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发事件应急心理救援工作指南(2022)
-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心理救援分会编著
- 29字
- 2025-03-18 23:58:16
第二章 《突发事件应急心理救援工作指南(2022)》解读与应用指导
第一节 《突发事件应急心理救援工作指南(2022)》解读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的基础上,对精神、心理健康的需求也逐步提高。但与此同时,时代的变迁也带来了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日益加重的来自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尤其是在看似风平浪静的生活中还夹杂着各种难以预料的如地震、泥石流、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治安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很可能拨动当代人本就紧绷的心弦,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应对,很可能对受害者的身心产生持久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胁、工作学习的巨大压力下,各种负面情绪的发生都明显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国家卫健委的指导下,线上、线下心理救援第一时间展开,对患者的健康、家庭的圆满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了积极的维护作用。
纵观中国心理救援的发展史,心理救援最早出现在1994年克拉玛依大火事件后,到汶川地震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再到本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应急心理救援工作飞速发展,并展现出了较高的水平。
如何更好地区分和界定应急心理救援和心理干预?如何在心理救援工作中,提升整体层面的水平,保证心理救援工作的同质性?能否形成一个具有指导性意义,具有可实践性的应急心理救援流程?这些成为困扰我国应急心理救援的主要问题。
一、《突发事件应急心理救援工作指南》编写目的
《突发事件应急心理救援工作指南(2022)》简称《指南》,该指南明确应急心理救援的定义、角色和工作内容及范围。为从事应急心理救援的专业和非专业工作人员,提供结构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心理救援操作规范,提高我国整体应急心理救援的水平,更好地为突发事件下人们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持与保障。
二、《突发事件应急心理救援工作指南》概览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应急办公室委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心理救援分会组织,邀请包括肖涛教授、张桂青教授、刘铁榜教授、郭万军教授等在内的国内顶尖心理救援工作专家学者共同讨论编制《指南》。《指南》分为总论,《指南》解读与应用指导,应急心理救援组织保障,原则与常用技术及实施步骤,现场心理救援、转介和寻求社会心理资源支持,不同突发公共事件后的应急心理救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应急心理救援,救援人员的自我评估与心理建设八个部分,附录还对应急心理救援的相关国家政策法规进行了解读。
总论部分从宏观的角度,就突发公共事件后可能引起的心理和社会影响进行介绍,首次提出应急心理救援,并对应急心理救援的定义、服务对象、工作内容和适用范围进行阐述,阐明应急心理救援与应急医疗救援及心理危机干预的联系与区别,针对《指南》的使用方法和使用中常见的问题做出解答,使读者了解应急心理救援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样的被救援者进行施救,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各论部分是在总论的基础上,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在突发事件下应该怎么做,如何执行应急心理救援。按照应急心理救援工作开展的过程,从基础保障、组织构架、计划策略制定、心理救援评估,到心理应急救援技术方法和技巧运用,并设特定章节针对地震、公共卫生事件、矿难、爆炸、山体泥石流、社会安全性灾难事件、跨国救援等不同突发事件,分别就灾难事件及受灾者心理和躯体反应的特点,选择经典案例,针对事件下的应急心理救援介入时间、组织构架、角色定位、工作部署、救援的具体实施过程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介绍。《指南》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各类事件中的应急心理救援共性和个性特点,涉及应急心理救援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技术运用,力求包括应急救援工作的领导者、应急救援队员、应急心理救援工作者、精神科医生、心理工作者理解和接受,运用到突发事件后应急救援更广的范围。
附录相关政策部分,汇总了近年来国内针对被救援人员、救援人员以及心理救援的最新政策和法规。通过政策梳理,掌握国家应急心理救援发展的大方针,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做出有中国特色的应急心理救援。
三、如何使用《突发事件应急心理救援工作指南(2022)》
《指南》编写和制定的初衷,是希望更多的救援工作者能够了解和掌握应急心理救援的相关知识和技术,降低应急心理救援的准入门槛,让更多包括精神专科医生、心理工作者、应急救援队员在内的人员加入中国应急心理救援工作,提升中国整体的应急心理救援水平,提高应急心理救援的同质性,使得在面对突发事件发生时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具有同质性的高水平心理救援服务。
(一)适用对象
《指南》语言内容通俗易懂,结构脉络清晰,案例丰富翔实,且注重介绍操作简单的适合在救援第一现场使用的心理救援技术,可实践性较强。《指南》适合包括救援工作者在内的所有应急救援队员使用,也适合精神专科医生、社会心理工作者以及对心理救援感兴趣的公众学习使用。
(二)使用场景
在日常生活中,《指南》可被应急救援人员、社会心理工作者、志愿者乃至普通公众翻阅学习使用。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的早期,《指南》可在第一时间作为专家对当地心理救援人员(精神专科人员、心理咨询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和志愿者)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当地组织建立应急心理救援队伍的参考。在应急救援过程中,无论医疗救援队员还是应急心理救援队员都可以将本《指南》视为一线指导手册,在遇到具体沟通交流困难和心理救援困难时翻阅使用。
(三)使用方式
《指南》可以作为应急心理救援培训教材,在应急心理救援队伍、红十字会、卫健委甚至大学应急心理救援的系列课程中使用,提高我国应急心理救援水平,充实应急心理救援人才储备。《指南》言语通俗易懂,内容具有很大实践性,相关人员也可以自行学习,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应急心理救援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普通公众和学生也可以学习,提高自身在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心理稳定性。本《指南》不仅适合应急心理救援人员使用,也可以帮助所有应急救援人员协调自己和被救援者之间的关系,推进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