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卫生标准汇编(2016—2022年)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 第八届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职业健康标准专业委员会编
- 1019字
- 2025-03-18 18:54:35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
A.1 关于氯乙烯接触
氯乙烯又名乙烯基氯,常温下为略呈芳香味的无色气体,加压后变成液体。工业上主要用于聚氯乙烯合成和其他塑料制品生产。在聚氯乙烯的生产合成工艺中,精馏、转化、聚合等工段都有可能接触氯乙烯导致中毒。氯乙烯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人体,导致急、慢性中毒。皮肤被液态氯乙烯污染时也可吸收少部分。
A.2 关于氯乙烯急性中毒
急性中毒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部分患者可出现迟发性肝脏损害,少数患者可出现心脏损害(如ST段下移,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等)和呼吸系统损害(如呼吸道刺激症状,个别出现肺水肿等)。
A.3 关于雷诺氏现象和硬皮样改变
雷诺氏现象,这里所指的是氯乙烯接触者的职业性雷诺氏现象,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患者手指在受冷后出现麻、胀、痛并由灰白变苍白、发绀。可以为遇冷偶尔发作,也可以为冬季经常发作。需排除免疫风湿类疾病、振动工具、血黏度过高等因素所致疾病。
硬皮样改变可与雷诺氏现象同时或之后出现,主要特征为皮肤增厚、皮肤弹性下降、水肿,表皮束层胶原蛋白增加,皮肤变化局限于手和手腕,血抗核抗体阴性。
A.4 关于肢端溶骨症
肢端溶骨症是氯乙烯作业人员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指骨末端溶解性病变。早期可有雷诺氏现象,X射线检查可见一指或数指末节指骨粗隆的边缘性缺损,进而骨折线形成,逐渐缺损增宽,使粗隆逐渐与骨干分离。最后导致指骨变短变粗,呈杵状指。个别也可见趾骨病损。氯乙烯作业人员的手部骨质结构异常改变,早期可表现为骨皮质硬化或骨质疏松。
A.5 关于肝功能生物化学试验检测指标
肝功能生物化学检测指标是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肝功能异常程度的判断参见GBZ 59。
A.6 关于肝活检病理学检查
肝脏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直接反映肝组织的病理变化,但由于该方法属于创伤性检查,无法广泛应用,可在实际工作中酌情使用。氯乙烯所引发的肝脏损害有如下特点:肝细胞肥大、增生,血窦内皮细胞活化和增生,汇管区、小叶间隔和小叶内窦周边纤维化,肝小叶中央区肝细胞变性。
A.7 鉴别诊断
应注意氯乙烯中毒引起的肝脏损害与各类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炎等相鉴别(见GBZ 59),特别要考虑两种病因交叉作用的可能性。临床上应全面分析,不应单凭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指标阳性、超声影像脂肪肝等即排除氯乙烯中毒对肝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