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的重要性

1.1 概念界定

1.1.1 国际中文教师

本研究中的国际中文教师指海内外所有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师。同时,为了研究更具可比性和借鉴性,本研究有关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和教师个案研究以在中国任教的国际中文教师为主,但是对国内外国际中文教师都具有启示作用。

1.1.2 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的内涵在不同研究者的论著中有不同的理解。 Perry(1980)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和技能的提升、对所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什么那么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从最积极意义方面讲,教师专业发展包含着更多的内容,指成为一个把工作提升为专业的人,把专业知能转化为权威的人。叶澜等(2001)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以下两种理解:一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二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即通过教师教育实现教师成长。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将教师专业发展定义为:“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本研究的“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个体对实践进行持续探究的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包括国际中文教育信念的增强,中文学科和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成长为具有生产实践性知识和与国际中文教育界同仁合作能力等全面进步的学习型、反思型和研究型的教师。国际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从内在改变和外在支持两种途径实现。内在改变,注重教师自主发展的模式;外在支持,强调外在的社会支持和促进机制。

1.1.3 专业发展模式中的“模式”

专业发展模式中的“模式” ,又称“范式”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辞海》的解释是“在社会学中,是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式和解释方案,同时也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可以看出,模式强调的是一种可以作为参考的方式和途径。本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旨在为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的方式和途径,包括促使教师专业不断发展,增长专业知能的内在改变方式和外部支持路径。

1.2 国内外二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现状1

国外在20世纪90 年代初提出的技艺模式(Craft Model) 、应用科学模式(Applied Science Model) 、反思模式(Reflective Model)是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种主要模式。一是技艺模式,也称为师徒模式,即把教学看作一门技艺,由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担任指导者,新教师从学徒开始,直到掌握全部技能的技艺模式。二是应用科学模式,即不再把指导者看作是单纯的工匠,而是看作应用科学的研究者。三是反思模式,即间接知识和实践经验相辅相成的反思模式。将教师定位成外在技术与原理武装的“技术熟练者”的时代已经过去,教师应该是“反思性实践者”,在实践中建构和提升自身经验和知识。国内外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反思模式有很多讨论(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1998;陈向明、王红艳,2010;王添淼, 2010、2019等) 。反思模式已经成为国外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范式。近些年,国内英语教育界也开始关注教师反思的研究。现今,国际中文教育界教师专业发展仍以技艺模式和应用科学模式为主,但若将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唯一模式,显然是存在缺陷的。国际中文教育是一种二语教育,国外第二语言教育领域的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外语教师的发展要依赖自身的优势(Spolsky,1980;Stern,1983;Wallace,1991) 。二语教师的优势在于他们是专业人员,有实际教学经验,可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发展。可见,教师专业发展出了一种新的模式,但我国有关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反思模式的研究还未能引起学界的关注。

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和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在增加教师数量的同时,要更为关注质量的提升,大力推动教师自主发展和主体地位的确立。国际中文教育的革新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性都在呼唤构建科学的、有效的、成体系的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实际上,国外二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经过一些争辩与讨论,学者们已取得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国内教育学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也有一定的研究。然而,这些理论资源并未被国际中文教育界充分援用,相关研究尚不多见。基于此,我们试图在国外二语教师专业发展先进理念和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并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一套能够充分发挥国际中文教师主观能动性,促进其终身学习,不断拓展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升专业修养和品质的专业发展模式,旨在使国际中文教师成长为学习型、反思型、研究型的国际中文教育专家。

1 本节引用并参考王添淼(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