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A(资料性) 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

A.1 引起苯中毒的作业及工种

苯在生产中主要用作溶剂、稀释剂和化工原料。接触含苯的各种有机溶剂或稀释剂,或以苯作为生产原料的作业、工种,均有可能发生急性、慢性苯中毒。

A.2 苯中毒引起的猝死

个别接触极高浓度苯的劳动者可发生猝死,其诊断可参照GBZ 78。

A.3 外周血细胞分析检验方法

本标准规定采用经静脉采血和血液分析仪检测方法(见WS/T 405)。采血方法按照WS/T 225有关要求执行。采血时,采用真空采血方式自肘前静脉采血,要求使用含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抗凝剂的采血管。

A.4 诊断分级中血细胞计数参考范围

慢性苯中毒诊断分级时,血细胞计数参考范围依据中国成年人群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见WS/T 405。

A.5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外周血细胞计数异常时,应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对血液有形成分质量的检查和数量的评估,主要包括对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大小、形态、染色及结构等的检查。检查方法包括经典的显微镜检查和自动化数字式细胞图像分析等。一些患者在发生苯所致白血病或转变为白血病前,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此时,还可有白细胞核象改变和形态异常,包括出现原始细胞、幼稚细胞、粒细胞细胞核大小不一、空泡变性、核变性等;当苯毒性作用累及红系时,可以出现血红蛋白形成障碍,细胞大小改变等;在出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外周血细胞多表现为细胞大小改变,核浆比例异常等。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有助于鉴别白细胞计数异常的病因,进行贫血的病因、红细胞计数和形态学分析,确认血小板计数减少并了解血细胞功能,发现血液中某些寄生虫感染,对慢性苯中毒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A.6 骨髓象检查

针对慢性苯中毒患者,骨髓象检查有助于某系血细胞异常、全血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以及白血病的及时诊断与鉴别诊断。苯作业工人早期出现血细胞计数异常者,特别是脱离岗位后仍未恢复正常者,应尽早完善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染色体和基因检查,必要时进行骨髓活检病理检查。一次骨髓涂片的结果与病情不一定完全平行,对于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例,有必要多次、多部位骨髓穿刺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和/或骨髓活检病理检查。

A.7 慢性苯中毒作业工龄的界定

慢性苯中毒多见于苯接触时间3个月及以上者。但部分患者连续作业工龄少于3个月,其每日苯接触时间长,苯浓度高,出现外周血一系或多系细胞计数减少,甚至表现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但此类再生障碍性贫血经积极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这类患者发病特点与典型的慢性中毒有所区别,在发病时间上属于“亚急性”,但其临床表现与“慢性苯中毒”相似,这与通常“亚急性中毒与急性中毒临床表现接近”的普遍规律不符。本标准中仍将其归类于慢性苯中毒。

A.8 职业性苯所致白血病

在诊断职业性苯所致白血病时,按照GBZ 94执行。

A.9 职业性苯中毒诊断的命名格式

A.9.1 职业性急性苯中毒诊断的命名格式为:职业性急性轻/重度苯中毒。

A.9.2 职业性慢性苯中毒诊断的命名格式为:

a) 职业性慢性轻度苯中毒:

1) 职业性慢性轻度苯中毒(白细胞减少症);

2) 职业性慢性轻度苯中毒(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3) 职业性慢性轻度苯中毒(血小板减少症)。

b) 职业性慢性中度苯中毒:

1) 职业性慢性中度苯中毒(白细胞减少症伴血小板减少症);

2) 职业性慢性中度苯中毒(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伴血小板减少症);

3) 职业性慢性中度苯中毒(白细胞减少症);

4) 职业性慢性中度苯中毒(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5) 职业性慢性中度苯中毒(血小板减少症)。

c) 职业性慢性重度苯中毒:

1) 职业性慢性重度苯中毒(全血细胞减少症);

2) 职业性慢性重度苯中毒(再生障碍性贫血);

3) 职业性慢性重度苯中毒(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