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1994年克拉玛依大火、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始终挑战着中国社会发展,为遭遇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公众提供支持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参与救援的力量主要来自医疗卫生、社区、消防、部队、教师和志愿者,所有参与救援的工作人员均需要为灾民和事件亲历者提供心理支持,并且救援者自身也需要心理支持。

鉴于我国尚没有统一的指导一线救援人员在突发应急事件中提供心理救援的规范性指南,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心理救援分会,组织全国长期从事心理救援工作的包括肖涛教授、张桂青教授、刘铁榜教授、郭万军教授等专家编写了《突发事件应急心理救援工作指南(2022)》(简称《指南》),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

总论部分从宏观的角度,就突发公共事件后可能引起的心理和社会影响进行介绍,首次提出应急心理救援,并对应急心理救援的定义、服务对象、工作内容和适用范围进行阐述,阐明应急心理救援与应急医疗救援及心理危机干预的联系与区别,并针对《指南》的使用方法和使用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解答,通过总论让读者了解应急心理救援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样的被救援者进行施救,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各论部分在总论的基础上,清晰地阐述了在突发公共事件下应该怎么做,如何执行应急心理救援。按照心理救援工作开展的过程,从基础保障、组织构架、计划策略制定、心理救援评估,到应急心理救援技术方法和技巧运用,并设特定章节针对地震、公共卫生事件、矿难、爆炸、山体泥石流、社会安全性灾难、跨国救援等不同突发事件,分别就灾难事件及受灾者心理和躯体反应的特点,选择经典案例,针对事件下的应急心理救援介入时间、组织构架、角色定位、工作部署、救援的具体实施过程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介绍。《指南》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各类事件中的应急心理救援共性和个性特点,涉及应急心理救援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技术运用,力求包括应急救援工作的领导者、应急救援队员、应急心理救援工作者、精神科医生、心理工作者的理解和接受,运用到突发事件后应急救援更广的范围。

最后在附录部分,《指南》汇总了近年来国内针对被救援人员、救援人员以及心理救援的最新政策和法规。通过政策的梳理,掌握国家应急心理救援发展的大方针,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做出有中国特色的应急心理救援。

本书填补了国内关于心理救援方面实操指南的空白,在提升应对灾害突发事件能力、规范应急救援组织管理、促进公众心理健康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突发事件应急心理救援工作指南(2022)》编委会

202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