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大理国与先天

就这样,狄云一路向南,跨入了大理的国境。这里果然是完全不同的景致。

段思平家族世代为南诏武将,后晋天福二年,任通海节度使,因受大义宁国主杨干贞迫害,遂以减尔税粮半,宽尔徭役三载为号召,联合奴隶和农奴为主的起义队伍,攻破太和城(在今大理城北),灭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建大理国,年号文德,以羊苴咩城(今大理城)为都。

段思平即位后,厉行改革,尽逐杨氏邪臣。更易制度,损除苛令。建立了一整套封建制度,把南诏末朝以来分裂、战乱的局面重新统一起来。他大行分封,笃信佛教,在位8年,年年建寺,铸佛万尊。

狄云到来之时,大理建国不久,正处于最强盛时期。各种风物,都让他耳目一新。

枣红马踏碎晨露时,狄云正穿过龙首关的石拱门。三月的洱海风裹着潮湿的咸味,将“商阳剑”字样的金线绣纹吹得猎猎作响。

悬挂在城门上的铜铃发出清越的嗡鸣,那并非寻常饰物,而是段思平当年以一阳指力震出的浑金响铃,至今铃舌仍留着指力震痕,每逢子午便会自行鸣响,提醒百姓练功时辰。

青石板路上,白族阿奶手中的乳扇在竹签上滴着奶珠。那并非普通羊奶,而是以“少商点穴手“挤出的初乳,凝结时自然带着剑气冰寒。

吐蕃商队的骆驼在街角卸下草药,药箱上赫然印着六脉神剑的剑印封条,据说这是段氏皇族赐予的通关信物,用一阳指力在桐木上留下的焦痕,三日内不会褪色。

铁匠铺的风箱拉出赤红的光,老匠人淬剑时往炉中添了块玄冰。那冰取自苍山雪窟,混着段氏传人的内力,能使镔铁剑身凝出少泽剑的湛蓝纹路。

“客官且看这剑脊,”老者指腹抚过剑身,“这是用一阳指力拓下的剑谱,三日不消。”

话音未落,皇宫方向传来钟鸣,七十二口青铜钟按周天星斗排列,钟声里竟藏着商阳剑的起手式。

市集中央,五华楼的飞檐在日光下流转着金芒。楼基由整块大理白玉砌成,石缝间凝着透明的胶质——当年段思平以一阳指力逼出体内真气,将糯米汁与石灰凝成的三合土化作永不风化的建筑胶。

楼前水池中,石龟背上的水纹正随着钟声起伏,那是以中冲剑法开凿的暗渠,将洱海潮汐引入城中,形成天然的报时装置。

茶马古道上,马帮的铜铃突然急促。领头的汉子从马鞍旁抽出乌木棍,棍端铁环在空中画出完美的圆——正是段氏一阳指的运气法门。

“客官看好了,”他对着惊愕的狄云咧嘴笑,“皇爷传下的指法,赶马时用来驱蛇最灵。”说话间,三枚铜钱已射入路旁蜂巢,甜香立刻弥漫了整条街巷。

当暮色漫过三塔倒影时,洱海畔的水车开始转动。那些水车轴心皆嵌着指痕,乃是段氏皇族用一阳指在花岗岩上留下的卯眼,无需铁钉便能运转百年。

农夫们唱着《南诏奉圣乐》调节水车节奏,歌声里隐隐透着剑气,原来这调式竟是段思平将六脉神剑的呼吸法门谱入农歌。

夜色渐浓,五华楼顶亮起七星灯阵。灯火在夜风中摇曳成奇特的轨迹,正是段氏一阳指的运劲线路。城中万家灯火次第亮起,每盏灯芯都浸过药汁,燃烧时会散发出提神醒脑的香气——这是段氏皇族以少商剑法提炼的草药配方,让夜读的学子与守夜的更夫都能保持清醒。

狄云望着满城流动的剑意,玄铁重剑突然发出轻鸣。他猛然醒悟:这大理城本身就是最大的武学典籍。石板路的凹痕藏着商阳剑的步法,瓦当上的滴水印着少泽剑的走势,连孩童跳房子的格子都暗合周天穴位。

段思平将绝世武功化作春风雨露,让气剑在炊烟中流转,让指力在晨钟里绵延,终将这座城池淬炼成不朽的神兵。

狄云仅仅在大理城待了两三天就有些受不了了。

前世作为林平之时,他也来过大理城。那时候感觉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南疆小城,除了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外,倒也没什么不妥。

现在就完全不一样了。整个大理城处处都是段思平的武道真意,整个区域似乎都在这位武道宗师的意志笼罩之下。

这些对于不懂武功或者武功不高的人来说,丝毫没有什么感觉。但对于狄云这样神识还高于实力的一流武者来说,那就完全不同了。

虽然还到不了如芒在背如鲠在喉的地步,但却让狄云的神识总是处于一种被窥视被压制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根本没法子好好闭关来修炼九阳神功。

除非是身临其境,狄云从来没想过世间武者居然还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他感觉,就算是黄药师、欧阳锋、老顽童这样的先天武者与段思平相比,都相差甚远。段思平显然已经到了先天的更高境界,远超五绝这样的先天初级。

狄云自视自己现在还是个小虾米,那就还是远远离开大理城,去找一个僻静的地方闭关吧。

在大理国的深邃之处,澜沧江如一条银色的巨龙,蜿蜒穿行于群山之间。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澜沧江上,江面泛起层层金色的涟漪。江水清澈见底,碧绿如玉,与两岸苍翠的山峦相映成趣。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云雾缭绕,仿佛一幅流动的山水画,让人陶醉其中。

澜沧江两岸,到处是密密麻麻的原始丛林,一进其中就被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所包围。树木的枝叶密密麻麻,遮天蔽日,只留下斑驳的阳光洒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和植物特有的清香,让人不禁深吸一口气,感受大自然的清新与纯净。

在丛林中,各种野生植物争奇斗艳,竞相生长。藤蔓缠绕在树干上,犹如一条条绿色的丝带,将树木紧紧相连。地面上的苔藓和蕨类植物密密麻麻,形成了一层厚厚的绿色地毯。偶尔,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或是一只机灵的小松鼠从眼前掠过,为这片丛林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

就这样,狄云出了大理城,来到澜沧江畔一个小村庄里,花钱租了一间茅舍,就此住了下来。

狄云前世已经有了多次晋级先天之境的成功经验,再次突破对他来说只是时间问题。

他还是继续使用老方法,每一天,狄云都把自己丹田的真气玩来玩去,费尽周折,就是为了吸取那一丝丝天地灵气。

别看这每天只有一丝丝的天地灵气,效果非常大。在积累真气上,就相当于每天服用一颗毫无丹毒的养气丹。另外提前融入高质量的天地灵气,也使狄云的真气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日复一日,狄云每天能吸取的天地灵气数量也在缓慢增加,这使得他的真气积累也在不断加速。正向循环,狄云修炼的速度更快几分。

终于,在七十余天的不懈努力下,狄云再次感受到了气海饱满,任督二脉充盈的状态。这就是小周天圆满即将要破境的征兆。

狄云有过多次破境的经验,这一番自然也不会慌乱。他静气凝神,守元抱一,把自己心神放入有意无意的自然之境中。

大约过了三四个时辰,全身数百处穴道就串成了一条完整的内息。封于修运转真气,突然之间,猛觉内息汹涌澎湃,顷刻间冲破了七八个窒滞之处,竟如一条大川般急速流动起来,自丹田而至头顶,自头顶又至丹田,越流越快。

两道温润的真气分别从丹田汇入任督二脉,狄云只觉头顶百会穴一震,一道清醇无比的天地灵气灌顶而入,活波波地顺着任督二脉渗入全身各个经脉,直入丹田气海。

道家称百会为“一身之宗,百神之会“。会是聚会,百是一百,意思就是很多条穴位聚集在这里面。它在人的头顶,高高在上,人体的手足三阳经和督脉以及肝经在这里会合,所以中医说百会是“三阳五会“。更兼四周经穴密布,大有百脉朝宗、君临天下之势。

百会穴一通,标志着正式进入先天境界。从百会穴进入身体的天地灵气,可不像原来硬拉扯进来的天地灵气那么桀骜不驯。这股天地灵气温润活泼,与自身真气完美融合,几个大周天过后,整个身体的真气就大不一样了。

狄云按捺住激动,平静心情,收功起身。令他惊喜异常的是,即使他已经收功,天地灵气仍然如潺潺泉水,缓缓地从百会穴流入身体。丹阳真人马钰所创造的金关玉锁二十四诀居然在先天之境一样好用,这大出他的意料。

终于再次到先天之境了。狄云志得意满,心情舒畅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