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国家金融安全:风险预警与边界构建》是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金融安全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研究团队的又一力作。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互作用,正在推动世界发生深刻改变,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必须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挑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周边环境复杂敏感,改革发展稳定的历史任务艰巨繁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防控能力,把握国内外大势,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发展环境、金融体制机制、金融机构运行、金融基础设施等均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特别是随着金融科技在金融领域的深入应用,金融业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金融安全边界要素得到极大的丰富。我们面临的国家安全挑战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领土、领空、领海等领域,经济、金融、科技、信息等方面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他同时强调,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家金融安全与金融治理的重要论述,创新性地提出推动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治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和重要思想。2017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行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同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不同会议上就国家金融安全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做出重要指示、阐述、强调等。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经济危机往往伴随金融危机或由金融危机所引发,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多数源于银行挤兑所引发的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历史上影响范围较大的金融危机发生过十余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目前仍然没有完全恢复。历史告诉我们,对于金融风险与危机的防范必须一叶知秋、见微知著,必须未雨绸缪。对金融危机未雨绸缪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抓住银行、资本跨境流动等金融系统运行的关键机构或因素,对其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的产生机理、形态等进行动态跟踪、描述、识别与预警,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巩固金融安全边界,防范金融危机。新时代,金融业的发展出现许多新的特征: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识别等新科技已与金融业深度融合发展,金融业信息科技风险使传统金融风险更具传染性和破坏性,金融风险的预警面临更大的挑战,金融安全边界更容易受到隐蔽性攻击;另一方面,金融业混业发展趋势明显,同时我国金融业资金跨行业、跨市场、跨境流动更为迅速,金融网络使金融风险危害面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一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度进一步提升,对经济安全影响的传导路径进一步复杂化。我们对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与防范金融风险必须保持时刻警惕与高度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金融业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已形成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形态与金融租赁公司、支付结算清算公司、金融控股公司、互联网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形态繁荣共生的格局,也已形成“一委一行两会”[1]的监管体制,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关键要素已初步明确,金融安全边界已初具轮廓。2021年年末,我国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总资产达381.95万亿元,若加上信托、金融租赁、公募基金等金融机构资产及私募基金、互联网贷款等准金融机构资产,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近400万亿元。如此体量庞大的金融资产,是我国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血液”来源,但高杠杆、过度趋利、交叉持股、脱实向虚等金融乱象及金融监管的空白与短板等造成金融安全边界不断缺损的挑战,时刻警示着我们,金融只有服务实体经济,才能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进一步说,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防范和化解风险,强化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最根本的举措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质量优先、效率至上的理念,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改善间接融资结构,推动大型国有银行战略转型和升级,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促进保险业发挥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的功能;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鼓励发展绿色金融;促进金融机构降低经营成本,清理并规范中间业务环节,避免变相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积极稳妥地建立并完善有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有利于增强金融有序竞争、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机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进行金融创新,搞好相关制度设计和业务拓展。

具体来讲,要以“抓关键点、以点带面”为原则,以“筑牢内部边界、防御外部冲击”为导向,厘清银行挤兑的心理因素及防范措施、资本跨境流动管制的界限及政策空间、系统性风险的产生机理及应对措施等关键点,筑牢我国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及金融结算系统、金融监管体系等内部金融体系的安全边界,以管控外汇为抓手,防御外部金融风险的冲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着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要坚决整治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严格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规范金融综合经营和产融结合,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强化金融机构防范风险主体责任。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法治体系,完善和巩固我国金融安全边界。

研究中心于2019年年初开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金融安全与风险管理相关课题的研究。该研究围绕银行挤兑的心理因素及防范、外汇管制的界限、系统性风险的产生机理及预警体系、国家金融安全边界构建四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成立四个课题组进行深入研究。课题组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教训,通过案头调研、现场调研等方法对我国金融体制机制相关政策制度及法规、金融监管机构及相关金融机构等进行研究和总结,最终形成研究报告。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情况下,课题组克服重重困难,高质量完成了研究任务。2021年是化解和防范金融领域重大风险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上述研究成果既是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方面的重大理论贡献和政策建议,又是前期我国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的经验总结。将这些研究成果结集成书出版,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我国金融业未来五年的发展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2018年年初,中央批准在北京大学成立实体性研究机构——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由我担任首任院长。研究院一成立,就充分发挥平台整合功能,汇聚全球顶级学者和学术资源,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以此为指导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高起点、跨学科、多角度开展研究,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丰富、发展、完善、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学术学理支撑。根据研究院建设需要,学校聘请校内外理论学养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担任研究院下设的若干个研究中心主任,先后受聘的有温铁军、王洪章、李玲、黄承伟、潘维、王浦劬、周晋峰等。研究院的鲜明导向是不以发表为目的,低调研究大问题,取得了一批重要甚至重大的研究成果。《国家金融安全:风险预警与边界构建》就是王洪章教授团队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可喜可贺!作为标志性研究成果,本书的面世是新时代我国金融安全与风险管理研究的一个全新开始,期待将来有更多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于鸿君
202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