医”治疗技术的专著,同时编入了赵学敏收集的众多奇方。“串”是“顶、串”(走方医用药行话)的简称,“雅”是指将“顶、串”术经整理后由俗入雅,从而有裨医家实用。该书200余年来多次刊行,成为中医临床的重要参考书。
一、《串雅内外编》与作者
赵学敏(约1719—1805),字恕轩,号依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自幼酷爱医药,特别喜欢收集各种医药书籍,学习民间治疗经验,并自己种植药物,因而医药知识非常丰富。他编写的书籍很多,今传世的有《本草纲目拾遗》和《串雅内外编》。其中《串雅内外编》是一本罕见的奇书,首次揭示了走方医的神秘内幕。
走方医周游四方行医,他们手持招徕顾客的环状震响器,特称“虎撑”或“虎刺”(俗称“串铃”),走乡串户,摇铃求售,故又名为“铃医”。古代走方医行医唯求速验,不求万全,夸新斗异,且每多坑蒙劣迹,故素为当时正统医家轻薄贱视。
赵学敏在与一位很有名气的老铃医柏云交谈过程中,发现其中的某些医技“颇有奥理,不悖于古,而利于今,与寻常摇铃求售者迥异”。也就是说他发现像柏云这样的走方医,其技艺合于古代的某些深奥理论,并不比一些徒有虚名的医家要差。因此,他记录了柏云的口授内容,并且加进了自己收集到的一些民间医药知识,编为《串雅内编》4卷、《串雅外编》4卷,其时在清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
《串雅内外编》书成以后,未能及时刊行,在民间辗转抄录。清咸丰九年(1859)该书曾刊于余杭,未及流布,就大多毁于兵燹。清光绪十六年(1890)许增得到《串雅内编》丁氏八千卷楼抄本的副本,再次刊行,并请钱塘医家吴庚生(字平格)为之补注。吴氏为当时名医马文植的弟子,医学造诣很高。经吴氏补注的《串雅内编》广泛传播。许增刻《串雅内编》时又得到《串雅外编》抄本,准备请吴庚生继续补注刊行,但此本一直未见。民国初年多次石印或铅印的内外编合刊本中,并无吴庚生补注。本次整理集中数个较好的印本或抄本,并觅得有吴庚生补注的《串雅外编》抄本,更增加了该书的学术价值。
二、主要学术特点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1.能守三字诀(贱、验、便),可成医中杰
《串雅内外编》绪论载:“走医有三字诀:一曰贱,药物不取贵也;二曰验,以下咽即能去病也;三曰便,山林僻邑,仓卒即有。能守三字之要者,便是此中之杰出者矣。”道出了走方医最精华之点。
赵学敏在书序中说:“昔欧阳子暴利几绝,乞药于牛医;李防御治嗽得官,传方于下走。谁谓小道不有可观者欤?亦视其人之亦善用斯术否也可。”这段话里有两个典故:其一是宋代欧阳修患暴下(水泻),国医不能治。其夫人从沿街卖药人手里买了一帖药就治好了。这帖药里只有一味车前子。其二是宋徽宗时,有宠妃病痰嗽,通宵不睡,面浮如盘。徽宗唤御医李防御治疗,说三天治不好就要杀了他。李忧惶技穷,与妻泣别。忽闻门外叫卖声:“咳嗽药,一文一帖,吃了即得睡。”李立即买了药,先自己服用证明没有毒,然后给宠妃服用。病妃服药后一夜安眠,清早肿消。李防御为此得了厚赏。后李氏打听到此药不过就是蚌粉、青黛。
历史上像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所以民间有“单方一味,气死名医”的俗谚。赵学敏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大胆预言走方医术不可小看,强调要看是否能善用这些贱(便宜)、验(效验)、便(方便)的医疗技术。《串雅内编》集录了大量的单方、小方,这些方剂的组成简单,药物多为寻常可得之物。
走方医用药有其特色。赵学敏指出:“顶、串、截为走医三大法。”所谓“药上行者皆曰顶,下行者皆曰串,故顶药多吐,串药多泻”,“截,绝也,使其病截然而止”。其中的顶、串法类似吐、下法。至于截法,凡是能迅速终止疾病发展进程,迅速取效的方法都可以称为截法。《串雅内编》就是将这三法作为归类用药的提纲。当时坐地行医的市医,为了增大行医的安全系数,往往谨小慎微,不敢或没有自信去准确运用快速取效的峻利之法解决病人的疾患。某些庸医更是满足于打发病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此则为走方医提供了施展的空间。出色的走方医不害怕使用峻厉之药,是因为他们解决了“用药难,识症难”的问题。他们使用的还是前人留下的最有效的克敌制胜妙方,但该出手时就出手,从而使三字诀落到实处。
2.全面了解走方医的最佳著作
毋庸讳言,在古代走方医的群体里,存在许多医家的败类。他们利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术,蒙骗缺医少药地区的人们。但是,由于群众对他们的了解甚少,还是经常会被他们的新花招所迷惑,上当受骗。那么,走方医究竟和一般市医有哪些不同呢?《串雅内外编》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材料。
该书的凡例、绪论中,比较全面地概述了走方医的全套“技艺”。
“卖药算卦,全凭说话”。走方医每到一处,就要吸引笼络顾客。这些方法记载在凡例提到的《市语宗派神用运技》一书中。但因赵学敏惧怕这些“言多不经”的蒙骗技术容易“启后人渔利之私”,所以没有转载。
如何让被吸引围观的群众相信走方医的技术?他们采用的是“四验以坚信流俗”,即取牙、点痣、去翳、捉虫。取牙就是利用局部麻醉药和快速的手法,无痛地拔去病牙;点痣则是使用强烈的腐蚀药,快速去痣。至于去翳、捉虫,则类似魔术,采用的是障眼之法。
在群众被吸引并要求看病之后,走方医就要运用他们的“绝活”。其中《串雅内编》主要是谈用药法,包括前面提到的顶、串、截三大用药法以及某些单方。《串雅外编》则分“禁方”(符咒之类)、“选元”(各种急症抢救法)、“药外”(非药物疗法,如针灸、推拿、熏蒸熨洗、敷贴膏药、简单外科手术)等类。走方医是医药不分家的,自制药、自卖药,其药有真有假(见《串雅外编》“制品”)。走方医深入偏远地区,有时又充当兼职兽医。所以在《串雅外编》“医外”篇,可见到治疗牲畜、宠物,甚至治疗花木的简单方法。
综观走方医的全部看家本领,就可以知道:一个好的走方医,对病人有亲和力,能用风趣的语言和小魔术打动群众,又能用贱、验、便的方法快速地治好疾病。走方医又都是多面手,知医懂药,能针善灸,而且掌握各种急症的抢救(如溺水、外伤等)。他们对外治手法的要求很高,“手法有四要:用针要知补泻,推拿要识虚实,揉拉在缓而不痛,钳取在速而不乱”,对一些麻醉止痛方法运用自如。同时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又充当兽医、宠物医、农技师……解决偏远地区群众经常遇到的问题。
当然,这些本领如果被居心不良的走方医掌握,那就会出现另一种情况:用花言巧语笼络群众,运用魔术障眼,欺骗病人求治。然后用猛峻之药、假药,甚至蒙汗药,或者滥施手术,坑害病人。他们也用符咒禁术,装神弄鬼……
总之,《串雅内外编》一书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走方医的技术。对当今的读者来说,无论是从中学习实用的方药,还是了解游医常用的骗术和伎俩,都是很有意义的。
三、如何学习应用《串雅内外编》
1.弃其糟粕
学习《串雅内外编》必须对该书有清醒而正确的认识。走方医的原生态内容良莠杂集,或荒诞不经,恐误导读者。赵学敏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因此他在编写《串雅内外编》的时候,已经删去了许多可能导致负面影响的内容。尽管如此,该书还是保留了相当一部分走方医的旧术,为正统医术所不容。这方面的内容更多见于《串雅外编》。其中的“禁方”部分,全是各类符咒禁术。此外,“制品”部分有伪品,即走方医制造的假药。“医外”部分有“药戏门”,不过是利用药物玩耍的魔术或引人注目的噱头。即便是《串雅内编》的某些药方,也未必都能采用。例如其中用来“逐呆”“启迷”(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方药,配合鞭打、蛮横的动作,都难以为当代医学所接受。这些内容无裨于医药,有损于患者,只能作为了解古代走方医的历史来阅读,无法采纳利用。
2.取其精华
如何汲取《串雅内外编》的精华?总原则是不在一方一药,而要认识到该书整体的启示。病人总是希望自己的疾病能尽快治好,并且不要付出太多的钱财。因此,心存患者的期盼,在用药时尽量选取简、便、廉、验的药方,这是在阅读该书之后应该汲取的启示。
作为一名医生,应该知医懂药,不能只知道开处方,而不知道药物的真伪优劣、价格高低。同时,一个好的医生,应该既能熟谙药物疗法,又能掌握许多简、便、廉、验的非药物疗法;既能治疗某些顽固的慢性疾病,也能熟练掌握某些急症的抢救技术。这才是患者,尤其是广大基层、农村患者所希望得到的医疗服务。如果合法医生能用简、便、廉、验的方法治疗患者,那些不法的游医也就没有了市场。
《串雅内外编》有许多短小精练的单方、验方,需要临床医生不断提高诊断能力,熟悉药物性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予以选用。其中有一些属于有毒药物的峻厉之品,使用时更应该小心。在这方面,书中“庚生按”已经有一些提示,阅读时可以参考。书中某些药物的治疗效果,在当代的条件下,可以采用现代药物研究方法,做一些动物毒性或药理实验,不可轻易以人试药。其中某些效验单方,很有可能为进一步开发出新的药物提供思路,这全在读者留心选取,精心设计。
郑金生 纪征瀚
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