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北京公园的先声
——新旧过渡时代的士大夫与万牲园

作为北京现代公园的滥觞,万牲园从概念的引入到设计建造再到使用和表现,都与清末民初的士大夫群体有密切的关系。作为新旧过渡时期的士大夫,他们既是传统政教伦理的最后一代承载者,又是兼具世界眼光和现代思想的第一代先行者。本章将揭示作为漂洋过海“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中国人,晚清士大夫是如何接受和认知新型的“万牲园”,又是如何将其引进中国的。万牲园的创立是清末新政的一部分,以贵族精英阶层如端方等为主导,其对于万牲园的想象和打造,寄托了晚清士大夫的启蒙理想。清末的士大夫群体大多对万牲园所体现的现代性持接纳、肯定乃至享受的态度,万牲园建成后,士大夫阶层养成日常在其中休闲、交游的模式。而辛亥之后,士大夫群体的地位和心态都发生了变化,面对封建帝制的崩溃和共和政权的建立,如何在这种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自处?士大夫们复杂的内心投射于万牲园上,转而有意识地勾连其与清室及士人传统的关系。以梁启超主持的万牲园癸丑修禊为代表,原本作为现代性象征的畅观楼,在遗老的绘画和诗词中却被赋予了传统的色彩;然而,万牲园自身现代性的一面,又时常溢出这种表现。万牲园既孕育于清末民初最后一代士大夫之手,也见证了属于他们的时代的落幕,极为典型地体现了近代北京新旧交替、混杂、富有张力的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