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托·波拉尼奥·阿巴洛斯(Roberto Bolaño Ávalos)

罗伯托·波拉尼奥·阿巴洛斯(1953—2003),智利小说家、诗人。出生于圣地亚哥,在小镇长大。他的父亲是卡车司机和业余拳击手,母亲则在学校里教数学和统计,波拉尼奥最早的文学启蒙就是听母亲朗诵聂鲁达的诗集《20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

由于父母亲关系长期不稳定,反复分居又复合,1968年在母亲的劝说下,波拉尼奥举家搬迁到墨西哥城。在那里他继续上学至18岁,随后决定辍学自修,终生未能完成中学学业。那几年他整天宅在家里,或泡图书馆,疯狂阅读并开始诗歌创作。1973年,波拉尼奥决定重返智利参加革命,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圣地亚哥,几天后智利就爆发了9·11军事政变。当年11月他在访友的路上被捕,由于其中一名警察是他以前的同学,没过几天他就被释放了。上述这段经历为波拉尼奥增添许多荣光,在他接受采访时被反复提及。

逃回墨西哥后,在70年代中期,波拉尼奥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诗人一起致力于推动“现实以下主义”(Infrarrealismo)运动,立意反对官方文化及其代表、大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旨在激发拉美年轻人对生活与文学的热爱。同期,波拉尼奥的父亲在墨西哥组成了新的家庭,母亲则远赴西班牙。不久以后,波拉尼奥决定追随母亲前往欧洲。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波拉尼奥在巴塞罗那附近靠打零工过活,做过洗碗工、服务员、露营地守夜人、卸船苦力或是葡萄采摘工,他用夜晚的时间从事诗歌创作。1985年他结了婚,并在离巴塞罗那不远的小城布拉内斯定居。1990年儿子劳塔罗出生,同时波拉尼奥得知自己的肝病已经恶化,于是他决定转写小说,目的是冲击各大文学奖项,用奖金改善拮据的家庭经济状况。尽管其小说创作起步时间较晚,最后却留下了十几本小说和数个短篇小说集,近几年一直有新的遗作面世,如小说《难忍的高乔人》(El gaucho insufrible,2003)、《帝国游戏》(El Tercer Reich,2010)、《科幻小说的精神》(El espíritu de la ciencia-ficción,2016)和《牧马人的墓地》(Sepulcros de vaqueros,2017),以及《波拉尼奥个人访谈录》(Bolaño por sí mismo.Entrevistas escogidas,2006),多达数百万字。2003年,他因肝功能严重受损离世,享年50周岁。

诗歌是波拉尼奥最为钟情的文学体裁,他曾多次公开表示小说的艺术性要稍逊一筹。他的诗集《浪漫的狗》(Los perros románticos)曾获得1994年“圣塞巴斯蒂安市储蓄银行文学奖”的“最佳西班牙语诗歌奖”(Premios Literarios Kutxa Ciudad de San Sebastián 1994,a mejor poesía en castellano)。

真正令波拉尼奥大放异彩的是其小说创作。其笔下的主人公多为孤独、颓废、反叛或疯狂的诗人及小说家,永恒不休地追寻着文学的真谛,并且整个小说谱系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1996年他出版了《美洲纳粹文学》(La literatura nazi en América),一部伪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其中虚构了一批并不存在的作家及其作品;同年出版的《遥远的星辰》(Estrella distante)则是《美洲纳粹文学》最后一章的扩写,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诗人维德尔的传奇一生;1998年《荒野侦探》(Los detectives salvajes)的出版使波拉尼奥一举成名,获得当年“埃拉尔德小说奖”(Premio Herralde de Novela),随后在1999年获得“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Premio Internacional de Novela Rómulo Gallegos),其英译本入选2007年《纽约时报书评》十佳图书;1999年,小说《护身符》(Amuleto)出版,主角是一位曾出现在《荒野侦探》中,自称“墨西哥诗歌之母”的女性,书中还出现了“2666”的字样;2000年出版的中篇小说《智利之夜》(Nocturno de Chile)的主人公则是一位智利神父兼文学评论家,这是波拉尼奥首部被翻译成英语的作品,大获好评;2003年波拉尼奥去世的时候,鸿篇巨制《2666》五个部分的最后一部尚未完结。此书于2004年出版,轰动了欧美文坛,其英译本入选《纽约时报书评》2008年度的十佳图书,并获得2008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随后波拉尼奥其他作品的多语种译本纷纷面世,不断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赞誉,被誉为“那一代拉美文学界最具意义的声音”[8],甚至有评论认为《2666》的出版足以奠定作者世界级文学巨匠的地位。

2013年,智利女导演阿莉西亚·舍尔森(Alicia Scherson)把波拉尼奥的《一部无知的中篇小说》(Una novelita lumpen,2002)搬上大银幕,影片取名《未来II》(Il futuro)。现在她又把《帝国游戏》改编成《1989》(1989)。另外,《难忍的高乔人》和《2666》都被搬上了舞台。

中译本:目前,上海人民出版社已经出版了波拉尼奥的诗集《未知大学》(2017,范晔、杨玲译),小说《荒野侦探》(2009,杨向荣译)、《2666》(2012,赵德明译)、《护身符》(2013,赵德明译)、《地球上最后的夜晚》(2013,赵德明译)、《美洲纳粹文学》(2014,赵德明译)、《遥远的星辰》(2016,张慧玲译)、《智利之夜》(2018,徐泉译)、《佩恩先生》(Monsieur Pain,2019,朱景冬译)、《帝国游戏》(2020,汪天艾译)、《科幻精神》(2022,侯健译)和短篇小说集《重返暗夜》(El retorno,2021,赵德明译)。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了《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Roberto Bolaño:The Last Interview and Other Conversations,2019,普照译)。

《智利之夜》(Nocturno de Chile

《智利之夜》(2000)系智利当代著名诗人、作家罗伯托·波拉尼奥的中篇小说代表作。1999年波拉尼奥曾短暂回到智利圣地亚哥,在重返巴塞罗那后完成了这部作品。他曾表示《智利之夜》是其所有作品中最为完美的一部。该书采用第一人称,结构形态独特,全书未分章节,一共只有两段,第二段只有一句话。

小说的主人公巴斯蒂安·乌鲁提亚·拉克鲁瓦是一位神父,天主教主业会的成员,虽然作为诗人名声不显,却是一位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因为坚信自己即将死去,发着高烧的他在短短一个晚上的时间里,对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那些时光一一进行了回顾,向读者讲述了以下往事:神父年轻时与智利国内文学批评界的教父费尔韦尔交往,继而引出了萨尔瓦多和荣格尔以及一位在1943年的巴黎放任自己死于营养不良的危地马拉画家之间的往事;身份暧昧的委托人欧依多和欧德姆先生;一趟环游欧洲,通过用猎鹰消灭鸽子来保护欧洲诸多教堂的旅行;向以皮诺切特将军为首的军政府集团教授马克思主义课程的特殊经历;以及在女作家玛利亚·卡纳莱斯家中所举办的文学聚会,那里聚集了智利文学界最杰出的人物,同时在地下室里却发生着堪比恐怖电影的可怕事件。

《智利之夜》是波拉尼奥首部被引入英语世界的作品,震撼了西方文学界,著名评论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表示:“这是一部注定要在世界文学中拥有永恒地位的当代小说。”[9]在2004年波拉尼奥的遗作《2666》出版前,《智利之夜》也是其所有作品中各语种译本最多的一部。

波拉尼奥最初坚持以《屎风暴》作为这部小说的标题,后来在出版社的劝说下改名。在作者看来,喁喁独语的神父、对祖国的独白、与文学大师的交往、军政统治下的青春记忆,所有这些让自己深陷其中、又爱又恨、无法自拔又讽刺不屑的一切,也许只不过是头脑里的一场屎风暴。全书反复提及“时光”“历史”和“遗忘”等主题,充满了大量的比喻。波拉尼奥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智利之夜》是对一个地狱般的国家的隐喻,也是对一个年轻国家的隐喻——这个年轻的国家,不懂得自己到底是一个国家,还是一段转瞬而逝的风景。”[10]

(徐泉)