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银行挤兑研究的逻辑起点、理论模型及心理学理论流派

第一节
银行挤兑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商业银行创造货币机制催生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是专门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然后把钱借贷出去,并从中获得利息差价的机构。商业银行不断循环这种“借贷交易”的过程实际上是创造货币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不是无止境的,商业银行不能无限制地创造货币,它要受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限制。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与法定准备金率成反比,法定准备金率越高,商业银行能创造货币的倍数越低。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实际倍数与市场对货币的需求有关,存在着一部分资金相当活跃,而另一部分资金在沉睡的现象。

如果社会上存在传言“银行里面的钱,实际上是不能满足所有储户的兑换需求的,我们赶紧去把钱取出来”,以至于大家都去取钱,那么商业银行的钱是不够大家取的。所以如果所有储户听到传言都去提现,商业银行一定会倒闭。这并不是商业银行经营不善的问题,这是由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固有机制造成的。商业银行无法满足所有储户提现要求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流动性困难”(薛兆丰,2019)。

二、什么样的银行发生挤兑时值得救?

我们知道,当商业银行发生挤兑时,背后需要有一个更强大的支撑力量,无论采取何种手段,最终目的是平息人们的传言,只有这样才能挽救商业银行系统。然而,问题在于,每一家商业银行都是“低买高卖”的商业机构,它们跟我们楼下的小卖部本质上并没有不同。既然如此,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有可能遇到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的困难。如果遇到这种困难,这家商业银行就可能倒闭。

商业银行同时可能遇到两种困难:一是整个银行系统本身所固有的“流动性困难”。如果发生这种困难,就应有更强大的力量支撑和帮助商业银行,以防出现更大的系统性风险。二是由于经营不善而导致的“资不抵债”困境。如果发生这种困境,就应该让商业银行受到市场的惩罚。如果商业银行不会倒闭,就不会有人对经营负责。挤兑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甚至爆发金融危机,但挤兑本身并不一定意味着金融体系即将崩溃,而往往只意味着存款从薄弱金融机构向优质金融机构的转移。

三、问题的提出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的首要战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近年来,监管部门有效处置了一些已经暴露风险、具有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机构,如2019年5月包商银行被接管。总体看,果断实施接管发挥了及时“止血”的作用,避免了包商银行的风险进一步恶化,既最大限度保护了客户的合法权益,避免了客户挤兑和风险向众多交易对手扩散,又依法依规打破了刚性兑付,实现了对部分机构激进行为的纠偏,进而强化了市场纪律(王景武,2020)。

然而我们也看到,近年来发生了营口沿海银行和河南伊川农村商业银行因为谣言引发的挤兑等风险事件。正如美国前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在《压力测试》(Stress Test)一书引言部分所说,“所有的金融危机都是信心危机”。金融系统都是建立在信念之上的,这就是为什么英文“信贷”这个词源于拉丁文“信任”,而金融机构往往自称“信托”。无论基于何种原因,如果人们对银行失去了信心,就会出现挤兑;金融危机则是对整个金融系统的挤兑,是人们对金融安全失去信心的表现。

人们惯于恐慌,正如人们惯于某些非理性信念造成的交替出现的泡沫和恐慌。然而,一旦骚动群起,对于个体而言,跟着行动以免被踩踏就是理性行为,尽管对于社会整体而言,他们的集体行动是非理性的。这些恐慌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残酷的后果。基于此,本章尝试从群体心理视角出发,研究银行挤兑发生的群体心理的形成以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研究有效利用群体心理变化,引导客户行为,以防范和化解危机;另外,研究在我国“刚性兑付”背景下,银行发生挤兑的心理变化,及打破“刚性兑付”背景下,银行发生挤兑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