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华瑰宝《孙子兵法》

一、古今中外第一兵书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孙武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相传为2500年前的孙武所著。

孙武(约前545—约前470),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人,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子是陈厉公的后裔,本姓妫,氏陈。先祖陈完(厉公之子)为避祸迁居齐国,由陈氏转为田氏,所以又被称为田完。孙子的祖父田书是田完的五世孙,原是齐国大夫,因战功被齐景公封在乐安,并被赐姓“孙”。公元前532年,齐国内乱,孙子离齐赴吴,在吴国都城姑苏(今江苏苏州)隐居,潜心研究兵法。

孙子在吴国结识了名将伍子胥。伍子胥经常与吴王阖闾谈兵,七次向吴王推荐孙子,说孙子“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阖闾便拜请孙子出山。

孙子向阖闾敬献所著兵书十三篇,阖闾赞不绝口。为考察孙子统兵能力,阖闾挑选了180名宫女交给孙子操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孙子“吴宫教战斩美姬”的故事。吴宫操练之后,阖闾任命孙子为将军,与伍子胥共同辅佐吴王,安邦治国,发展军事力量。

公元前506年冬,吴国以孙子、伍子胥为将,出兵伐楚。孙子采取“迂回奔袭、出奇制胜”的战法,溯淮河西上,从淮河平原越过大别山,长驱深入楚境千里,直奔汉水,在柏举(今湖北麻城)重创楚军。接着五战五胜,一举攻陷楚国国都郢。

“柏举之战”后,楚国元气大伤,而吴国则声威大震,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当时,吴国不仅成为南方的强国,而且北方的齐、晋等大国也畏惧吴国。

对于孙子的历史功绩,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写道:“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子与孔子、管子、老子等诸子同处春秋时代,那个时代周朝王室已经失控,诸侯列国群雄争霸,战争和谋略成为各国兼并扩张的基本手段。据《史记》记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春秋时期总共延续了二百多年,其间发生的战争多达几百次。在如此频繁的战争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与教训。由于实际的需要,众多仁人志士研究兵法投身战争,几乎达到“士无不言兵”的地步。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了伟大的兵家著作《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历经2500年历史长河的检验,被历代兵法大家广为研究并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曹操评价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曹操也是第一个注解《孙子兵法》的人。唐太宗李世民评价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现在,《孙子兵法》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广为流传,并得到了很多学者的高度评价。

日本的军事家们称孙子为“兵圣”,称《孙子兵法》为“东方兵学的鼻祖,武经的冠冕”。法国的拿破仑对《孙子兵法》赞不绝口,爱不释手。德国的鲁登道夫曾说过,他读过《孙子兵法》之后,佩服中国人,更佩服古代中国人。美国现代军事学著作《大战略:原则与实践》一书的作者约翰·柯林斯指出,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

欧洲诸多学者将包括《战争论》在内的西方兵学著作、古希腊军事著作和古罗马军事著作与中国兵书进行比较,认为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兵法更具有军事哲学价值,更具有超越时代的理论价值,也更具有世界价值。与孙子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邃的智慧、哲理相比,欧洲兵法显得逊色。学者们普遍认为,时至今日,中国的《孙子兵法》仍然是世界兵书之首,这个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孙子的思想可以跨越时空,贴近现代的实际,使人们感到这位“孙子”不是昨天的“孙子”,而是今天的“孙子”。孙子的铁杆崇拜者、英国著名战略学家利德尔·哈特说:“《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名著,但其内容之全面与理解之深刻,迄今无人超过。……与《战争论》相比,孙子的文章讲得更透彻、更深刻,永远给人以新鲜感。”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也在《中国的军事箴言》一文中表示:孙子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他的思想是多么惊人的‘时新’——把一切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